

人之初,性本善,是说人一来到这世界上原本是善良、单纯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岁月的洗礼,人开始变化了,因为要接触大千世界的万物,存在决定意识。而这意识的内容是什么,不完全决定于人脑,而是来自外部。我认为人的第一任老师就是自己的父母,今天我要说的是这出自《韩非子》笔下的“曾子杀彘(zhi)”这个古老的故事,这个典故一直连着我和女儿20年来的父女彼此的信条,毫不夸张的说也成了我的家训,并要女儿传递下去。
女儿四岁时,恰是过“五一”节,幼儿园要组织节目为工人伯伯演出,我女在一个舞蹈节目里扮演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可是,演出要开始之际,这孩子怯场,哭着死活不上场,急得她妈干着急,于是她妈一边好言劝说,一边许愿承诺:“乖娃娃,你只要上了场,不管表演结果怎么样,回家我带你去买你喜欢要的脚踏儿童车”(当时市场价格是300多)演出结束了,孩子表演还不错。可是她妈却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孩子问她,她却说等你爸回来叫他买去。后来我回家后孩子向我述说了这事情,我就说她妈,你简直就象“曾子杀彘(zhi)”故事里面的哪个村妇。孩子一听是故事马上让我讲讲。我就给孩子讲了这个让她一生都不会忘记的故事。
我告诉孩子:很多年前,有一家人住在农村,爸爸每天承担地里的农活,妈妈料理家务,有一天,妈妈要去赶集买生活用品,可是,这女儿不愿意一人呆在家里,就哭着要跟着妈妈去,这时候妈妈就告诉这孩子,你不去哈,等妈妈回家就给你杀我家的小猪给你吃哈,孩子听说要吃小猪,就不撵路了,乖乖的在家等待妈妈回来。可是,这妈妈回家并没有杀小猪的行动,这时候孩子的爸爸立刻拿着刀走进猪圈,要杀小猪,孩子妈妈立刻阻止说:“我给孩子开玩笑的,你怎么当真了?这小猪是农家的本钱呀,可以乱杀吗?”这时候孩子的爸爸说:“你怎么可以和孩子开这样的玩笑,孩子没有辨别能力,他期待着父母的教育,听父母的教导,今天你欺骗了孩子,那么孩子将来就会去欺骗别人”随后,就一刀把小猪杀了。
从那以后这“曾子杀彘(zhi)”的典故就成了我和女儿在很多事情上的契约了。我只要说了给她什么什么,再在后来加一句“曾子杀彘”,孩子一定是信我会履行承诺的,随着孩子的长大我把这故事演变了,我把它演变成了最通俗的一句话:“说话要算数”不轻易许下承诺,一旦承诺了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都要去履行,都不要后悔。当然在惩罚的问题上也可以用这“曾子杀彘”的故事来表示另外一层意义,可以起到约束共同遵守“曾子杀彘(zhi)”达成默契的另一方。记得孩子上初中时候,有一天说要参加一个同学的生日晚会耍通宵,当时我马上反对,我说女孩子有了第一次不回家过夜的开始,必然就会有第二次。她一定要去,而且很坚决,不顾我的阻挡就往楼下走,我叫站住,她根本不理睬,我扯着嗓门大喊:“你如果10点钟不回家,我一定要赶到你同学家来,不会顾及你的面子,进门就是两耳光。”最后我加了一句“曾子杀彘”,结果她9点过她就回家了,因为我一直很信我们父女沿用了快20年的“曾子杀彘”的威力。但是,这“曾子杀彘(zhi)”从来不乱用,而且尽量少用,用多了就会失效,当然最主要是兑现自己的承诺,切不能象“放羊的孩子”和“烽火戏诸侯”对自己说过的话不负责任。
现在“承诺”一词很广泛的应用在亲情、朋友、乃自情人之间,那么承诺者切莫学“曾子杀彘(zhi)”里面的哪个农妇,信口开河地许下种种飘渺的承诺,你要学会的是:“做人说话要算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