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楼,其实最初开建时叫正栋,与之一同诞生在这里的建筑还有南楼、北舍和西斋等。后来,因确实将敲铃的钟挂在这建筑的尖塔上,才有了“钟楼”“红色钟楼”的别名。
钟楼的兴建是潭中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湘潭市第一中学创建于1902年,始称湘潭县学堂。1903年改称湘潭县中学堂,1912年改称湘潭县中学,并先后在湘潭城内的陶公祠(原市政府二院南门东侧)、湘潭泗洲庵劝学所、长沙紫东园、湘潭昭潭书院、湘潭文庙设址办学。遗憾的是尽管办学较早,却一直居无定所,没有一处地方可以托付终身。直至1932年,当时的湘潭县政府决定为学校兴建校园,购得今址约50亩土地为校址开始动工修建校舍,校舍于1932年12月9日奠基,1933年春开工,1934年整个校舍建设基本竣工,包括以钟楼(即教学楼)为主,含北楼(教师宿舍)、健身房、学生宿舍及食堂,兼有水池、花园、大操坪各一个的新校区建筑群。1936年春季,学校男生部(县立一中)整体搬入新校区,1937年春学校女生部,即县立二中搬入。从此潭中结束居无定所的历史,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钟楼这种哥特式建筑于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至15世纪流行于欧洲,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外观雄伟。
20世纪30年代,新建成的钟楼令人耳目一新,成为湘潭城的地标建筑。带有西洋风格的钟楼体现了潭中办西学的教育主张,它既庄严肃穆,又很有规则意识,还激励人积极向上,非常适合作为教育场所。特别值得点赞的是,尽管只有两层12间教室,一楼却安排有5个进出口,可见安全意识相当强。
潭中钟楼是一件建筑精品,建筑面积1541.23平方米,使用面积901平方米,砖木结构,二层,大小房间18间,平面组合图呈E型。中轴南为门厅、塔楼,北为楼梯间。门厅大门为花岗石半圆形拱门,拱门门厅为塔楼的第一层,二、三层为方形,楼顶四角有柱。第四层略收缩于三层顶部,八角形,窗户为方哥特式尖卷弹头形,塔顶为圆锥形尖顶。建筑两翼为单项内走廊的房间(18间,一层9间、二层9间),均采用2.64×1.25米窗户,窗台为花岗石凿成,上方用异型砖平拱代过梁。墙基用花岗石砌成,用异型砖收边。墙体为37厘米厚的红色清水砖墙,50厘米砖柱。屋顶为小青瓦中式结构。该建筑是湘潭市现存最早、保存最为完好的哥特式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