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的盛宴

步入战象平台中间台基的石梯及大象石雕
摄影/未定稿
从巴方寺往东走完长长的200米参道,再向左转90度,我们就来到了一座坍塌的寺庙遗址前。因没看到对这寺庙的相关介绍,加之遗址上堆砌的砂岩条石大多是后人将坍塌的石块大至堆砌而成,故已看不出原来的真实模样,在此不表。
然而,过了这座破庙,再往前移步就是长达300余米的古“战象平台”(Elephant
Terrace)遗址。“战象平台”坐西朝东,南北走向,呈E字型,建于公元12世纪末。在南北两端及中间,有三个向中央广场延伸的石质台基。据了解,在吴哥王朝全盛时期,大象既是劳动的工具,如搬运制造寺庙的大型砂岩石块等,同时也是战争的工具和财富的象征,还是国王的御用坐骑(象辇)。导游告诉我们:这战象平台,其实就古代吴哥国王检阅凯旋的部队、举行大型纪念活动、挑选大象坐骑等的地方,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大型活动观礼台。战象平台堆高地面3米~7米,用砂岩石砌墙,石料填充,上用红色砂岩条石铺成地砖。在平台前面的石墙上刻有许多砂岩石雕,他浓缩了古代吴哥人利用大象进行生产、生活和战斗的各类场景。如有大象、犀牛、河马等厚皮动物的大量图饰,有体态丰满、翩翩起舞的祼体仙女雕像等。尽管这只是个选大象坐骑的阅兵台,但首尾两端及中间登堂入室台基的入口及平台转弯时有棱角的地方,都有大象石雕作装饰。在平台的扶栏上还有许多印度教神像做点缀,并且雕工都挺精细的。平台上面的护栏也都是大型砂岩条石砌成,首尾为吴哥王国的吉祥物眼镜蛇头像造型,好似一个巨大的手掌一样高高翘起。战象平台的三个入口台基石梯两旁,各有三台大象头像做装饰,象鼻卷着莲花或谷穗看上去栩栩如生,好像在列队恭迎前来观礼的贵宾。
战象平台上当年遮风挡雨的木质建筑早已荡然无存,遗存下来的仅为一条供达官显贵、王公贵族们观礼的石基废墟,尽管外表已十分残败,但足以可见过当年吴哥王朝的强盛与辉煌。在战象平台的东面,至今还保留着一个面积达数十公顷的古斗象场。合理想象一下,吴哥王朝曾在这里举行各种庆典或表演时,国王在众侍从的簇拥下登高而呼是何等的威风。国王指点江山之时,各类马队、车队及大象方阵等排着整齐的队伍在广场上鱼贯而过,场面是何等的壮观。我们是否可以推测,曾经在这里每隔一段时间,国王就要在此观赏几场“战象”表演或检阅一下奉献给自己的成果。有木有耳边仿佛传来士兵们的呐喊和战象的嘶叫。脑海中是否有远古的文明、神秘的气息扑面而来之感。或者说国王将通过对选象中脱颖而出者的奖励,引导庶人驯化出更多更强壮的大象,以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等念想?
其实,在战象平台最中间的国王观礼台基正后面就是王宫塔门,再往里200米的地方,还有一座被称为“空中宫殿”的遗址,因时间关系没走近细看。虽然名为宫殿,实际上并非王宫,其功用是给国王举行祭祀仪式而建,是一座小型金字塔型寺庙。因岁月久远,如今四方型的石堆,如果沿着东边一条70度的陡坡梯子登上去,可以看到一堆残垣乱石。
此外,在战象台的北面,是一座7米多高的平台,建于12世纪末,被称之为“癞王台”。平台上有一尊无性的雕像,其原型是吴哥历史上曾经患过麻风病的一位国王,平台也由此得名。经考古学家初步勘察,现初步推断“癞王台”所在地应是当时的皇家火葬场。

战象平台南侧台基入口的石梯及大象石雕
摄影/未定稿

300余米长、3~7米高的战象平台台基遗址
摄影/未定稿

战象平台最中间的国王观礼台台基及中央广场,也是通向胜利之门。 摄影/未定稿

战象平台国王观礼台基后通向王宫的塔门 摄影/未定稿

战象平台台基石墙上的大象石雕
摄影/未定稿

战象平台南侧的不知名寺庙遗址
摄影/未定稿

战象平台台基石墙上的砂岩石雕
摄影/未定稿

战象平台台基石墙上的砂岩仙女石雕
摄影/未定稿

战象平台台基石墙上的砂岩大象石雕
摄影/未定稿

战象平台台基南侧不知名寺庙遗址
摄影/未定稿

从GOOGLE地图上看战象平台及中央广场
摄影/未定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