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建老城观湘门
河西滨江路新建的假古董湘阳楼
微也足道a/手机摄影
2019年1月13日,我们驱车从湘潭一大桥下匝道后,就沿沿江路外围的风兴带一路走走停停,在快到三大桥处,见有一楼阁,细看才知道是新建的假古董——湘阳楼。
为重现昔日盛景,地方政府兴建了观湘门及湘阳楼。湘阳楼(历史上不是称“迎薰楼”吗?),地处观湘门路与滨江大道交叉路口南侧浸滩内,总建筑面积1777平方米,湘阳楼建筑3层,高度为16.8米。
湘潭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但要在身边找一点有历史的东西已很艰难,于是就想方设法在意识形态及物质世界两个文明角度进行深度发掘!一是将解放后湘潭市区沿用了几十年的地名、街道又改回解放前的原名。2014年12月30日,湘潭市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对中心城区部分道路进行规范命名或更名的通知”(潭政发【2014】28号),对外公布200多条中心城区道路名称。如文星街、通济街、观湘门、罐子窑路、最胜巷、小东门东路等都复活了。本博认为,地名、街道名都都是历史的产物,没有必要为念念不忘那些消失的东西,时代毕竟总是向前发展的,正如你没必要将如念的省、市、县再去称督府一样。二是新建一位早已被毁的古建筑,如窑湾历史文化街区、万楼、湘阳楼等。本博认为,保护以历史的东西就行,没有就不必去复建,而是新建一座具有现在社会特征的建筑,让新的历史取代过往即可。青山遮不住,毕竟终流去。
湘江从城边蜿蜒流过,滋养着湘潭这座城市的脉络。据说,百多年的湘潭是一个物流高度发达的地方,自称“小南京
”。又说,明清时期的湘潭是有城墙的,且城墙四周开了六张门,分别称文星门、熙春门、拱极门,瞻岳门、通济门和观湘门。城内拥有“三街九巷”。三街:河街、宣化街、大街。九巷:柳师巷、按察司巷、水门巷、宁乡巷、高步天衢巷、瞻家巷、黄龙巷、铸钟巷、兴仁巷。听说,1939年为防日寇入侵,时任县令王XX下令将湘潭的城墙全面拆除。如今旧城改造后不复存在的城正街,就是旧时的宣化街,当时却是湖南最大的商业与经济中心。
旧时湘潭的六道城门,每一道门的名称都是有来历的。南门为观湘门,城楼叫“迎薰楼”,观湘门是整座城的正门,从观湘门入,可以直接到县衙所在地。观湘门以东的有一个东南门叫文星门,以西的西南门为通济门,“通济”即城内的水可以从这道门排出去,文星门和通济门都与湘江是相连的。西北方向有一个拱极门,“极”即北极星的意思。西边有一个瞻岳门,因为南岳在湘潭的西边,因此取名“瞻岳”。东北有一道熙春门。每一道门都建有城楼,拱极门、瞻岳门和熙春门都通陆路。城内主次干道四通八达。
湘潭,749年辟为县治。五代马殷楚国在此设场官,监督贸易,至明、清时代,湘潭已成为中国四大米市之一。其实,湘潭城区现存最早的古建筑要算湘潭文庙了。湘潭文庙始建于1131年城正街后面一点的老街(现称喇叭街)的文庙,那时晨钟暮鼓,香火极盛,顶礼膜拜者接踵如蚁。
河西滨江路游道
微也足道a/手机摄影

河西滨江路湘阳楼
微也足道a/手机摄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