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清诗研究 |
秋心三首(一、三)
秋心如海复如潮,但有秋魂不可招①。漠漠郁金香在臂,亭亭古玉佩当腰②。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箫。斗大明星烂无数,长天一月坠林梢③。
秋心如海复如潮,但有秋魂不可招①。漠漠郁金香在臂,亭亭古玉佩当腰②。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箫。斗大明星烂无数,长天一月坠林梢③。
我所思兮在何处,胸中灵气欲成云④。槎通碧汉无多路,土蚀寒花又此坟⑤。某水某山迷姓氏,一钗一佩断知闻⑥。起看历历楼台外,窈窕秋星或是君⑦。
【注释】
①秋心——苍凉萧瑟之心情。 秋魂——《楚辞》有《招魂》篇,此寓有悼念亡友、自伤身世双重意思。 ②“漠漠”句——所佩郁金香囊散发清淡的芬芳,弥漫臂间。比喻情操芳洁。 “亭亭”句——用《礼记"玉藻》中“古之君子必佩玉”句意,喻意同上。 ③“斗大”二句——隐喻无能之辈煊赫一时,而才士皆沦落不偶。《淮南子"说林训》:“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 ④“胸中”句——古人有“龙嘘气成云”之说,此比喻自己情思郁结沉重。 ⑤“槎通”二句——上句用晋张华《博物志》载海边居民摇船误入天河事比喻无法得知亡友消息,即《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意;下句见亡友坟茔而伤悼。 ⑥“某水”二句——亡友水逝,其姓名行迹皆将湮没无传,尤其可悲。 一钗一佩,一男一女,指生平琐事。
⑦君——泛指亡友在天之灵。
【讲解】
定庵《自春徂秋,偶有所触,拉杂书之,漫不诠次,得十五首》之三云:“庄骚两灵鬼,盘踞肝肠深”,历来说龚诗者,均将此作为其艺术宗尚的自白。诚然,龚自珍的诗歌创作正是汲取了庄屈两家“名理孕异梦,秀句镌春心”之特色,将其熔铸消化,进而形成自己哀艳雄奇、迷离浪漫的魅力的。其又能将骚体奇幻飘逸境界化入严谨庄重的七言律诗,从而最见定庵才力过人处的,当推以上两首《秋心》之作。
这一组诗作于道光六年(1826)。本年他第五次参加会试失败,而好友谢阶树、陈沆、程同文等相继谢世,心绪之恶,尤胜于三年之前写《夜坐》时。《秋心三首》即在异样的凄凉落寞中写就,主旨在为亡友招魂,亦自伤沦落,写出了幻灭与希望,也写出了痛苦与执着。
第一首首联以“如海”与“如潮”、“秋心”与“秋魂”相对举,既表现汹涌澎湃之心绪,又传达对亡友缱绻之怀思。三四句自然过渡到自己与凋零的老友俱是怀香佩玉、志行高洁之君子,而芬芳易散,温玉易碎,皆一笔双写。颈联仍用“剑箫”意象,兼具壮丽幽怨之美,“西北”一句则既点染自己“绝域从军”、扫除西北边患之雄心,也暗指对擅西北史地、与自己并称“程龚”的好友程同文逝世之伤怀。尾联择取星月为对照,照应前文君子畸零之意,亦大发不平之鸣,以雄丽景结抑郁情,从而凝成沈烈遒劲的特殊美感。
前人讲第三首多以为诗人已从旧雨沦丧的哀痛中回转自身,用以抒述隐逸理想。我并不完全同意。盖此组诗以“招魂”为贯通之主题,本篇侧重点亦未移易。只是在这一首中,身世同样落拓的“我”已由幕后走上前台,淋漓痛快地为亡友一大哭,实是在前两篇基础上对悼念情的深化。循此思路,则“我所思兮”、“槎通碧汉”、“土蚀寒花”、“迷姓氏”、
“断知闻”以及“窈窕秋星或是君”等含义、脉络才能厘清,而不是东鳞西爪的“神龙”般的破碎。须知定庵诗固然奇丽惝恍,此组诗又渗入楚骚影响,但作为古典诗歌巨匠,其作品意脉总是明晰的,而不能如现代创作般跳跃。由此亦可见,对很多名作,包括比此诗名气更大的作品,其实可探研处也还不少。
寥落
寥落吾徒可奈何,青山青史两蹉跎。乾隆朝士不相识,无故飞扬入梦多。
①秋心——苍凉萧瑟之心情。 秋魂——《楚辞》有《招魂》篇,此寓有悼念亡友、自伤身世双重意思。 ②“漠漠”句——所佩郁金香囊散发清淡的芬芳,弥漫臂间。比喻情操芳洁。 “亭亭”句——用《礼记"玉藻》中“古之君子必佩玉”句意,喻意同上。 ③“斗大”二句——隐喻无能之辈煊赫一时,而才士皆沦落不偶。《淮南子"说林训》:“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 ④“胸中”句——古人有“龙嘘气成云”之说,此比喻自己情思郁结沉重。 ⑤“槎通”二句——上句用晋张华《博物志》载海边居民摇船误入天河事比喻无法得知亡友消息,即《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意;下句见亡友坟茔而伤悼。 ⑥“某水”二句——亡友水逝,其姓名行迹皆将湮没无传,尤其可悲。 一钗一佩,一男一女,指生平琐事。
【讲解】
定庵《自春徂秋,偶有所触,拉杂书之,漫不诠次,得十五首》之三云:“庄骚两灵鬼,盘踞肝肠深”,历来说龚诗者,均将此作为其艺术宗尚的自白。诚然,龚自珍的诗歌创作正是汲取了庄屈两家“名理孕异梦,秀句镌春心”之特色,将其熔铸消化,进而形成自己哀艳雄奇、迷离浪漫的魅力的。其又能将骚体奇幻飘逸境界化入严谨庄重的七言律诗,从而最见定庵才力过人处的,当推以上两首《秋心》之作。
这一组诗作于道光六年(1826)。本年他第五次参加会试失败,而好友谢阶树、陈沆、程同文等相继谢世,心绪之恶,尤胜于三年之前写《夜坐》时。《秋心三首》即在异样的凄凉落寞中写就,主旨在为亡友招魂,亦自伤沦落,写出了幻灭与希望,也写出了痛苦与执着。
第一首首联以“如海”与“如潮”、“秋心”与“秋魂”相对举,既表现汹涌澎湃之心绪,又传达对亡友缱绻之怀思。三四句自然过渡到自己与凋零的老友俱是怀香佩玉、志行高洁之君子,而芬芳易散,温玉易碎,皆一笔双写。颈联仍用“剑箫”意象,兼具壮丽幽怨之美,“西北”一句则既点染自己“绝域从军”、扫除西北边患之雄心,也暗指对擅西北史地、与自己并称“程龚”的好友程同文逝世之伤怀。尾联择取星月为对照,照应前文君子畸零之意,亦大发不平之鸣,以雄丽景结抑郁情,从而凝成沈烈遒劲的特殊美感。
前人讲第三首多以为诗人已从旧雨沦丧的哀痛中回转自身,用以抒述隐逸理想。我并不完全同意。盖此组诗以“招魂”为贯通之主题,本篇侧重点亦未移易。只是在这一首中,身世同样落拓的“我”已由幕后走上前台,淋漓痛快地为亡友一大哭,实是在前两篇基础上对悼念情的深化。循此思路,则“我所思兮”、“槎通碧汉”、“土蚀寒花”、“迷姓氏”、
“断知闻”以及“窈窕秋星或是君”等含义、脉络才能厘清,而不是东鳞西爪的“神龙”般的破碎。须知定庵诗固然奇丽惝恍,此组诗又渗入楚骚影响,但作为古典诗歌巨匠,其作品意脉总是明晰的,而不能如现代创作般跳跃。由此亦可见,对很多名作,包括比此诗名气更大的作品,其实可探研处也还不少。
寥落
寥落吾徒可奈何,青山青史两蹉跎。乾隆朝士不相识,无故飞扬入梦多。
【讲解】
题为“寥落”,系取首二字,实系“无题有感”之意。定庵生当衰乱之世,对被艳称为“十全王朝”的乾隆时代常常充满“忆昔开元全盛日”的憧憬之情,尽管“浇漓诡异之俗,百出不可止,至极不祥之气,郁于天地之间”(《平均篇》),他对这个帝国烂透了的底里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
所以,“我生乾隆五十七,晚矣不及瞻前修”(《常州高材篇送丁若士履恒》),对彼一时期的前辈巨公,定庵亦抱有一种遥远的怀念。尤其自己的人生旅途遭遇坎坷、“青山青史两蹉跎”之时,这种怀念会变得更加炽烈和深沉,其中反映的仍然是现实的折光。本篇代表的即是经常闪现于定庵心头的这一重要侧面。作品言语浅近,但“青山青史”的联绵对照、“无故飞扬”的奇幻迷离,仍带有定庵特殊的雄奇飘逸之味。
题为“寥落”,系取首二字,实系“无题有感”之意。定庵生当衰乱之世,对被艳称为“十全王朝”的乾隆时代常常充满“忆昔开元全盛日”的憧憬之情,尽管“浇漓诡异之俗,百出不可止,至极不祥之气,郁于天地之间”(《平均篇》),他对这个帝国烂透了的底里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
所以,“我生乾隆五十七,晚矣不及瞻前修”(《常州高材篇送丁若士履恒》),对彼一时期的前辈巨公,定庵亦抱有一种遥远的怀念。尤其自己的人生旅途遭遇坎坷、“青山青史两蹉跎”之时,这种怀念会变得更加炽烈和深沉,其中反映的仍然是现实的折光。本篇代表的即是经常闪现于定庵心头的这一重要侧面。作品言语浅近,但“青山青史”的联绵对照、“无故飞扬”的奇幻迷离,仍带有定庵特殊的雄奇飘逸之味。
杂诗,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师作,得十有四首(其十二)①
楼阁参差未上灯,菰芦深处有人行②。凭君且莫登高望③,忽忽中原暮霭生④。(题陶然亭壁③)
楼阁参差未上灯,菰芦深处有人行②。凭君且莫登高望③,忽忽中原暮霭生④。(题陶然亭壁③)
【注释】
①己卯——嘉庆二十四年(1819)。②菰(gū姑)——蔬类植物,生浅水中,高数尺。 芦——芦苇。③陶然亭——又名江亭,在北京永定门内先农坛西侧,康熙时所建。乾嘉以后名人集中往往有题咏。 ③凭——请。 ④忽忽——急遽貌。
【讲解】
“灯”的意象在定庵诗中运用得很频繁,前文我们已经读过“寓言决欲就灯烧”之“灯”,后文我们还会读到“一灯红接混茫前”之“灯”、“秋灯忽吐苍虹气”之“灯”,此外还有“灵文夜补秋灯碧”之“灯”、“万千种话一灯青”之“灯”等等不下数十处。对此,有学者作出了精辟而富于感情的阐释:“综龚氏一生,贯定庵全集,似乎分明就有那么一盏灯,时而幽微,时而芒射;时而闪烁,时而炬照……浮现在我们面前。定庵和这盏灯之间,似乎有一种神秘的互参关系,仿佛那灯就是为定庵而朗照,定庵就是为灯而歌唱。这正是定庵自设的心灯,作为颇具个性化特征的意象,它营就了特殊的意境,从而成为定庵情绪的外化、定庵精神的象征”(陈玉兰《为恐刘郎英气尽,卷帘梳洗望黄河——龚自珍情诗所表现的寒士与闺侣关系的新范型》)。本诗即是其中一篇代表作品。
如同《夜坐》,本篇的意象化特征亦极明显。全诗既写暮眺陶然亭所见图景,而楼阁未明之“灯”及其映衬的黑暗、“菰芦”及其意味的隐僻荒芜、“暮霭”及其代表的没落皆给人以复杂的感受和深长的慨叹。其实,定庵自己不也正是那“菰芦深处”的行人之一,地位卑微、落拓不偶而满怀忧国之心么?当举目皆是那些醉生梦死、仍以为自己身处太平盛世的“庸福”者,他,以及同时的智识之士,对于沉沉暮气的感知既称敏锐,又觉哀痛。
①己卯——嘉庆二十四年(1819)。②菰(gū姑)——蔬类植物,生浅水中,高数尺。 芦——芦苇。③陶然亭——又名江亭,在北京永定门内先农坛西侧,康熙时所建。乾嘉以后名人集中往往有题咏。 ③凭——请。 ④忽忽——急遽貌。
【讲解】
“灯”的意象在定庵诗中运用得很频繁,前文我们已经读过“寓言决欲就灯烧”之“灯”,后文我们还会读到“一灯红接混茫前”之“灯”、“秋灯忽吐苍虹气”之“灯”,此外还有“灵文夜补秋灯碧”之“灯”、“万千种话一灯青”之“灯”等等不下数十处。对此,有学者作出了精辟而富于感情的阐释:“综龚氏一生,贯定庵全集,似乎分明就有那么一盏灯,时而幽微,时而芒射;时而闪烁,时而炬照……浮现在我们面前。定庵和这盏灯之间,似乎有一种神秘的互参关系,仿佛那灯就是为定庵而朗照,定庵就是为灯而歌唱。这正是定庵自设的心灯,作为颇具个性化特征的意象,它营就了特殊的意境,从而成为定庵情绪的外化、定庵精神的象征”(陈玉兰《为恐刘郎英气尽,卷帘梳洗望黄河——龚自珍情诗所表现的寒士与闺侣关系的新范型》)。本诗即是其中一篇代表作品。
如同《夜坐》,本篇的意象化特征亦极明显。全诗既写暮眺陶然亭所见图景,而楼阁未明之“灯”及其映衬的黑暗、“菰芦”及其意味的隐僻荒芜、“暮霭”及其代表的没落皆给人以复杂的感受和深长的慨叹。其实,定庵自己不也正是那“菰芦深处”的行人之一,地位卑微、落拓不偶而满怀忧国之心么?当举目皆是那些醉生梦死、仍以为自己身处太平盛世的“庸福”者,他,以及同时的智识之士,对于沉沉暮气的感知既称敏锐,又觉哀痛。
杂诗,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师作,得十有四首(其十四)
欲为平易近人诗,下笔清深不自持①。洗尽狂名消尽想②,本无一字是吾师③。
欲为平易近人诗,下笔清深不自持①。洗尽狂名消尽想②,本无一字是吾师③。
【注释】
①清深——清雅深曲。作者论诗有“清深渊雅”一种,详见后《己亥杂诗》一一四首注释。 ②想——佛家语,思考。 ③一字是吾师——即“一字师”。晚唐齐己作《早梅》诗,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句,郑谷改“数枝”为“一枝”,时称为“一字师”。按:此或谓佛家所称之“文字障”,即文字本身阻碍参悟之路。
【讲解】
不妨这样说,每个作者都是自己作品的第一个读者,也是第一个评论者。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向来为研究家所重视,尽管这种“自评”并不一定准确,有时还会出现很可笑或可怕的误差。本诗即是龚自珍对自己诗歌创作的评价之一种,应该说,他的夫子自道是比较客观的,也有弦外之音在。
前两句即摆出自己认识到的一个矛盾:本来也想写些平易近人、如白居易般“老妪能解”的作品的,可是“清深渊雅”乃本性所钟,于是就不自主地走上这条路了。然则这条路怎样?诗人一方面自豪地声称:我的诗歌品格来源于自己的独立个性,并非邯郸学步式的食人咳唾!另一方面这种所谓不能自持的“清深”不是也惹来了“狂名”并带来一系列祸患么?如何处理?最好的办法当然是“洗尽狂名”、停止思考,不必再让这些文字成为解脱大道上的关隘了。换言之,以后准备“戒诗”!事实上,定庵“戒诗”的举动发生在写此诗后的第二年,这既见出他嗜诗的“痼疾”,不容易“戒”而又旋即“破戒”,也见出其“戒诗”并非一时冲动,而是长期积郁后的愤懑激烈决定。
此诗历来都被当作单纯的“论诗诗”来对待,实则其中“诗”、“心”双论,只看到一个侧面是偏颇的,也不能讲说得完全通畅。
①清深——清雅深曲。作者论诗有“清深渊雅”一种,详见后《己亥杂诗》一一四首注释。 ②想——佛家语,思考。 ③一字是吾师——即“一字师”。晚唐齐己作《早梅》诗,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句,郑谷改“数枝”为“一枝”,时称为“一字师”。按:此或谓佛家所称之“文字障”,即文字本身阻碍参悟之路。
【讲解】
前两句即摆出自己认识到的一个矛盾:本来也想写些平易近人、如白居易般“老妪能解”的作品的,可是“清深渊雅”乃本性所钟,于是就不自主地走上这条路了。然则这条路怎样?诗人一方面自豪地声称:我的诗歌品格来源于自己的独立个性,并非邯郸学步式的食人咳唾!另一方面这种所谓不能自持的“清深”不是也惹来了“狂名”并带来一系列祸患么?如何处理?最好的办法当然是“洗尽狂名”、停止思考,不必再让这些文字成为解脱大道上的关隘了。换言之,以后准备“戒诗”!事实上,定庵“戒诗”的举动发生在写此诗后的第二年,这既见出他嗜诗的“痼疾”,不容易“戒”而又旋即“破戒”,也见出其“戒诗”并非一时冲动,而是长期积郁后的愤懑激烈决定。
此诗历来都被当作单纯的“论诗诗”来对待,实则其中“诗”、“心”双论,只看到一个侧面是偏颇的,也不能讲说得完全通畅。
投宋于庭翔凤①
游山五岳东道主,拥书百城南面王②。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
游山五岳东道主,拥书百城南面王②。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
【注释】
①宋于庭翔凤——宋翔凤(1776-1860),字于庭,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嘉庆五年(1800)举人,官至宝庆府同知。其学师承其舅庄绍祖,又拜于张惠言门下,皆常州今文学巨子。翔凤为著名学者、诗人、古文家,具经世致用心志,于时势感慨甚深,与龚自珍、林则徐等交往颇洽。 ②南面王——古人以坐北朝南为尊,人君皆南面坐,故称。《魏书"李谥传》云:“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言拥万卷书而学,胜于南面为王。此用其意。
【讲解】
龚自珍以立异高谈的“怪魁”形象见称当世,其骂座之言上关朝廷、下及冠盖,以至“动与世迕”,无以自存。但在这样的表面之下,定庵其实怀着一颗极挚诚、极热切的赤子之心。于举世庸冗喑哑之中,能觅得一可以倾诉衷肠的知音人,他是不吝惜吐露自己难以压抑的欣喜和赞美的。此诗即可为证。
宋翔凤与定庵业师刘逢禄同为常州经学大家庄绍祖之外甥,又尝出入段玉裁之门,较定庵行辈为长。但自嘉庆二十四年(1819)相识之后,二人始终平辈相交,情谊笃厚。本诗作于道光二年(1822),是定庵全部赠翔凤作品中最情见乎辞、令人感动的一篇。首二句一突出宋氏之洒脱,一突出宋氏之博雅,为后文之千古名句铺设前提。
然则何谓“千古名句”?且定庵距今不过百余年,即何以敢断定其必为“千古名句”耶?试重读一遍:“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何等的欣赏,又何等的深情?此一笔写出两人心地见识,又何等的奇妙?如此之句足令其余写知音情致之名句尽皆黯然失色,足令千年以下之人想见朋友二字之温暖,不以“千古名句”称之,更岂有他哉?
我读诗亦有年,然能读到这样有“触电”感觉、且不时萦回于脑海的句子则不多。有写新诗的朋友云:“能读懂诗歌的人是幸福的”,是啊,能读懂这样的诗歌尤其幸福。
①宋于庭翔凤——宋翔凤(1776-1860),字于庭,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嘉庆五年(1800)举人,官至宝庆府同知。其学师承其舅庄绍祖,又拜于张惠言门下,皆常州今文学巨子。翔凤为著名学者、诗人、古文家,具经世致用心志,于时势感慨甚深,与龚自珍、林则徐等交往颇洽。 ②南面王——古人以坐北朝南为尊,人君皆南面坐,故称。《魏书"李谥传》云:“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言拥万卷书而学,胜于南面为王。此用其意。
【讲解】
龚自珍以立异高谈的“怪魁”形象见称当世,其骂座之言上关朝廷、下及冠盖,以至“动与世迕”,无以自存。但在这样的表面之下,定庵其实怀着一颗极挚诚、极热切的赤子之心。于举世庸冗喑哑之中,能觅得一可以倾诉衷肠的知音人,他是不吝惜吐露自己难以压抑的欣喜和赞美的。此诗即可为证。
宋翔凤与定庵业师刘逢禄同为常州经学大家庄绍祖之外甥,又尝出入段玉裁之门,较定庵行辈为长。但自嘉庆二十四年(1819)相识之后,二人始终平辈相交,情谊笃厚。本诗作于道光二年(1822),是定庵全部赠翔凤作品中最情见乎辞、令人感动的一篇。首二句一突出宋氏之洒脱,一突出宋氏之博雅,为后文之千古名句铺设前提。
然则何谓“千古名句”?且定庵距今不过百余年,即何以敢断定其必为“千古名句”耶?试重读一遍:“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何等的欣赏,又何等的深情?此一笔写出两人心地见识,又何等的奇妙?如此之句足令其余写知音情致之名句尽皆黯然失色,足令千年以下之人想见朋友二字之温暖,不以“千古名句”称之,更岂有他哉?
我读诗亦有年,然能读到这样有“触电”感觉、且不时萦回于脑海的句子则不多。有写新诗的朋友云:“能读懂诗歌的人是幸福的”,是啊,能读懂这样的诗歌尤其幸福。
漫感
绝域从军计惘然①,东南幽恨满词笺。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②。
绝域从军计惘然①,东南幽恨满词笺。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②。
【注释】
①绝域——遥远的边疆,此指西北边塞。②十五年——定庵时年三十二岁,以十八岁成人计,恰十五年。又:今存定庵编年词自十九岁起,亦约十五年。
【讲解】
道光三年(1823)六月,龚自珍刊定《无著词》(初名《红禅词》)、《怀人馆词》、《影事词》、《小奢摩词》四种,都103首。十数年心血付梓,捧读之际,感慨无端,因有此作。
开篇由“绝域从军”即一向关注的西北边疆局势遥遥说起,实指那种“气寒西北何人剑”的经世雄心,可是现实中哪里能寻得这样一个舞台?早在十年前,他就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纵使文章惊海内,纸上苍生而已!似春水、干卿甚事”(《金缕曲"癸酉秋出都述怀有赋》),如今不也还是落得“幽恨满词笺”的结局么?那么所谓“幽恨”又何指?诗人尝自陈:“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湘月"壬申夏泛舟西湖……》),或者大展雄才,或者远避尘嚣,这是他平生心事之不可割分的两个层面。然而“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己亥杂诗》之96),于是有下文“负尽狂名”的情极之语,郁勃苍凉,令人耸然动容。
前文说过,一剑一箫是定庵诗词创作中最重要的意象,也是解析其心事的必由之途。与其他有关名篇相比,本诗之妙尤在以显豁磊落之笔,出深曲沈至之情,更明言“平生意”所在,拈来总括定庵,最得宜彰。
①绝域——遥远的边疆,此指西北边塞。②十五年——定庵时年三十二岁,以十八岁成人计,恰十五年。又:今存定庵编年词自十九岁起,亦约十五年。
【讲解】
道光三年(1823)六月,龚自珍刊定《无著词》(初名《红禅词》)、《怀人馆词》、《影事词》、《小奢摩词》四种,都103首。十数年心血付梓,捧读之际,感慨无端,因有此作。
开篇由“绝域从军”即一向关注的西北边疆局势遥遥说起,实指那种“气寒西北何人剑”的经世雄心,可是现实中哪里能寻得这样一个舞台?早在十年前,他就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纵使文章惊海内,纸上苍生而已!似春水、干卿甚事”(《金缕曲"癸酉秋出都述怀有赋》),如今不也还是落得“幽恨满词笺”的结局么?那么所谓“幽恨”又何指?诗人尝自陈:“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湘月"壬申夏泛舟西湖……》),或者大展雄才,或者远避尘嚣,这是他平生心事之不可割分的两个层面。然而“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己亥杂诗》之96),于是有下文“负尽狂名”的情极之语,郁勃苍凉,令人耸然动容。
前文说过,一剑一箫是定庵诗词创作中最重要的意象,也是解析其心事的必由之途。与其他有关名篇相比,本诗之妙尤在以显豁磊落之笔,出深曲沈至之情,更明言“平生意”所在,拈来总括定庵,最得宜彰。
梦中作四截句(之二)
黄金华发两飘萧①,六九童心尚未消②。叱起海红帘底月③,四厢花影怒于潮。
【注释】
①“黄金”句——谓结客之黄金用尽,鬓边之白发已生,而理想飘零,事业萧条。 飘萧——风吹去貌。 ②六九——百六阳九之省称,指宇宙造化,此有与生俱来意。 童心——纯真之心,赤子之心。明李贽有名作《童心说》。③叱(chì斥)——喝叱。 海红——一种柑橘名,其色红,初产地近海,故称海红。此指帘子的颜色。
【讲解】
本诗下原有注“十月十三日夜也”,此月日系在道光七年(1827)。前二句虚写心事,以“童心”与“黄金华发”对举,杂以生拗的“六九”二字,使有古朴新硬之趣。此为承宋诗法度而自成机杼者,亦为下文奇丽之句铺垫。“叱起”二语乃定庵诗中富于代表性的名句,久播人口。其所写乃平常的“花月”场景,自古好句无法枚数,然“月”前加以力度重拙之“叱”字,再饰以“海红”的鲜明色彩对照,则此“月”已不同前人笔下之“月”,通体染上了一种雄丽气象;写“花影”,以潮水比之,本非定庵新创,灵感来自乾嘉时女诗人王采薇的“一院露光团作雨,四山花影下如潮”,可“花影”后缀以“怒”字,即由王诗的幽丽惝恍顿时化作风雷激荡、狂飙漫卷之境界。于是,向来被视作阴柔美之典型的“花”之意象也立时在定庵笔下获得全新的瑰玮磅礴的生命特征。这种特征即是前人所谓“拔奇于古人之外”、“天魔献舞,花雨弥空”等评语的最佳证明。
“怒”之一字,本为庄子擅用,如“草木怒生”、“大鹏怒而飞”等,后王安石有“山木悲鸣水怒流”句,被后人赞为“此老善用古人好字面”(杨慎《升庵诗话》引林希逸语)。龚自珍则将此“怒”字创造性地大量运用于诗歌中,如“畿辅千山互雄长,太行一臂怒趋东”(《张诗舲前辈游西山归索赠》)、“西池酒罢蛟龙语,东海潮来月怒明”(《梦得……》)、“幽夏灵气怒百倍”(《太常仙蝶歌》)等,不仅用得多,且用得妙。这是读龚诗应特殊用心体会的。
黄金华发两飘萧①,六九童心尚未消②。叱起海红帘底月③,四厢花影怒于潮。
【注释】
①“黄金”句——谓结客之黄金用尽,鬓边之白发已生,而理想飘零,事业萧条。 飘萧——风吹去貌。 ②六九——百六阳九之省称,指宇宙造化,此有与生俱来意。 童心——纯真之心,赤子之心。明李贽有名作《童心说》。③叱(chì斥)——喝叱。 海红——一种柑橘名,其色红,初产地近海,故称海红。此指帘子的颜色。
【讲解】
本诗下原有注“十月十三日夜也”,此月日系在道光七年(1827)。前二句虚写心事,以“童心”与“黄金华发”对举,杂以生拗的“六九”二字,使有古朴新硬之趣。此为承宋诗法度而自成机杼者,亦为下文奇丽之句铺垫。“叱起”二语乃定庵诗中富于代表性的名句,久播人口。其所写乃平常的“花月”场景,自古好句无法枚数,然“月”前加以力度重拙之“叱”字,再饰以“海红”的鲜明色彩对照,则此“月”已不同前人笔下之“月”,通体染上了一种雄丽气象;写“花影”,以潮水比之,本非定庵新创,灵感来自乾嘉时女诗人王采薇的“一院露光团作雨,四山花影下如潮”,可“花影”后缀以“怒”字,即由王诗的幽丽惝恍顿时化作风雷激荡、狂飙漫卷之境界。于是,向来被视作阴柔美之典型的“花”之意象也立时在定庵笔下获得全新的瑰玮磅礴的生命特征。这种特征即是前人所谓“拔奇于古人之外”、“天魔献舞,花雨弥空”等评语的最佳证明。
“怒”之一字,本为庄子擅用,如“草木怒生”、“大鹏怒而飞”等,后王安石有“山木悲鸣水怒流”句,被后人赞为“此老善用古人好字面”(杨慎《升庵诗话》引林希逸语)。龚自珍则将此“怒”字创造性地大量运用于诗歌中,如“畿辅千山互雄长,太行一臂怒趋东”(《张诗舲前辈游西山归索赠》)、“西池酒罢蛟龙语,东海潮来月怒明”(《梦得……》)、“幽夏灵气怒百倍”(《太常仙蝶歌》)等,不仅用得多,且用得妙。这是读龚诗应特殊用心体会的。
猛忆
狂胪文献耗中年①,亦是今生后起缘。猛忆儿时心力异,一灯红接混茫前②。
狂胪文献耗中年①,亦是今生后起缘。猛忆儿时心力异,一灯红接混茫前②。
【注释】
①胪——陈列。 ②混茫——广阔无涯的境界。
【讲解】
古人本《诗经》意,常撷取诗中首二字命名,义同“无题”。本篇题目亦略同,而取第三句首二字则为前贤少见。当然,“忆”字为一篇眼目,此处亦不无突出之意。
题为“猛忆”,则需要一前提为“猛”之突转作铺垫,这前提便是“狂胪文献耗中年”。可以揣想一下定庵其时心境:看到案上堆积如山的文献,那是多年心血之所寄托消耗之结果呀!看来自己与这项工作要结下难以解开的因缘了。“后起”二字值得注意:“后起”者,非天性之所愿,也不合初衷,这里分明潜藏着一种无奈,一声长叹。长叹声中,忽然忆起了儿时读书的场景,那时的激越,那时的锋锐,那时的雄心豪气……与现在都是何等的不同!于是,诗人沉默了,恍惚中好像看见眼前的读书灯红艳艳的光芒散发开去,而自己也穿过了时光隧道,走向了年轻的时候,凝视着那个幼小的龚自珍……
这真是奇妙的、也是令人惆怅无端、百感交集的一个场景,其中况味,哪是用苍白的语言可以说明!
陆游诗《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中有“青灯有味似儿时”之句,为定庵所本,而放翁温馨醇厚,定庵惝恍瑰奇,境界固自不同。
①
【讲解】
古人本《诗经》意,常撷取诗中首二字命名,义同“无题”。本篇题目亦略同,而取第三句首二字则为前贤少见。当然,“忆”字为一篇眼目,此处亦不无突出之意。
题为“猛忆”,则需要一前提为“猛”之突转作铺垫,这前提便是“狂胪文献耗中年”。可以揣想一下定庵其时心境:看到案上堆积如山的文献,那是多年心血之所寄托消耗之结果呀!看来自己与这项工作要结下难以解开的因缘了。“后起”二字值得注意:“后起”者,非天性之所愿,也不合初衷,这里分明潜藏着一种无奈,一声长叹。长叹声中,忽然忆起了儿时读书的场景,那时的激越,那时的锋锐,那时的雄心豪气……与现在都是何等的不同!于是,诗人沉默了,恍惚中好像看见眼前的读书灯红艳艳的光芒散发开去,而自己也穿过了时光隧道,走向了年轻的时候,凝视着那个幼小的龚自珍……
这真是奇妙的、也是令人惆怅无端、百感交集的一个场景,其中况味,哪是用苍白的语言可以说明!
陆游诗《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中有“青灯有味似儿时”之句,为定庵所本,而放翁温馨醇厚,定庵惝恍瑰奇,境界固自不同。
已亥杂诗(其四)
此去东山又北山①,镜中强半尚红颜②。白云出处从无例③,独往人间竟独还。(余不携眷属傔从④,雇两车,以一车自载,一车载文集百卷出都。)
此去东山又北山①,镜中强半尚红颜②。白云出处从无例③,独往人间竟独还。(余不携眷属傔从④,雇两车,以一车自载,一车载文集百卷出都。)
【注释】
①“东山”句——表明自己归隐之志。东山系东晋谢安隐居之地,北山即南京紫金山,南齐周颙隐居于此,后出山为官,孔稚珪写有名篇《北山移文》予以讽刺。
②强半——多半。
③“白云”句——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语意。
出处(chǚ楚),个人进退。《易经》:“君子之道,或出或处。”
无例,没有规律,随心随势而动。
④傔从(qiànzòng欠纵)——仆从。
【讲解】
《己亥杂诗》写于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龚自珍辞官返乡之时,由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起,至十二月二十六日止,计315首,全属七言绝句(其中部分不依近体格律的古绝),堪称中国诗史上最大规模的组诗,又从某种意义上可视为龚自珍的诗体自传。可以说,在这一组诗中,定庵向时人、也向后人集中展示了自己复杂而又饶具魅力的内心世界。研究龚自珍其人、其文学成就,《己亥杂诗》应是重中之重。
本篇是第四首,写于离开北京城之时。开篇即明揭归隐之志,诗人崛强而又带有一些伤感地宣称:我的青春还在,还大有可为!其“强半”、“尚”几字颇堪玩味。三四句引陶潜语意,自比无心出岫、独往独来的白云,一种刻骨的傲态,一种嵚崎磊落的人格风范凸起于字里行间。
①
【讲解】
《己亥杂诗》写于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龚自珍辞官返乡之时,由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起,至十二月二十六日止,计315首,全属七言绝句(其中部分不依近体格律的古绝),堪称中国诗史上最大规模的组诗,又从某种意义上可视为龚自珍的诗体自传。可以说,在这一组诗中,定庵向时人、也向后人集中展示了自己复杂而又饶具魅力的内心世界。研究龚自珍其人、其文学成就,《己亥杂诗》应是重中之重。
本篇是第四首,写于离开北京城之时。开篇即明揭归隐之志,诗人崛强而又带有一些伤感地宣称:我的青春还在,还大有可为!其“强半”、“尚”几字颇堪玩味。三四句引陶潜语意,自比无心出岫、独往独来的白云,一种刻骨的傲态,一种嵚崎磊落的人格风范凸起于字里行间。
已亥杂诗(其五)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讲解】
龚诗中,本篇名气仅次于“九州生气”一篇,被引说频率极高,当然也有很多没能说到点子上的。比如有人拿此诗与林黛玉《葬花吟》进行对读,意在发掘闺阁之才(当然是曹雪芹虚构出来的)与定庵这位卓绝的思想家之间的差别。其实可以明显看到,二者的不可比性远远大于其可比性的,并无须费辞。同时,很少有人提到此诗的思想与技法渊源来自陆游的名作《卜算子"咏梅》也未免令人觉得有些诧异。
不妨读一下陆游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其中至少有三层意思影响到了龚诗:第一,以花自拟;第二,以孤独落寞之花自拟;第三,花落化为泥尘而不泯其芳洁的操守、炽烈的使命感。看来,由儒学精义冶炼而成的那种知识群体的赤诚是可以穿越时空,引起强烈的回响的。此外还可一提,定庵有《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下片云:“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自比之意亦来自放翁。
龚诗中,本篇名气仅次于“九州生气”一篇,被引说频率极高,当然也有很多没能说到点子上的。比如有人拿此诗与林黛玉《葬花吟》进行对读,意在发掘闺阁之才(当然是曹雪芹虚构出来的)与定庵这位卓绝的思想家之间的差别。其实可以明显看到,二者的不可比性远远大于其可比性的,并无须费辞。同时,很少有人提到此诗的思想与技法渊源来自陆游的名作《卜算子"咏梅》也未免令人觉得有些诧异。
不妨读一下陆游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其中至少有三层意思影响到了龚诗:第一,以花自拟;第二,以孤独落寞之花自拟;第三,花落化为泥尘而不泯其芳洁的操守、炽烈的使命感。看来,由儒学精义冶炼而成的那种知识群体的赤诚是可以穿越时空,引起强烈的回响的。此外还可一提,定庵有《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下片云:“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自比之意亦来自放翁。
已亥杂诗(其十九)
卿筹烂熟我筹之①,我有忠言质幻师②:观理自难观势易,弹丸垒到十枚时。(道旁见鬻戏术者③,因赠。)
卿筹烂熟我筹之①,我有忠言质幻师②:观理自难观势易,弹丸垒到十枚时。(道旁见鬻戏术者③,因赠。)
【注释】
①筹——筹画,考虑。 ②幻师——魔术师。 ③鬻——卖。
【讲解】
定庵集思想家、学者、诗人多重身份于一身,其善于从琐事开掘大题目、大意义之锐敏的思想家本色亦时时表现于诗歌中。本篇观演幻戏而作,笔锋所指,乃在糜烂的时局。以故本篇中“卿筹烂熟”、“忠言”及“理”、“势”难易之辨等皆为双关语,末句实即“危若累卵”之古语的另一表达法,与其名句“忽忽中原暮霭生”(《杂诗,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师作,得十有四首》十二)、“五十年中言定验”(《己亥杂诗》七六)等可以共同见证他“智足以知微”的远见卓识。就艺术角度而言,本篇全以议论出之,寓直截痛快于纡曲深隐之间,己亥组诗中又为别调。
①筹——筹画,考虑。 ②幻师——魔术师。 ③鬻——卖。
【讲解】
定庵集思想家、学者、诗人多重身份于一身,其善于从琐事开掘大题目、大意义之锐敏的思想家本色亦时时表现于诗歌中。本篇观演幻戏而作,笔锋所指,乃在糜烂的时局。以故本篇中“卿筹烂熟”、“忠言”及“理”、“势”难易之辨等皆为双关语,末句实即“危若累卵”之古语的另一表达法,与其名句“忽忽中原暮霭生”(《杂诗,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师作,得十有四首》十二)、“五十年中言定验”(《己亥杂诗》七六)等可以共同见证他“智足以知微”的远见卓识。就艺术角度而言,本篇全以议论出之,寓直截痛快于纡曲深隐之间,己亥组诗中又为别调。
己亥杂诗(其六五)
文侯端冕听高歌①,少作精严故不磨②。诗渐凡庸人可想,侧身天地我蹉跎。(诗编年始嘉庆丙寅,终道光戊戌,勒成二十七卷③。)
文侯端冕听高歌①,少作精严故不磨②。诗渐凡庸人可想,侧身天地我蹉跎。(诗编年始嘉庆丙寅,终道光戊戌,勒成二十七卷③。)
【注释】
①“文侯”句——《礼"乐记》载,魏文侯听古乐时穿上庄重的冕服,表示恭敬。这里是比喻自己少年写诗时态度严谨肃穆。 ②故——通“固”,有“应该”之意,非“所以”之意。 ③嘉庆丙寅——嘉庆十一年(1806),作者十五岁。 道光戊戌——道光十八年(1838),作者四十七岁。
【讲解】
对龚自珍来说,此次辞官返乡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关捩(尽管他不能预见自己已经来日无多),所以,将诗作编年条理亦是总结心路历程之重要一端。本篇即编订诗集后有感而作。
读此诗除了领略定庵对“少作”的自负以及由此引发今日“英雄末路以诗传”(舒位诗语)的积郁心迹之外,尤其令人感慨的是其中透漏出的诗歌创作的消息。此时定庵还有二十七卷诗歌,保守估计,以每卷四十首计算,定庵自编定诗歌应有一千首上下,然而其诗今存除315首《己亥杂诗》外,仅得近300首,散佚在70%以上,其中会有多少干将出匣、精光四射的作品!这真是龚诗研究、清代诗歌研究,亦是古典诗歌研究无可弥补的损失!
①“文侯”句——《礼"乐记》载,魏文侯听古乐时穿上庄重的冕服,表示恭敬。这里是比喻自己少年写诗时态度严谨肃穆。 ②故——通“固”,有“应该”之意,非“所以”之意。 ③嘉庆丙寅——嘉庆十一年(1806),作者十五岁。 道光戊戌——道光十八年(1838),作者四十七岁。
【讲解】
对龚自珍来说,此次辞官返乡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关捩(尽管他不能预见自己已经来日无多),所以,将诗作编年条理亦是总结心路历程之重要一端。本篇即编订诗集后有感而作。
读此诗除了领略定庵对“少作”的自负以及由此引发今日“英雄末路以诗传”(舒位诗语)的积郁心迹之外,尤其令人感慨的是其中透漏出的诗歌创作的消息。此时定庵还有二十七卷诗歌,保守估计,以每卷四十首计算,定庵自编定诗歌应有一千首上下,然而其诗今存除315首《己亥杂诗》外,仅得近300首,散佚在70%以上,其中会有多少干将出匣、精光四射的作品!这真是龚诗研究、清代诗歌研究,亦是古典诗歌研究无可弥补的损失!
己亥杂诗(其七四)
登乙科则亡姓氏,官七品则亡姓氏①。夜奠三十九布衣,秋灯忽吐苍虹气。(撰《布衣传》一卷,起康熙迄嘉庆,凡三十九人。)
登乙科则亡姓氏,官七品则亡姓氏①。夜奠三十九布衣,秋灯忽吐苍虹气。(撰《布衣传》一卷,起康熙迄嘉庆,凡三十九人。)
【注释】
①“登乙科”二句——曾考中举人的与曾做过七品小官的都没有资格入自己的《布衣传》。 乙科,明清称进士考试为甲科,举人考试为乙科。 亡,无。
【讲解】
定庵自己是高中“乙科”并化了若干年时光进入“甲科”行列的,后来做到六品主事,衡以自定的规矩,他也没有资格入《布衣传》的。可也不妨说,定庵正是那些布衣之辈的知音者与同路人,他以“少年尊隐有高文”自喜(《己亥杂诗》二四一),预言“山中之民,有大音声起,天地为之钟鼓,神人为之波涛矣”(《尊隐》),所以,山民人格与布衣心态贯穿了他的一生,撰著这部已经失传了的《布衣传》也并不是一时好奇好事的心血来潮之举,其中涵有很丰富的信息的。
本篇属古绝句,仄韵体,前二句均以“则亡姓氏”四字结尾,为古所未有,体现出冲决羁缚、任意所之的才力与勇气。诗以“秋灯忽吐苍虹气”告终,意味深长,这是扬眉吐气之“气”,亦是郁勃苍凉之“气”,更是身名埋没的悲愤激宕之“气”!此诗意韵之奇、章法之奇,即在以“奇”为人称道的己亥组诗中亦很少见。
①“登乙科”二句——曾考中举人的与曾做过七品小官的都没有资格入自己的《布衣传》。 乙科,明清称进士考试为甲科,举人考试为乙科。 亡,无。
【讲解】
定庵自己是高中“乙科”并化了若干年时光进入“甲科”行列的,后来做到六品主事,衡以自定的规矩,他也没有资格入《布衣传》的。可也不妨说,定庵正是那些布衣之辈的知音者与同路人,他以“少年尊隐有高文”自喜(《己亥杂诗》二四一),预言“山中之民,有大音声起,天地为之钟鼓,神人为之波涛矣”(《尊隐》),所以,山民人格与布衣心态贯穿了他的一生,撰著这部已经失传了的《布衣传》也并不是一时好奇好事的心血来潮之举,其中涵有很丰富的信息的。
本篇属古绝句,仄韵体,前二句均以“则亡姓氏”四字结尾,为古所未有,体现出冲决羁缚、任意所之的才力与勇气。诗以“秋灯忽吐苍虹气”告终,意味深长,这是扬眉吐气之“气”,亦是郁勃苍凉之“气”,更是身名埋没的悲愤激宕之“气”!此诗意韵之奇、章法之奇,即在以“奇”为人称道的己亥组诗中亦很少见。
后一篇:清代苏州词史论略(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