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村落古民居

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宝镜村古民宅远眺
微也足道a/摄影
2017年1月31日(正月初四),我们不远千里,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来到了湖南与广西交界的最远村落宝镜村,这里的古宅不仅是“省保”文物单位,而且也是这山沟里最美的风景。可惜我们到此地为冬天,屋前的池塘正在治理,周围到处是黄土,我想要是春夏季节到这里,眼前一定是池塘漾碧盈盈,宽阔的田野,禾苗碧青,蛱蝶金峰飞舞花丛,树影绰绰,远山如黛,这不就是一处人间仙境,世外桃源。
据了解,整个宝镜古民居群布局坐东朝西,建筑风格类似于江南民居,占地80余亩,房屋108间。由北往南依次分布为围姊地、大新屋、下新屋、老堂屋、新屋等五个部分组成。所有建筑耗时近20年,其中新屋的建设就耗时9年。关于宝镜村古宅的具体情况,我也懒得多写,粘贴点该镇网站上的介绍以飨博友:
宝镜古村始建于清初。清顺治7年(1650年),名士何应祺从道县沿秦汉时期开拓的潇贺古道溯水而上,走到这里见青山绿水环绕,松林古藤茂盛,是块风水宝地,便在此建宅定居,繁衍子孙。因村旁一股清泉从山中涌出,在村前田峒形成一井塘水,清澈如镜,得村名“宝镜”。
何氏家族生息繁衍至今历18代,300多年间这里走出无数名人逸士、高官显贵。据《何氏族谱》记载,有清一代村里就出了进士、翰林侍召、卫千总、巡检、知县、典史等34名,至今,从村前秧田中挺立的宝塔,村前大路旁“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的下马石碑,堂屋里悬挂的“积德延龄”、“厚德载福”、“望重古稀”等古牌匾,仍可以感受到昔日的荣耀与显赫。
古村庄园式建筑群是湘桂边界远近闻名的“宝镜老屋”。当地民谣云:“三堂九井十八厅,走马吊楼日晒西”,“宝镜村的屋,四蓝山的谷;上莫村的水,马鞍村的嘴。”说的就是岭东几个最有名的村寨的特点。整个宝镜古民居群布局坐东朝西,建筑风格类似于江南民居,占地80余亩,房屋108间。由北往南依次分布为围姊地、大新屋、下新屋、老堂屋、新屋等五个部分组成。所有建筑耗时近20年,其中新屋的建设就耗时9年。
走进宝镜老屋,房屋座座相通,房房相连,108栋房屋浑然一体,晴不顶日,雨不具伞,空气通畅,冬暖夏凉。大院重楼叠室,青石铺地,整齐庄重;木雕门窗,彩绘壁画,随处可见,为典型的清代江南建筑格局。走在迷宫般的“宝镜老屋”里,那庭院深深、九井十八厅的“三进大堂屋”;天井内寓意升官发财、连升三级九个银锭状石阶墩;随处可见形象惟妙惟肖、内容富贵吉祥,具备圆雕、浮雕及镂空多种手法的木雕和石雕;村后临山处四层高的炮楼和了望台——“明远楼”……处处可见江华瑶山民间建筑艺术的精致与机巧。
老屋建在瑶山,因势而为,充分汲取了瑶族人民的智慧。老屋内吊脚楼风格的民居;村口近百米长的两层楼房,下面九间马厩、上面十八间长工房的建筑结构,都体现出明显的瑶族建筑特色。瑶汉建筑艺术取长补短,在这里得到完美结合。
20世纪30年代,邓小平率领红七军从广西百色转战井冈山时,曾在此住过。近年,到古村观光的游客日增,1964年,海燕电影制片厂到此地拍摄电影《多喜之家》。1997年,潇湘电影制片厂到此地拍摄过《漫长的边界》。2003年,江华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公布宝镜古建筑群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当地旅游部门将宝镜古建筑群开发为旅游景点。
宝镜古民居至今保存完好,占地80亩,由9井18厅组成,共108间房,俗称“三堂九井十八厅,走马吊楼日晒西。”整座建筑群为砖木结构,以青石、青砖、青瓦建成。院内屋字俨然,重楼翘檐,雕梁画栋;院外古木参天,树龄在四、五百年间者,达百余株。有“松林淡月”、“槐社夕阳”、“虹桥锁翠”、“螺岫浮岗”、“响泉逸韵”、“珠塘漾碧”、“宝塔酣青”等宝镜八景,堪称人间仙境。
宝镜胜景声名远播。清朝大书法家、四川提督学政何绍基,湖南善后督办唐生智等都在此留下了足迹和墨宝。宝镜古村最有名的建筑及特点是:
1、走马吊楼
人还远在千米外的路上,看到建筑群中那幢“走马吊楼”,造型有如军舰。桂湘边界拔地而起的山包群、绿得生烟的生态,它看上去有如航行在翻滚的绿浪中。
当地居民告诉记者,当年这里的景致更好看:走马吊楼下那丘禾苗茂密的水田,当年是崇水一个回水湾,湾水澄澈,平静如镜。360多年前,道县人何应棋从老家赶着一群鸭子沿沱江而上,来到“宝镜”之前,为这里的“好风水”而心动,在这里停下、定居,将村名改成“宝镜”。
何家后代家智在京中了进士、头戴官顶,衣锦还乡。经武汉,渡长江,夜晚见江里轮船如楼、灯火通明,觉得十分好看,回到宝镜后便建造了这幢船形吊楼。还在八字门楼前筑了一个半圆形石板台阶,也就是上下“轮船”的码头和上马石。
走马吊楼房长80米,深10米,上下两层。楼上住长工,楼下养骏马。
可以猜想,到了夜晚,走马吊楼上层挂着红灯笼,灯光射照青山、房屋,倒映在“宝镜”里,是一幅多美的画卷啊!
2、八字门楼
进入宝镜古建筑群,首先要经过一个八字门楼。
在明朝,建八字门楼必须具备三个条件:要么官至三品以上,要么功勋卓著,要么皇帝恩准。清朝虽没有明确规定,但财不高,势不大,也不敢突破传统。何家自搬入宝境后贵了阔了,八字门前那块条石就是明证。石称“马到止(址)”,上书“文武官员至此下马”。
宝镜古建筑群始建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清同治三年,何家第6代育粟成了贡生,即在京城国子监读书的秀才,何家和宝镜由此进入上流社会。何育粟的儿子步廷、步月更上层楼,先后
中了进士,做了朝廷要员,宝镜也就兴旺起来。何家大兴土木,把村内房屋建设得鳞次栉比,重楼叠室,逐渐形成“三堂九井十八厅,走马吊楼日晒西”的庄园式格局。它自北往南依次分布着围姊地、大新屋、下新屋、老堂屋、新屋五个部分,八字门楼为总入口。
在我们眼里,这门楼虽有摆阔的因素,更有着审美、寓意、实用方面的意义。
3、九井十八厅
与一般古建筑群相比,宝镜有许多独特之处,许多建筑元素既美丽又实用,体现主人对精致的追求。譬如说“九井十八厅”。这个结构就在宝镜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新屋里。
新屋的堂屋由下、中、上三部分构成,进深达50米,一厅高于一厅,每厅均有天井,号称“三进大堂屋”,从上堂屋左右侧门可通往两边的小堂屋。小堂屋向大堂屋开门,与两旁厢房构成长房,前面各有天井三个,井旁各设厅屋。如此,新屋里共有九井十八厅。
还譬如说,一般古民居只有一个书房,而这里却有两个书房。进入八字门楼,其左侧是武书房,右侧是文书房。
4、处处雕花
雕花本是古民居基本元素,然而一般也就在门窗上做文章,而宝镜村的雕花可谓无处不在。
虽然,雕花对象也就是木、石,雕技也就是圆雕、浮雕及镂空雕等,雕的内容也还是梅兰松菊、鹊麒龙凤等,然而其鲜明特色却是雕花“无处不在”。目光到达之处,雕花必是一景,就一个小拐弯处也会用雕花装饰起来。
在主人的卧室里,牙床精雕细刻自不用说,最养眼的却是其侧旁镂空花窗上的一个木架,用时可挂放主人衣物,不用时可收回,即为雕花窗阁,既美观又实用。
就是天井里的垫脚石,也雕成了元宝状,三横三竖的摆设,寓意着“步步高升,财宝堆积”。

宝镜村古民宅八字大门(一)
微也足道a/摄影
宝镜村古民宅八字大门(二)
微也足道a/摄影

宝镜村古民宅建筑风光(01)
微也足道a/摄影

宝镜村古民宅建筑风光(02)
微也足道a/摄影

宝镜村古民宅建筑风光(03)
微也足道a/摄影

宝镜村古民宅建筑风光(04)
微也足道a/摄影

宝镜村古民宅建筑风光(05)
微也足道a/摄影

宝镜村古民宅建筑风光(06)
微也足道a/摄影

宝镜村古民宅建筑风光(07)
微也足道a/摄影

宝镜村古民宅建筑风光(08)
微也足道a/摄影

宝镜村古民宅建筑风光(09)
微也足道a/摄影

宝镜村古民宅建筑风光(10)
微也足道a/摄影

宝镜村古民宅建筑风光(11)
微也足道a/摄影

宝镜村古民宅建筑风光(12)
微也足道a/摄影

宝镜村古民宅建筑风光(13)
微也足道a/摄影

宝镜村古民宅建筑风光(14)
微也足道a/摄影

宝镜村古民宅建筑风光(15)
微也足道a/摄影

宝镜村古民宅建筑风光(16)
微也足道a/摄影

宝镜村古民宅建筑风光(17)
微也足道a/摄影

宝镜村古民宅建筑风光(18)
微也足道a/摄影

宝镜村古民宅建筑风光(19)
微也足道a/摄影

宝镜村古民宅建筑风光(20)
微也足道a/摄影

宝镜村古民宅建筑风光(21)
微也足道a/摄影

宝镜村古民宅建筑风光(22)
微也足道a/摄影

宝镜村古民宅建筑风光(23)
微也足道a/摄影

宝镜村古民宅建筑风光(25)
微也足道a/摄影

宝镜村古民宅建筑风光(26)
微也足道a/摄影

宝镜村古民宅建筑风光(27)
微也足道a/摄影

宝镜村古民宅建筑风光(28)
微也足道a/摄影

宝镜村古民宅建筑风光(29)
微也足道a/摄影

宝镜村古民宅建筑风光(30)
微也足道a/摄影

宝镜村古民宅建筑风光(31)
微也足道a/摄影

宝镜村古民宅建筑风光(32)
微也足道a/手机摄影

宝镜村古民宅建筑风光(33)
微也足道a/手机摄影

宝镜村古民宅建筑风光(34)
微也足道a/手机摄影

宝镜村古民宅建筑风光(35)
微也足道a/手机摄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