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飘摇永锡桥
益阳市安化县江南镇锡潭村永锡桥 微也足道o/手机摄影
2019年5月2日,五一假期,我们专程驱车前往益阳市安化县江南镇洞市、高城、梅山等地,寻觅茶马古道的踪迹。此篇专述江南镇锡潭村的风雨廊桥永锡桥。
我们从梅山古寨下来,到锡潭村就接近天黑了,好歹桥就在公路边一点点,于是径直将车开到了永锡桥廊桥头。如今,在永锡廊桥的上游约100米处建了锡潭大桥,麻溪两岸的车来车往都走锡潭大桥,永锡桥基本上成了一座供人休闲观瞻的风雨桥了!
永锡桥为清光绪四年(1887年)由当地43家茶行及“九乡”百姓捐资修建,工程历时6年,耗资巨大,牵动安化、新化二县九乡百姓,可谓当时的“重点工程”。
看到眼前麻溪河上的永锡桥,如龙似虹,南北横卧麻溪河上,心中快意油然而生。于是,我们沿麻溪的跳岩水坝走过去,又从永锡桥上走回来,刚好绕了一圈。
据了解,以前整个安化县内不通公路,而永锡桥所在地洞市乡锡潭村为“前乡”通“后乡”的咽喉,也是新化通安化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往来过客经此,必须乘船过河。一遇春夏涨水,只能绕道而过,多有费时。而那敢于冒险的急性人,涨水也要船家硬撑过去。于是便有三次翻船死人的悲惨事故发生(桥誌有载),乡绅远客闻知此事,便远近倡议,义捐修桥。从本地善人陈五芝等自发起捐资到动工修建,到大桥竣工建成,越六载寒暑,耗数十万捐资,牵动二县九乡百姓,可谓当时的大工程。
据介绍,永锡桥是安化县规模最大,且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木构风雨廊桥,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为“安化风雨桥”国保的一部分)。从形制上看,永锡桥有风雨桥的全部特征!此桥长83余米、高12.8米、宽3.7米,桥上分39间。桥身木构架为重檐歇山式,小青瓦屋面,桥廊为悬壁挑梁,木结构梁架,两台三墩,棱形分水,六层鹊木!走进桥内,可看出在桥的两边有排列整齐的木柱子70根,柱子上面有35根悬梁,将整座桥分成39间,在桥的两边还有坐板,并由此构成了一条百米长廊。
在桥的南侧入口处,有20余级石阶。看入口的屋檐,飞檐翘角,画栋雕梁。正面两只木雕狮子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狮子中间是神态安详、笑容可掬的弥勒佛,又称笑和尚,弥勒佛正上方则是金光灿灿的“永锡桥”桥名3字。在桥北一端还有茶亭,供赶马歇脚的茶客休息之用。因修筑了公路,茶亭已闲置多年,无人打理,仅剩下一些建桥、修桥捐赠的石碑静静地伫立于墙沿,仿佛在向来者诉说过往的岁朋沧桑!
有桥有潭就有鱼。就在我们从跳岩水坝过河时,刚好看到两位村民划着一个竹排在锡潭捕鱼。在我们的眼中,这寨潭倒影+渔歌互答的捕鱼影像,再加上四周青黛的山影和翠绿的田园,伴随着哗哗流淌的水声,此时此景显得十分惟美,至于是否捕到了鱼,朕实在是无暇顾及了!
让这份闲适和安详留给锡潭村人吧。趁着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我们得抓紧走完那几十公里的乡间村道要紧!
锡潭村永锡桥上游新建了锡潭大桥 微也足道o/手机摄影
锡潭村村民在锡潭捕鱼 微也足道o/手机摄影
锡潭村永锡桥 微也足道o/手机摄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