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龙喜文化博物馆

私人开设的龙喜文化博物馆山门
微也足道/摄影(手机拍摄)
2015年11月29日,与朋友一行在黄兴镇鹿之岭新石器遗址所在地寻觅时,偶然发现长沙绕城高速鹿之岭入口路边挂有一块“龙喜文化博物馆”招牌,尽管当时对“龙喜文化”一无所知,但好奇心驱使我们义无反顾前往探个究竟。
原来,龙喜文化博物馆为一家私人创办的博物馆,又称龙喜文化会馆,长沙龙喜文化开发有限公司,创办人是长沙县黄兴镇土生土长的鹿之岭村人、室内设计师廖志明。博物馆的招牌就挂在鹿之岭往长沙绕城高速的入口边,柴门也是紧临马路边缘,进出博物馆得特别小心进出高速出入口的车辆!当我们踏进那张2米多宽的柴门后,里面就是一个硕大的院子,堆放着各种充满着农家诗意与特色的杂物、磨盘、条石等。正对着入口,是一堵一字墙大门,门头上有“龙喜”二字,大门左右的户对边分别放有“入相”、“将出”两块黑底烫金大字石碑。从这里进去后,游客就可以直通各陈列室。这里的作品、什么陈列是分区的,分别摆放在一至三层的各类空房中,任凭游客自由参观(当然不可能有讲解员哈!)。如果你从大院偏右边的侧门进去,则是主人廖明志喜迎八方宾客的私人会馆客厅、茶坊。我们进去时,会馆主人廖明志正与一些文友聊天、喝茶。因我们之间彼此并不相识,故礼节性的打个招呼之后我们就独自参观去了。
龙喜文化博物馆在布局没什么多大规律,布展原则是只要有空着的房子,主人就将它布置成展室。因会馆主人廖志明有着丰富的室内设计经验,使得里面的布展倒还具有些乡村特色与个人风格。因廖明志喜爱书画,在这里他也陈列了一些长沙县书画界一些朋友有的字画。当然,博物馆里最值得称道的是那些一些数千年的“石头”(石斧、石铲、石矛、石锛等)、近代的石磨等,据说为收集这些故石头廖志明颇花了一些心思。除此之外,还有些现代农机具、过往的生活用具、废弃的公章、传统酿酒器具、瓷器、陶器等。会馆主人认为,些都是为纪念龙喜文化的发源地而收集展出的。
龙喜文化博物馆的创办,主要是想传承文化,并以文会友,从不向参观者收取费用,只有到这里餐宿才收取适当的服务费,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确实难能可贵。尽管如此,每天来这里的参观者仅数十人。看来,文化的传承如果只注重历史知识的交流,不重视实物及生产过程的展示和参观者兴趣的培养,终究难以提起人们对他的太大兴趣。
从龙喜文化博物馆回来后,我对“龙喜文化”进行了追踪。据清史记载:“龙喜县(指故城)无考”。清光绪《湖南通志》湖南古城考注:“按府城东四十里六子岭有古城址,中有城隍庙,城隍坪诸遗迹。又距六子岭二十里为榔梨市,相传有古城址,亦在府城东,疑即汉龙喜,宋常丰二县故城。”又据清光绪《善化县志》记载:“县东四十六里,《方舆纪要》后汉乾祜二年,马希广奏折。长沙县东界为龙喜县,一名新喜。东界即今善化县境。这怕就是目前黄兴镇人对自己龙喜文化的历史认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