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江一瞥
芷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坊(正面)——“中国凯旋门” 微也足道/摄影
2012年7月21日,微也足道一行正好途经芷江,于是决定从沪昆高速芷江出口下,到这个湘西的边陲小镇看看风景,并接受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参观芷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旧址”。
初来乍到,第一感觉就是芷江的交通真方便。国家高速G60(沪昆高速)、国道G320几乎并排着穿城而过,芷江机场与高速公路出口仅1.5千米十分经济,而舞水河又将县城轻轻的拥抱在怀中,如此这般完全具备“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的格局,难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要将远征战区的补给站设立于此了!
从G60芷江出口下,经连接线行驶约500米(包括舞水河上的一座桥)就算进城了。在这里有个十字路口,往前行2.5千米就是飞虎队纪念馆,往左走1.4千米就是鼓楼广场、龙津风雨桥,向右沿国道320往东行4.4千米就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旧址。
凡是有侗族聚居的地方就有鼓楼,芷江也不例外。芷江鼓楼广场的标志性建筑叫万和楼,她是一幢全木结构构造,由一座五檐亭阁主楼芦笙楼与琵琶楼、地筒楼与两个对歌楼五个鼓楼组成,以前三后二结构分布通过楼亭回廊相连组成的大型建筑,主楼十五层,副楼七层,通体没有使用一根钉子,全部为木榫构件。最中间也就是最大的中心芦笙楼中梁上悬挂有一面高约3米,直径约1米的红色大鼓,并有原省委书记能清泉同志的手书“侗家情”三字。节假日,这里就成了侗乡同胞举行盛大集会的地方,侗族同胞常以载歌载舞的形式来欢度丰收、表达喜悦。
在万和楼往北700米的地方,就是被侗乡人引以为豪的龙津风雨桥。据说她是现存最长的风雨桥(明朝人称“三楚第一桥”)——桥长246.7米,只可惜现在看到的仅是一座多次改建、重建的风雨桥,并不是300多年前(明万历年间)所建的那座古桥。据了解,抗战期间,军方为物资运输的方便,曾将桥上的廊亭全部撤除改为公路桥!1970年,当地政府干脆只保留桥墩,将路面全面改为钢筋混凝土桥面。1999年,为发展旅游的需要,当地政府又将原先的木质廊亭加以恢复。2008年,又重铸一犀牛置于桥东端,意为恢复原来的犀牛镇水之功!于是一来,游客不远万里来此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的龙津风雨桥,其实只是一个愿望而已。
位于芷江县城东边的抗日战争受降旧址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凭相关证件免费参观,是一个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与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地方。
受降旧址实为二战期间中美空军混合大队第十四中队的营房,可见当时的中国政府也是仰仗美国那两颗“小男孩”原子弹才让日本人加速灭亡的。踏入旧址,迎面而来的一座刚刚粉刷一新的“受降纪念坊”巨型牌坊,显得庄严肃穆。纪念牌坊系钢筋水泥结构,整体上有人说像个“血”字,偶意为要中华民族的子孙警钟长鸣,不忘国耻。
1945年8月15日波茨坦公告后,日本国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21日至23日国民政府、美国军方共同在这里举行了震惊中外的中国战区受降典礼,办理了侵华日军投降具体条款,终结了八年抗战,当时举行受降的会堂称之“受降堂”!在受降堂的正对面,如今还建有一座“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受降纪念馆”,这也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好的地方课程!
如今日本人贼心不死,居然说要购买我领土钓鱼岛,值此八一建军节之际,希望人民的军队保持警惕,对一切敢于挑衅者予以坚决回击!
芷江侗族自治县舞水河边的鼓楼广场——万和楼
微也足道/摄影
芷江鼓楼广场万和楼上的大鼓
微也足道/摄影
芷江风雨桥龙津桥东端的新铸的犀牛
微也足道/摄影
芷江县城舞水河上的龙津风雨桥(全长约250米)
微也足道/摄影
芷江县城舞水河上的龙津风雨桥全貌 微也足道/摄影
芷江县城舞水河上的龙津风雨桥廊亭
微也足道/摄影

芷江县城舞水河上的龙津风雨桥廊亭的内部结构
微也足道/摄影
芷江县城舞水河上与鼓楼万和楼相对应的??楼
微也足道/摄影
芷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旧址大门
微也足道/摄影
芷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旧址纪念馆牌坊(背面)
微也足道/摄影
芷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旧址受降堂
微也足道/摄影
芷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会堂原貌
微也足道/摄影
芷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会堂原貌复原油画
微也足道/摄影
芷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
微也足道/摄影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长沙会战战斗序列表
微也足道/摄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