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余屐痕:再上岳阳楼

(2010-12-18 21:58:33)
标签:

范仲淹

《岳阳楼记》

南极潇湘

巴陵

滕子京

岳阳楼

分类: 三湘四水走读

再上岳阳楼

 

课余屐痕:再上岳阳楼
2010年重新修葺后的岳阳楼       微也足道/摄

 

       2010年11月22日下午,微也足道在岳阳楼边忙完公事后刚好有点空闲,于是与几位朋友一同来到刚刚修整后的岳阳楼,来他个第四次登临岳阳楼览巴陵胜境(不过80元一张的门票真有点贵,导致参观的人很少)。

       岳阳楼景区并不大,其陆地东西长约130米,南北长约300米,陆地投影总面积仅3.9万平方米。修整后的岳阳楼公园景区进门与以往不同,先得经过悬挂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楹联和“巴陵胜状”牌匾的南端仿古门楼。当验票进去之后,空旷的公园立即给人一种豁然开朗之感,并能隐隐约约看到藏匿在北端树丛之中的岳阳楼雄姿。

       进了景区大门往左看,靠洞庭湖一边的围墙内是几十棵数米高的果树,有柚子树、椪柑树等,黄橙橙的果实高悬其上,在夕阳的掩映下格外耀眼。朝前望去,则是一个碧水环绕,由小型喷泉加历代所建岳阳楼微缩景观构成的“五朝楼观”山水园林。而最右边,则是依围墙而建的一排仿古形状的青砖灰瓦公园管理用房。

       沿右边前行数十米,我们就看到人行道的右边建有一坐青砖灰瓦式的仿古建筑,上有已故人民日报总编辑、范仲淹的第28世孙范敬宜先生所题的“双公祠”。再往前行数十米,则已进入岳阳楼核心景区的南牌楼入口了。南牌楼上雕刻有“南极潇湘”四个金字,并在两边的石柱上刻有“南极潇湘千里月,北通巫峡万重山”的对联。过了南牌楼再前行数50余米,宏伟壮观、焕然一新的岳阳楼就突现在眼前,楼上郭沫若草书的“岳阳楼”三个大字高悬其上,很给力。

       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此时的巴陵城已改为岳阳城,巴陵城楼也随之称为岳阳楼了。岳阳楼高25.35米,共三层,由四根楠木柱支撑,屋顶为金色的琉璃瓦,远远望去金碧辉煌,好似一只凌空欲飞的鲲鹏。微也足道站立岳阳楼下,只见他前瞰洞庭,遥对君山,南望湖南四水,北眈万里长江,气势非同凡响。

       进入楼内第一层,正对大门的是由12块紫檀木组成的木雕屏。据说是乾隆皇帝的太师,清代著名书法家张照手书的《岳阳楼记》。到了第二楼,也有一幅几乎相同的张照手迹。据导游说,一楼的作品为赝品,二楼的作品才是真迹。其区别就在于被强迫仿写的书法家对商人做假敢怒不敢言,于是特意将有一横向并排的四个字“曰君居心”中的“居”字左边的撇写得特别短,暗示后人这作品是赝品。登上楼的第三层,凭栏远眺,洞庭胜景尽收眼底。我们登楼时刚好临近傍晚,面朝君山,与范仲淹所说的“日星隐耀,山岳潜形”真还像那么回事,至于“登斯楼也,其喜洋洋者矣”好像也有那么点味道!

       岳阳楼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另二楼为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他的出名主要得益于范仲淹的那篇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其实仲淹先生从没到过洞庭湖,他只是受朋友滕子京之约,为当时重修的岳阳楼写篇文章而已。因为仲淹先生从没有到过岳阳楼,滕子京为了让仲淹先生对岳阳楼有个了解,就托人画了一幅《洞庭晚秋图》,而仲淹先生就是凭着这幅草图后发思古之幽情,一口气写下了这篇仅369字的传世名作《岳阳楼记》。

       “岳阳楼”在原址建楼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能让人记住的岳阳楼也只是范仲淹笔下的岳阳楼。其实,这一切我们得感谢滕子京先生“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的指导思想,也要感谢他请才子范仲淹来写重修岳阳楼的这篇纪念文章。否则的话,岳阳楼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名气。如此看来,我们平常开个大会、搞台晚会、弄个庆典,怎要想法请来几位名人或名角捧场,其理也盖源如此吧。可惜的是,如今岳阳楼过高的门票价格人为地阻隔了很多想一睹岳阳楼风采的贫民子弟及岳阳市内的劳苦大众。对一个月收入仅1000余元的人来说,来一次岳阳楼要消费他工资的近十分之一确实有点过。想想法国的卢浮宫,一天也看不完的艺术宝库,门票与当地人的收入相比也就是十元钱人民币。更为可敬的是,他晚上开放只要半价,每月的第一周星期日免费开放,对无工资收入的学生及残疾人也免去了大部分的费用,这种民本精神真的很值得我们学习,而万万不能将进楼前的广场称为“民本广场”就万事大吉了!

课余屐痕:再上岳阳楼
岳阳楼景区入口处(门票价格80元/人)       微也足道/摄
课余屐痕:再上岳阳楼  进入岳阳楼景区后即景       微也足道/摄
课余屐痕:再上岳阳楼  岳阳楼景区里的历代“岳阳楼”微缩景观       微也足道/摄
课余屐痕:再上岳阳楼  岳阳楼景区“五朝楼观”微缩景观       微也足道/摄
课余屐痕:再上岳阳楼  在这里能可看到隐藏于树林中的岳阳楼       微也足道/摄
课余屐痕:再上岳阳楼  这是宋朝的岳阳楼微缩景观       微也足道/摄
 课余屐痕:再上岳阳楼
这是范仲淹第28世孙,原人民日报社总编辑范敬宜题的“双公祠”       微也足道/摄
课余屐痕:再上岳阳楼  岳阳楼南端入口处“南极潇湘”牌楼       微也足道/摄
课余屐痕:再上岳阳楼  岳阳楼北端入口处“北通巫峡”牌楼       微也足道/摄
课余屐痕:再上岳阳楼  这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张照的书法原作木刻木雕屏       微也足道/摄
课余屐痕:再上岳阳楼  这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张照的书法原作木刻木雕屏(赝品)       微也足道/摄课余屐痕:再上岳阳楼
伫立岳阳楼前,前瞰洞庭,遥对君山,则心旷神怡       微也足道/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