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报——校园文化的精神家园
《湘潭市一中》第254期A、D版
微也足道a/手机摄影
什么是百年名校第一品牌?
什么是百年名校第一张名片?
什么是享誉三湘“校园文化”的第一朵奇葩?
湘潭市一中校报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紧扣时代文明先进文化理念,催开了“校园文化”第一朵“精神家园”奇葩。原国家副总督学郭福昌、教育部基教司领导郑增仪等来一中考察时,对一中校报充分肯定。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女士为校报亲笔题词,著名书画家颜家龙、李立先生纷纷为校报留下墨宝……
为此,记者专访了湘潭市第一中学校长郭务强同志。郭校长说:1996年,在时任校长(现任湘潭市教育局长)夏国华同志的支持下,湘潭市一中以“记录历史、宣传学校、传承文明、倡导创新”为宗旨,创立了全省第一张校报,在全省发起成立了“湖南省报刊联谊会”。湘潭市一中报荣获湖南省优秀校报,湖南省“十佳校报”系列称号,现任中国中学生通讯社湘潭分社社长单位,湖南省教育学会中学校报编辑工作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制订了省中学校报评价标准,将校报规范化、制度化,与全国数百所高校校报、中学校报刊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在他们的带动下,目前拥有会员单位58家,召开省级联谊会7次。
对于校报的发展,郭务强校长说:我们办校报的定位是“立足湖南,面向全国”。一中校报被同行称赞为“建首倡之功,有垂范之采”。其活动曾被《人民教育》、《湖南教育》多次报道。省教育学会黄中益先生给予湘潭市一中校报高度赞扬说,“一中校报办得好。”
郭校长说:“我们把校报当成学生的校本课程教材来办,把校报当成学校的名片来做。”使得办报的质量一直在省中学校报刊中独领风骚,被同行称为“办报典型、报海明珠”,对湘潭市一中校报的评价,湖南省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彭菊华教授说:“该报指导思想明确,报道重点突出,舆论导向明显,版面分工合理。注重新闻策划,突出学校品牌,堪称校报湘军的灵魂。”
一、一中校报——文学湘军的摇篮
校报不仅是信息交流的窗口,也是新闻与文学人才成长的摇篮。该报学生通讯社第一任社长乐园因成绩优秀考入清华。第二任社长段思午特别擅长“时政评论”,时任湘潭市纪委书记的杨慕如看了校报上段文后,亲笔写信对这位素不相识的学生给予鼓励,使小段在新闻的诱惑下考入了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系。至今,校报一批批小记者、通讯员已在《中国青年报》等各级各类征文活动中获奖500人次,还有许多大学校报及各类刊物转载与发表作品不计其数。校刊执行主编周有达先生说:“不仅是学生,办报者本身也在实践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校报编委会主任、主编、执行主编均为校报主笔,几年的办报,现都是湘潭市作家协会有一定知名度的作家,各人均有著作被中国文联出版社、海南出版社等出版。校报已名副其实地成为文学湘军培养的摇篮,湘潭市文艺创作的人才基地。”
二、争夺青少年的文化阵地
200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中指出:“面向未成年人的报纸、刊物和其它少儿读物,要把向未成年人提供更好的精神食粮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努力为未成年人开阔眼界,提高素质的良师益友和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精神园地。”湘潭市一中在培养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方面是下了功夫的。他们在校刊上提出了“挑战性教育”、“研究性教育”、“创新教育”的新观点,在教育青少年的工作实践中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学校郭务强校长向笔者谈道:“校报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思想和奋斗目标,承担着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关怀的实施和社会文明成果的创造,传承着历史责任,校报所刊载的新闻、通讯、消息等取材于师生、立足于学校,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接受教育的过程,也能让教师的教学经验与体会在第一时间发表。”校报就是一个共享的“信息平台”,校报开设了“学校管理”、“学生时代”、“往事回忆”、“情感天空”、“教育教学”、“年级风采”、“校友视窗”等有校园特色的栏目。校报对传播先进教育理念、交流优秀的管理经验、激发创新思维有着良好的互动作用。几千学子每人一份,学校将校报作为学生的校本教程。校报真正成为了争夺青少年的文化阵地。校报的内容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与喜爱。
教师们说“校报是学校的名片”,学生家长说“校报是市一中最亮丽的窗口”,在校的四千学子及数万校友说“校报是他们共有的精神家园”。“育成劲松经风雨”。一中校报让所有的读者感动,让所有的读者动情,让所有的读者心灵舞蹈。“只听见遥远的传来清响/是生命之水在流淌/是小泉在清唱/载着花儿的思想/带着野草的芳香/荡漾啊,荡漾/随着柔波去荡漾……”这是学生发表在校报上的一首小诗,校报的芬芳,倾注了郭务强校长的深情,倾注了校报编辑们的心血。
愿《湘潭市一中》报延湖湘文化之悠远,续湖湘文化之血脉,更加绚丽多姿,锦上添花!
(中国新闻社湖南分社《内情参考》记者
刘芳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