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茶道马帮

“湖湘马帮”行走在拉市海(马背上拍摄)
微也足道/摄
到拉市海观光,最盛行的活动项目怕要算骑马了。滇西南的那种矮马行走速度虽不快,但耐力很好,性格温顺,最适合长途跋涉和老幼妇嬬或没有骑马经验的人当坐骑。于是,到拉市海我们一行每人租了一匹矮马,男男女女几十人浩浩荡荡就出发了,远看俨然是一支真正的“湖湘马帮”。
尽管微也足道不是第一次骑马,但第一次骑马跋山涉水却是头一回。尽管“滇马”个儿不高可相当温顺,但它必竟是牲畜,安全问题还是得认真对待。不过还好,每两匹马骑马场就配有一名村民(马夫)护驾,这让我们队伍中的那些女骑士放心多了。
骑马其实也不难,要领就是双脚踩稳脚蹬,双腿夹紧马腹,上坡时身体前倾,下坡时身子后仰。手中的缰绳是你用来控制马行走方向的,如果想要马儿快跑,用脚强力夹下马腹,挥一下马鞭(不过所有骑马的游客都没有马鞭),嘴里底气十足且短促地快喊几声“切”,马儿就会飞快地跑起来;如果要马停下来,只需将缰绳往上一提,拖着腔发出一声长音“吁”就行了。
在平地上骑马的感觉是畅快的。虽然是云南矮马,坐在马上放眼四望,也有一种“春风得意马蹄疾”之感。高兴之余若急速喊几声“切”,随着马背的起伏,伴随着铿锵有力的声声马蹄,当惯了被领导的人顿时绝对会有一种征服的快感。
体验茶道马帮当然不能尽走平路,得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并穿行于林间小道才算是正宗。我们“湖湘马帮”从拉市海湖边出发,先是骑行一段水浸路面,此时因刚上马背,所以骑得特别小心翼翼。尽管有牵马的村民(马夫)伴随左右,但还是担心从马背上掉下来落入湖水中。过了这段“湖边湿地”,就有一条穿越玉米地的小路直达村道,因每天有“马帮”从这里经过,几百米长的路全程充满着马粪的味道。不过,此时“湖湘马帮”领头的开始有了扬鞭跃马之举,于是整支队伍的马匹都跑了起来,叮叮铛铛的马铃声不绝于耳。微也足道也不自觉地夹紧马腹,并大声“切”了起来,那马儿好似特别有灵性,立即根据“主人”的指令蹬蹬蹬地跑动起来。
离开了玉米地,“湖湘马帮”再绕过“纳西村庄”就准备上山了,一段泥泞的上坡路让微也足道本能地使出了身体前倾的骑马之策应对。只走了四五百米这样的路,微也足道的坐骑就喘着粗气了,原来马儿干这活也挺不容易。于是,微也足道再尽力让身子前倾,以便让驮着俺的马儿尽量舒服一点。又行走了一会儿,“湖湘马帮”全队人马就正式进入了“茶马古道”。我们前前后后加上马夫有30多人,在林间穿行有时首尾互不相见,只有那铿锵的吆喝声与叮铛的马铃声在山谷回荡。
我们走的所谓的“茶马古道”,其实就是沿着一条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先爬上一个约40度坡的山峰,然后穿行于林中,最后抵达“情人湖”再沿路返回。骑着马儿上山,只能慢慢地走,对于博主这样体重的人马还不会太累。我们队伍中有个体重超一百八的大块头,那马儿就亏大了,在那又窄又滑的黄土路上,每走一步都显得特别吃力,马儿常常还打着趔趄,大家看着就对马儿同情起来。
有时“湖湘马帮”与其他“马队”狭路相逢,那就只能谁方便就谁去绕道。马队相遇时,如果所骑之马是同一马夫家所养,两匹马并行或相遇并不会打架。若是两家人的马串到一起,那马儿就不安份了,往往是一匹恶狠狠地吼着粗气毫不客气地“骂”另一匹马,并且还摆动着头显出很气愤的样子。原来这自然界无论人还是畜牲,都有较强的领地意识,谁要是侵犯了他们的私属空间,都会尽力保护。
上山容易下山难,这骑马也一样。因下山的坡度太陡,微也足道下坡时尽管使劲将身子往马背上仰,但总感觉身体就会滑下去一样。不过还好,一路上还没有因山路太险而下过马。有时一高兴,坐在马上还掏出卡片机拍起照片来。前面博文中那张远眺拉市海的照片,就是微也足道在马背上拍的,居然没有一点晃动,太给力了。
从出发再回到跑马场差不多一个半小时,对于我们来说收获更多的是快乐,但对于古代真正的茶道马帮而言,怕只有道不出的辛酸与辛苦了。他们为生活长年顶风冒雪在外奔波,金沙江畔的险道处处威胁他们的生命,一路上乱臣贼子时时可能夺走他们的财物,年复一年地过着这种担惊受怕的日子,直到走到生命的尽头。尽管这中间有的马帮发达了,但更多的马帮只怕是贫穷依旧,无力回天。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科技的进步让我们物质交流变得极为方便,但茶道马帮必竟是人类经历过的一种重要生存方式,我们没有理由将他们忘记。

“湖湘马帮”帮主在与“光棍哥”砍价格
微也足道/摄
这个经村委会批准的跑马场公示项目标价有很大的水份
微也足道/摄
“湖湘马帮”来到了传说中的“情人湖”
微也足道/摄

“湖湘马帮”队员们行走在上山的路上
微也足道/摄
“湖湘马帮”到达目的地后在休整队伍
微也足道/摄
“湖湘马帮”又返回到拉市海的跑马场附近,历时90分钟
微也足道/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