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寻踪周敦颐

汝城濂溪书院院前广场 未定稿/摄影
【题记】2014年4月5日~7日清明节放假,因某种原因笔者只有两天休息。4月5日,驱车420公里抵达飞水寨南国天山大草原森林公园,登上了湖南与广东、江西接壤的“三省第一峰”汜水山(广东称万时山,江西称范儿山),夜宿地热温泉之乡热水镇,探访了温泉文化公园。4月6日,冒雨游览了4A级景区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参观了位于汝城县城的濂溪书院,下午又冒大雨沿S11、G76、G72、G4高速公路飞驰358公里,“戏”水而归。
凡念过几年书的人都知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爱莲说》里的名句,作者为北宋理学鼻祖周敦颐,湖南道县人。“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此次我们来到汝城,作为读书人不去拜谒一下这个周姓本家曾经工作过的汝城濂溪书院,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
从九龙江森林公园南大门出来后,我们就直接驶入G106前往汝城濂溪书院。因事先查过电子地图,发现汝城县城横竖不超过1.5公里,于是很自信地连导航也不用就直奔主题。结果因路上有指示牌说前面左转是县政府,就很自然地由和平路向左转了,但走近一看是新搬迁的县委县政府机关,双向6车道的大街名称是新的,地图上根本没有,导航上更没有,弄得俺只好灰头土脸地掉头走出发前做功课时牢记的新建中路——新建西路——环城西路,才一路顺利来到濂溪书院。
到了汝城感觉这县城虽小,可历史不短,据说建城有近千年的历史,素有“鸡鸣三省(湖南、广东、江西),水注三江(湘江、珠江、赣江)”之称。也许因地处南岭偏僻处之缘故,这里受现代文明的影响相对要小些,所以县城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古建筑或古遗址。如濂溪书院,汝城文塔,绣衣坊,范氏家庙、朱氏家庙,金山村卢氏祠堂、叶氏祠堂和李氏祠堂,土桥镇的八角楼等。只可惜此次汝城之行因时间匆促没能一一细看,那就权当下一次再进汝城的借口吧。
我们到达濂溪书院时刚好是中午,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基地,这里只有上班时间对外开放。其实俺也知道,书院也就是学校,中午当然要实行封闭式管理,未经允许,严禁进入。无可奈何,我们只好在书院外转一转、瞧一瞧,也应算诚心诚意吧!
百度了一下:汝城濂溪书院坐落于县城西郊山麓,是为纪念“上承孔(子)孟(子),下启程(程颢、程颐)朱(朱熹)”的周敦颐先生而建的。书院始建于南宋宁宗嘉定十三年(公元1220年),其依山而建,座北朝南,气势宏伟。如今书院有建筑面积1682平方米,有大小房间共49间。整座书院建筑是典型的宋代四合院式砖木结构,粉墙黛瓦三重封火墙(俗称马头山墙),正墙饰以中国传统的刻线装饰方法,极具江南古建筑特色,现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濂溪书院自创办以来,历代名师在此传道授业,一大批经天纬地之才脱颖而出,可以说是人文蔚起,声名远播,历久弥光。据记载:明代两广总督、太子太保朱英,江西、福建布政使范辂,清代著名诗人郭远,当代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朱良才、李涛等均在此求学立志,迈向辉煌人生。
俺站在濂溪书院的木门前,尽管没机会再前进一步了,但也心满意足了。此时静下心来,目视前方,发现这书院风水极佳。他前临秀溪,后倚青山,松涛白云,流水锵然,所以历经千载而不蓑。再看如今新建的前坪大广场,其中心镶嵌着一个巨大的黑白太极符,让俺特别感到了一种文化的力量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
据历朝干部档案记载,从公元1050年开始,周敦颐同志就被安排在这里当县令,他一干革命工作就是4年,组织对他的评价是“清廉正直,襟怀淡泊”,而且年度绩效考核常得高分。问卷调查显示,群众对他的满意度较高,评价他是“不贪不沾,廉洁奉公,勤民耕读,风节慈爱,吏治彰彰”的好公仆。周县长在汝城(他任职时称桂阳县)期间,群众路线实践活动也搞得很好,没有给腐败文化提供发展的土壤。特别是德育工作做得好,对人生、对世事常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与群众共享。周县长没有秘书,发言稿都亲自撰写,如最著名的《爱莲说》全文短短119个字,字字珠玑。其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硬是影响着中国封建社会达千年之久,直到现在还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如今濂溪书院外墙上那块“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基地”匾牌就是最好的注解。当然,如果还能挂一块“廉政建设教育基地”的匾牌也许教育作用更大,因为他一可以增强现代廉政建设的历史厚重感;二可以增强现代廉政建设的理论感染力;三可以增强现代廉政建设的典型示范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