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里是湘潭(266):隐水八景珂里桥

(2021-07-07 08:50:26)
标签:

隐山八景

隐山八桥

隐水八桥

珂里桥

隐山珂里桥

分类: 湘潭纪实
隐水八景珂里
   
这里是湘潭(266):隐水八景珂里桥
隐山八景之珂里桥         微也足道a/手机摄影 
       
      【题记】2021年6月18日,私人微信圈内有朋友转发了专家考察“隐水八桥”的文章,朕刚好有空在家,于是说走就走,立即驱车前往60千米外的湘潭县隐山景区一带寻觅八桥八景。经常听闻有关“隐水八景”(又称“隐水八桥”,即隐水桥、珂里桥、流叶桥、通箭桥、狮龙桥、栗林桥、神仙桥、龙王桥)的故事,也知晓其中的“通箭桥”在1958年修建云回公路桥时被拆除,现仅存七座石拱桥,但一直没有认认真真地实地考察过。 此行没有向导,没有地图,仅凭感觉(直觉),居然数小时内将全部七桥都找到了。尽管考察最后三座桥梁时,所走河堤公路正在修路加宽,会车时至少有3次倒车几十米退让,但最终还是顺利完成了考察任务,现将沿途所见所闻记之、传之,与有缘人共享。

        在湘潭县黄荆坪,有一条小溪从隐山顺流而下而成隐水,先西往东,汇入乌石方向的溪流后一路向南,流淌若25千米左右,然后从锦石乡金湖村流入涓水、汇入湘江。虽然这段溪河流并不长,最宽处也就20米左右,但却是古时候黄荆坪一带的重要水道,人员来往十分频繁。为此,在这段仅数十千米的河段上,乡民修筑了大大小小的石拱桥共八座,统称为“隐水八桥”。为讲好湘潭故事,在此撰文说说“隐水"第二桥——珂里桥。
       严格意义上讲,珂里桥并不是隐水上的桥,只是地方上”以文促旅“的需要,一并将这座有一定历史,有相关故事传说的桥收录入内,以扩大隐山风景区的文化内涵而已。
       要说珂里桥,先得讲清楚隐山水系与乌石峰西麓南来水系的关系。其实,严格意义上的隐水,仅指隐山到黄荆坪集镇这一段,长不足3千米。而乌石水西麓系则流到黄荆坪集镇时,水程及水量均比隐水要大。这两条水系在黄荆坪集镇汇合后,构成了一条Y字型水系一路向南流入涓水,然后入湘江。论距离,狮龙桥到原通箭桥的水路长约500米,到隐水叶桥水路长约1000米,到乌石水系的珂里桥约1250米。所以,通箭桥称第四桥,流叶桥称第三桥。因隐山风景区打造算机来快40年了,加之珂里桥就在附近,为了宣传影响就七扯八搬借了乌石峰西麓南来水系上的珂里桥,计入隐水八桥,也就是本文要介绍的第二桥珂里桥。桥是无法说话的,你说珂里桥是隐水第二桥,他有什么办法呢!
       朕与皇后来到珂里桥,东西走向,桥长5米,宽2.6米,净跨4.2米。发现为强化交通功能,也类似狮龙桥,在古桥上进行了加建拓建,即在桥的北面进行加宽,然后将桥面按新桥的标准进行了桥面加固,且东西方面的引桥已与桥面一样高了,护栏必成了砖砌水泥墙,故珂里桥也就是基本上只保留部分交通功能,景观功能基本丧失。
        珂里桥与其他隐山古桥一样,桥两边都种有重阳木,这里的重阳木挂牌树龄为90年。朕有点奇怪(不解)?隐水流域的八座桥,尽管桥边都种了重阳木,但重阳木的树龄却从90年到500年不等,跨度为何这么大呢?
        桥的历史久了,怎能寻找到一些有关桥的美丽传说。据说,珂里桥旧名青石桥,是湖湘学派创始人胡安国、胡宏父子及其门徒往返于隐山与碧泉之间的必经之处。相传,他们在此桥上常常小憩,并相互唱和,谈论家事、国事、天下事……哈,因为胡氏父子,这桥的故事就丰富多了。


这里是湘潭(266):隐水八景珂里桥
由东往西走近珂里桥         微也足道a/手机摄影 
这里是湘潭(266):隐水八景珂里桥
由南往北看珂里桥         微也足道a/手机摄影 
这里是湘潭(266):隐水八景珂里桥

这里是湘潭(266):隐水八景珂里桥

这里是湘潭(266):隐水八景珂里桥

这里是湘潭(266):隐水八景珂里桥
由北往南看珂里桥         微也足道a/手机摄影 
这里是湘潭(266):隐水八景珂里桥

这里是湘潭(266):隐水八景珂里桥

这里是湘潭(266):隐水八景珂里桥
珂里桥北侧为新扩建的现代桥         微也足道a/手机摄影 
这里是湘潭(266):隐水八景珂里桥
珂里桥两端的重阳木         微也足道a/手机摄影 
这里是湘潭(266):隐水八景珂里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