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 用笔用墨等基本技法
(2017-04-12 15:33:52)中锋用笔
用笔的要求,所有的用笔,必须有起行收这样一个基本的过程,这是写书法的一个基本要求,绘画更是如此。我们说要一波三折,那么这种起行收的关系,具体的在绘画里面,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虚起实收,也可以实起虚收;也可以实起实收,还可以虚起虚收,这个虚起虚收的过程,他不是没有起没有收,它只是在空中完成的。起的时候,笔在中间起,然后回过头来在纸,收的时候,是在空中来完成的过程。这是用笔的过程中的基本笔法。在虚起虚收的过程中,虚起虚收,在花鸟画里用的较多,主要是撕毛;在山水画里面,其在披麻皴上表现得比较突出。披麻皴它不要求在起笔的时候太实,或收笔的时候太实。所以,这个起行收的关系,在中国画里面,无论你这个笔里面水分有多少,你看笔上水分要滴了,你这个行笔也要起行收,有起有收。无论笔上的水分干到什么程度,几乎画不出来了,行笔也需要这样,起行收。每一笔,这个(起行收)过程必须要有的。这样在纸上没有起行收的行为,是绝对不允许的,而且,这样画,画面一定会燥,我们说画渴笔,就是干笔。画渴笔要有润的感觉,稳的感觉,那就是运笔的时候一定要遵循起行收的关系。如果你想这个笔这么干了,随便这么擦一下,这么抹一下,没什么关系,其实是不一样的。会看的人,一眼就看出来了。若果你这样看(没什么关系),说明你还不会看,还不太懂中国的笔墨。其起行收这个关系,始终贯穿在中国画用笔的每一个技法当中,包括用点。用点的关系呢,我们点起来,不太容易看的清楚这个起行收的关系。就这样打下去了,(逆锋戳下去),实际上我这个手,打的时候,实际上是有这个起行收的关系的,有一个逆锋回笔的过程,这样到纸就收。点,也有起行收的关系。不是拿着笔,这样按上去的,笔也很随便的,这个点呢甚至于放上去的,这是绝对错误的。这样的点,点出来有形,没有神的。它是不会出神采的。所以,用笔这个起行收的关系,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们学习中国画,如果你以前这个意识不强,一定要加强这种意识。
在用笔的时候,行笔,所谓轻重缓急,有一波三折。这种轻重,不是指的力度的问题,是形态的问题。我们行笔的力量都是要很大的。中国画的用笔所谓它的力,不是指的外力,而是一种内力,是一种气。哪怕就是皴——披麻皴,我在行笔的时候是一种气,通过这个手,贯穿到笔尖去。如果你觉着这个披麻皴,不要求这个猛烈的刚硬的力量,我就拿着这样随意的,这样画出来,也是飘的,是不会出什么神采的。所以,有好多东西呢,看似很基础,但是往往很多人画一辈子的画,最大的障碍就是这些基本的问题,最基础的问题没有解决好。
这是我在讲用笔的时候,讲笔墨的时候,先讲起行收的这个过程所提到的。
那么。为什么说这个笔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呢?就是因为中国的绘画的鉴赏,是通过笔墨的。所以一个鉴赏家,一个有丰富经验的鉴赏家,看一张画,无需要全部打开的,只需要打开一个角,就知道这张画真实价值。因为,这个角它所呈现的几根线几个点,就传递了这个画家的功力修养和性情。那么,如果一个初学者,或者一个外行画的,那么欣赏家打开一看,马上就会判断,这个人可能学画也就是二三年,整个状态文化气质状态很差,就不可能是大家的。笔墨中间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所以,我说笔墨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这是讲到中锋用笔,起行收。
中国画的用笔,除了中锋用笔意外。还有侧缝,侧缝主要是变化。有拖锋,拖锋有这个立笔中锋和拖笔中锋,还有逆锋,所谓用笔要八面出锋。但是这些基本的侧缝也好,拖锋也好,立峰也好都是为了完成在中锋用笔当中,去追求一些变化。还是以中锋用笔为主的。但是在中锋用笔的前提下,为了求变。中国话用笔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什么:就是平稳留重变。这是黄宾虹所说的。平稳留重,这都是中锋用笔,只有那个“变”,它就是用侧锋,立锋,拖锋。。。都是为了那个“变”字。
用墨:
讲完了用笔以后,要讲用墨。我今天这个课讲的不是特别的细,因为你们都是画过的。我想在这里只是一个提醒或者说有一层窗户纸给你们捅破。就是你们画了很长时间,有些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我给你们一说,结合你们的作品,去找它们的原因。
墨法与水法有关系。是直接的关系。用墨跟用水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无论是在画山水,花鸟或者人物,用墨的时候,切记毛笔上的墨不要一样的,笔根笔肚笔尖上的墨一定要让它分开。这个方式呢,我可以是笔根是清水,笔肚是淡墨,笔尖是重墨。我也可以是笔根是重墨,笔肚是淡墨,笔尖是清水。你可以反过来,这个特别在画山水的时候,是经常要用的。我们看黄宾虹,都说他用笔用墨比较好,他经常这样用的。他怎么用呢?就是把毛笔啊,选锋比较长的在焦墨里蘸,沾了以后,就让它晒干,晒干以后,他刷笔的时候,只刷到笔肚,然后呢,他用水,每一次很淡的,然后到淡墨,到淡墨,然后画到最后,就是根上的重墨,反过来。我们平时常用的,还是笔根是清水,笔肚是淡墨,然后在画的过程中,画着画着就逐渐的就淡了,就这样演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可以颠倒过来的。特别在画画鸟的里面是经常用的,古人经常用的。
还有一种用水呢,就是浇水。我们到文房四宝店,有卖的那个小勺子,舀一点清水浇到笔里面。或者叫点水,一般点水的效果,大家看,现在是很重的,像蜻蜓点水一样,你看,这样画出来,这个墨是非常通透的,非常润的。如果刚才我这个样子沾了墨直接画,是平的,没有任何变化。所以,墨彩是通过水来呈现的,通过用水来呈现的。所以,笔洗里面的水,对于画家来说,是跟墨一样,是用的。用水,是在作画的过程中是一种当材料来使用的,不是涮笔的,是最后画完了,兼做涮笔的用途。不要还没有画,这个水就黑的不行了。在中国画上有修养或者对笔墨理解比较高的人,他画完一张画,水依然是清亮的。很清很干净的。他完全是把笔上的墨啊水啊一直用干,最后结束这个画。这是高手。黄宾虹出去,一个小酒盅,一盅水,画完,整个水也没了,笔也是干干净净的。整个画就画完了。所以,水是用的,一定要记住。
另外,这是一种点水的方式,这种点水,还可以用笔肚笔根蘸水,所以一般呢,你看他们这些笔洗打水,基本上都是三分之二。真正会用水的那些会用水的画家,你看他的桌子上的笔洗,他一定有一个笔洗,水是满满的。只有满满的,笔肚笔根需要用水的时候,他这样以斜,水就进来了。所以这种用水呢,一定凭经验。像桌上这样打水三分之二的,平时,用水不是太注意。
用墨呢跟用水有关系。
墨法它有这么几种。一种叫做破墨法。破墨它分浓破淡,淡破浓两种。如果我现在笔上的墨是重的,这个破呢,可以是线形的也可以是点状的,我破的时候,就可以去破。(要留出空间)这叫淡破浓。淡的去破浓的。这种破墨过程当中,记住一个要点,就是每次破的时候,一定要保留一部分不破的东西。要都给破了,它就显示不出来这种破与不破的对比关系。那么,反过来,就是浓破淡。(你看淡墨)线状的点状的,这样呢,是两种破法。在这个破墨的使用上,注意一个问题,当你要破的这个墨如果是干的,你就用湿的来破;如果这个特别湿,你就用干笔来破。不要一种水分去破它,一种水分你是破不出来它那个墨彩的。所以,它这个破墨呢,其实在我们的传统的山水画里面,这么大的破墨,用的不是很多。这个是在近现代的画家里用的,像黄宾虹的画李可染的画包括像陆俨少啊,他们用的多。历史上的画呢它也有破,它破的很微妙,回头我会专门讲。这是关于破墨。
然后是泼墨。泼墨它不是无形的,或者说就是拿个盘子,往上一浇泼上去。泼墨,一定要,它只是笔大一些,水大一些而已。行笔的时候一定要有笔法在里头。这种大面积的大笔的写上去的,在中国画里面,就叫泼墨,不是拿着盆缸子碗啊往上倒。一定注意。这种泼墨要注意什么呢?就是要注意笔法的变化,忌讳这样一笔二笔三笔四笔的没有笔意笔性都是一样的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很顺的,这样是不行的。所以,泼墨的时候要注意笔法的变化。你看,这样立上去,推回来,营造这种变化。笔法上的变化,然后,由于笔法的错落,和这个顺、立,快和慢,它会参破出非常丰富的东西来。
下面讲积墨:积墨实际上就是破墨、泼墨的反复交替,然后它积染,它叫积墨。其实不含染。这样一块山石,然后呢,浓破淡,这种浓破淡呢,它可以是线状的也可以是点状的,我在打点,打完点以后呢,这又可以淡破浓,干了以后,再反复的这样子进行。最后把他画的又丰富又变化又厚重。这个就叫积墨。最后,这个也可以,你看刚才是淡破浓,现在是又浓破淡。然后呢,也可以干破湿,现在都比较润,然后,干的笔,这样上去,最后呢墨色就会非常的丰富厚重而富于变化。这个在传统山水花里面用的比较多,比较多呢,积墨,他没有我这么写意,它是一次一次比较工整的进行的。我这里是为了突出这个效果,讲的比较写意一些。
这是基本的三种墨法。那么,还有就是渍墨,它就是有意的水很大,然后,你看让它汪着,这样呢,它虽然是一片淡的,但是由于它这个水很大,它这个上面有很多这个墨,淡墨,它慢慢慢慢往下渗透,这样出来的淡墨呢,它很丰富,它和我们用笔平涂上的淡墨容易很平,没有变化,这个呢,特别在画完之后的整体哄然点染的时候,这个技法用的挺多的。
然后呢,就是还有色泼墨,墨破色。道理一样,只不过是那个水里面掺着颜色和没有掺颜色。或者是笔里面有颜色没有颜色。这是一个基本的墨法。
那么讲了这么多墨法和笔法之后,为什么在中国画里面它会有制定这么多法度,制定这么多,不这样他就不行了!这就对了。那么这些法的建立,靠什么建立的呢?还是靠中国这个文化里面阴阳,这样(演示阴阳太极图)理念来进行。中国人说:中国人的太极观是阴鱼和阳鱼,阴鱼里面有个白点,阳鱼里面有个黑点,那么这个呢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既是一个很强烈的一个矛盾的对比,一黑一白,但是,这种黑白又不是绝对的,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个基本道理,始终贯穿在中国的笔墨观。中国的阴阳观这个基本的哲学观,他始终贯彻在中国绘画里面。刚才我们讲了干破湿,湿破干,它是矛盾的一对,中侧是一种矛盾,中锋侧锋是一种矛盾。干湿是一种矛盾,浓淡是一种矛盾。。。。一切的因素都源于这一个基本的道理。包括以后我们讲的中国画的构图,也是遵循这样一个规律。所以,我们在用笔的时候,要处处求变化,这种变化,怎么找呢?就是找它矛盾的对立面。我的画面如果太干,这个时候,我需要用水。如果水太大,我就需要用干笔;如果侧锋太多,我就要加入中锋;如果中锋太多,我需要加一些侧锋(用笔);如果这个线条的形态上细线太多,我需要加点粗线。就是出现问题以后,你一定找它的对立面来完成,就是矛盾的那个对立面。它是化解这个矛盾的最有力的办法。所以我们在创作的过程中,碰见问题了,你不知道怎么办了,这个时候,你看一下思考一下,时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然后,找它的对立面来解决。所以,在中国画里面,在这样一个里面,然后,它是支撑整个中国画技法的一个文化,一个支撑点。所以,中国画的笔墨,所谓呈现文化性笔墨性,它都是这个道理。就是说中国画它既是技,笔墨既是技,它更是道。就是说中国画在行笔的过程当中,他一定要在道的理念的支配下来进行,就是你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文化的理念来支配你用笔,为什么外国人拿着毛笔画出来它不是中国画呢?因为他没有这个文化,没有这样一种文化理念来支配他的笔。他拿着毛笔完全是为造型服务,完全是为了画面的所谓的肌理效果服务,他没有想到这个用笔里面的这些文化的因素在里面,然后在这样一种文化理念的支配下进行这种笔墨的书写,书写出来的痕迹用来呈现这个道,所以说中国画的笔墨它是道技结合的,它既是道又是技。它是二者在运用的时候,它是不可分的。它也是谁高谁低,实际上二者都是相互依托的。所以,有一些人读了很多书,比如说一些大学者非绘画专业的大学生,他拿着毛笔,他没有这个技的训练,他也呈现不出什么高级的笔墨,有一些人整天的从小就画一直画到八十岁,技法非常熟练,但是,你一看他的画没有文化性,品格很低,比如民间画工啊属于这种,是(他们)这二者没有结合,所以,这两个东西它要结合好,你想从中感悟到这个道理的话,只有通过临摹。临这些个大师的作品,为什么他画了几根线在那里,又沉稳又漂亮,我画几根线就显得那么浮躁,就显得那么不稳。这个道理非常重要。
三、
前面我讲了临摹的重要性,讲了基本的笔法基本的常用的墨法。下面呢,因为我们都是学山水的,那么我就讲树石的画法和皴法。
这个树呢,在自然界中种类有千千万万,姿态也是千变万化,那么我们画树呢,就是说要注意什么问题呢?一、树的基本姿态。因为千千万万的各种姿态的树,它里面它有比较符合中国画的审美要求的,这种标准的树。什么是符合中国化标准的造型?这个标准是什么呢?我刚才画了太极,那就是说变化。这种有变化的有主次的有对比的这样的树和造型,就符合中国画的审美要求。你比如说杨树,一流的直,枝条也是直的,这样的树呢在中国画里面很少画这样的树。为什么?它缺少矛盾观,我们经常会在中国话里面看到这些树,他为了制造这种矛盾在画这些树的时候,用双勾点叶。双勾点叶就是一对矛盾。然后在造型上,它是往往画一下稍微带有倾斜的这种姿态的,而不是,你像,树,伸臂布枝:主干,上来就是枝干各自为政,这样的树是很难看的,是没有姿态的。那么什么样的才有姿态呢?只有树枝和树干之间或者树枝和树枝之间有了穿插,它才会有姿态。五指自然分开,是没有穿插关系的;五指一变化,就有了穿插,就有了多种形态,只要有任何一个穿插,就有了姿态。在这样一种穿插当中,它还有一个主次的关系,比如说这歌树,它的主势是向上的,然后它有一些枝有意的向左右分散,它形成一种姿态;有一些它整个树枝是斜着的,主枝斜着,小枝向上,它又形成一个姿态,在自然当中,观察树的时候,为什么我们通过临摹,看古人这树他画的这么好看,他从自然当中都追求那些姿态的树?这个,我们会看多了以后,会发现它有一定的规律性在里面。这是关于说到关于画树枝,姿态。另外,画树,我们从芥子园里面知道,画树啊,要分四枝。树分四枝不是说树非要有四个枝,三个枝其实也是一样的。这个四枝的意思主要的它讲的是四面出枝,而不是四个枝。是东西南北,是正面侧面前面(后面)都应该有枝,它不要画成一个,这是一个树,中间一刨,刨开一个侧面。是这个意思。分四枝呢,它里面实际上是说主和次的问题。这个枝长在侧面了,下面的枝就长在前面的(用笔与笔之间的咬合关系去表现)它这个枝是插在树的前面的。然后呢,这个枝是长在后面的,(在主干一侧弧形出枝)。当然,话的时候,实际上画五枝六枝都可以。这些枝呢,要注意什么问题呢?不要让它都一样,那么这个里面,你是取向右向的为主还是左向的为主,这个要分清楚。比如说以这个左下为主,我说过它有穿插它就会出现姿态。实际上这一枝过来,就是为了穿插一个空(间),这个空的产生姿态就出来了。如果这个枝朝着面走,这个枝朝这面走,他就没有穿插,也就不产生空间,也就没有姿态。那么,你让左边画了这么多(枝条,)往左倾斜的,那么右边就应该减弱(枝条),甚至于就不画了,有一二个小枝交代一下就可以了。然后左边的这里为主,这里(右边的)画一个辅。这两个空间稍微接近了点,在这里,再画一些小枝,破一下,破空白。破这个空白关系。这是我讲的树分四枝,延伸到小枝去了。我们还要回到老干上来说。就是画这个老树干的时候,我刚才在这个讲课,把这个问题给忽略了。这两根线(树干左右两边的线)太接近了。就是说要注意什么问题呢?左右的线条,要让它有变化,左边线断笔了,右边的线一定要连上,(不要左右一样。),左边线条很粗,右边的的线条要么比它(左边的)更粗,要么比它再细一点。树的一边线条整,一边就要让它的断笔多一些。注意这个问题。画树的时候,忌讳(左边)这样一笔,(右边)这样一笔(同样粗细没有变化)完全平行对称的,粗细也差不多。就是说,就是要画一个直的线,应该让这个左右既有断笔的变化,又要有粗细的变化,这个问题。另外呢,关于发枝的问题,在中国画里面忌讳这个对生式(的发枝),这个对生式呢像梧桐树、松树都容易发生对生的树枝,我们在画里面,因为中国画它比较忌讳这种对称,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有意的错开,像画梧桐、松树,既要保持这个树的基本特征,又要照顾他的变化。就是中国画它不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它的高度和难度就是尊重了自然物象的特点,它还要尊重用笔用墨造形,中国人那样一个理念的标准(画理画论)。所以,它的难点在这里。碰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就可以,比如说,这一枝出了(长一些),另外那边对生的就画短一些,这种处理方法。用这种方式,来产生左右的变化。或者呢,(出枝位置)只是稍微的让它错略一些,让视觉上让它感觉比较接近,就行了。这个要注意一下,不要出现绝对的对称。另外就是这个使转,画树的时候,一根线画下来,一定要有方转圆转,这样呢,它就符合了中国画的造形的规律和要求。因为,如果一根线都是这样圆圆的圆圆的画下来,这种树自然当中是有的,但是画到画里面是不行的。这个即是用笔的也是造形的问题,要注意。
千千万万的树在传统的山水画当中,把它基本的归类。一种我们叫做特殊的树种,比如说松树,个性、它的形态特征,包括树叶树干,特别特殊的这种树呢,要拿出来专门的去训练。比如松树、柳树、芭蕉、竹子、棕榈树,这些都是它跟这些常规的这些树,它们造形特征叶子特征(差别)太大了,所以,这种树要专门拿出来训练。然后,其他的树,通称为杂树。这种杂树里面,它,不如梧桐树它也是要拿出来专门训练的,因为他的叶子和发枝都是有特点的,其他的树我们都称为杂树。而这些杂树里面又分为两大类的出枝,就是这个小枝。一类叫鹿角。一类叫蟹爪。鹿角是往上发枝的,蟹爪是往下发枝的。像枣树、龙爪槐。这些都是往下发枝,到了出现小枝的时候,它是往下勾着发枝的,其他的鹿角的是往上的,往上长的。要注意这个区别。我画一下这个蟹爪的树。前面的小枝,包括主干的这个姿态,它是往下的,像一个螃蟹的前爪一样,叫蟹爪。鹿角呢,就是往上的,这样往上走的。这是讲了树的基本的发枝的区别,出枝的区别。在画树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注意什么问题呢?就是这也是前面讲用笔的时候也应该讲的,我把它放到这里画树的时候讲。就是它有一些大忌的东西,从造型从用笔上都要注意。
一个大忌,就是这样用笔:一顿一顿的,如画竹子。我们经常看见一些画师这样,停一下停一下。这个在中国画里面,是大忌。这个叫鹤膝。仙鹤的鹤,膝盖的膝。这种用笔,它就好像,因为中国画用笔特别强调贯气,出现鹤膝就断气了。就像血管里面有了血栓一样,所以这个是不允许的。可以断笔,这个叫笔断意连,不可以在这里出现一个疙瘩(鹤膝)。画什么都不要出现这个问题。画山石的时候,画树的时候,都不要出现这个问题。
还有一个用笔,叫蜂腰。蜜蜂的蜂,弯腰的腰。蜂腰。像那个小蜜蜂的腰很细很细。宁愿断笔再接,也不要这个中间千万不要来一个小腰。那个就显得特别的弱。另外这个肥的部分,叫做螳螂肚,也是很忌讳的。
所以,在用笔的时候,像这些病笔是一定要拒绝的。是不好的。还有呢,是鼠尾。老鼠的尾巴。这里说的鼠尾不是皴法的那个。就这么飘出去了,走了。这样的笔,是停不住留不住的。这种鼠尾在用笔上是大忌。注意这个问题。
另外就是点叶。树枝讲了以后,就是讲点叶。叶子的点法是很多的,但是要注意它是有个基本的特征,我们不知道大家以前有没有注意到过?所有的点叶的笔法都是单数的。求奇数不求偶数。这个就是为了求变化,比如叫团三聚五。要么,比如画松树,简单的八大三笔,或者画五笔或者是七笔,或者是九笔。点叶也是:个字,就是介字,它也是要有长短大小变化,鼠足,所谓团三聚五,你看,一二三、四五(用笔在演示)。梅花点,五笔;奇数不容易对称,偶数特别容易对称,对称在中国画里面比较忌讳的,所以,以后在发枝的时候或者在点叶的时候,打苔点的时候,这样的规律都要遵循。出现对称的苔点,一看肯定太出局了。基本的问题最基础的错误都犯了。或者几个点子距离都一样,看似一个小问题,但是在画里面 稍微不注意就出现问题了。它可能出现在线的形态上,也可能出现在点的状态上,这个问题大家要注意。这是从数量上。
第二,从用笔上,无论任何一种点,都要写出来。一定要写,它这个入笔收笔那个关系,一定要非常的明确,我形态,由于笔干了或者水大了,形态可以大或者可以墨跑了浓就是互相结合了,连起来了,或者是干笔它只有一个隐约的感觉,但是一定要是写出来。写快了以后形都看的不太看得清楚了,你比如说(:演示,写的很快。。。。)有时候,点一片以后,你都不知道是这样点的吗?是怎样点出来的?(只有到边缘去找)出现这种情况,你就去找最边上最边缘的,找到一个,你就发现它的基本规律了。就是,它一定是按这个规律来。有四笔的,你从头至尾,按四笔完成,这个点叶。五笔的,你一定保证五笔完成。这样呢,随便你怎么叠加,它不会乱的。如果你这个三笔,那个五笔,这个七笔,一会你就点乱了。所以,这个点叶它有这个规律在里面。这种叫点叶。这种叫双勾。双勾的时候注意一个什么问题?不要把它接的紧紧的,这个头上,每一个地方都接死了它,有的接了,有的留着,后面也不要收紧,这样透气。也是你都把它接紧了,这样你画十个就真的是十个,用这样子画(不接紧的画),画上七八个就感觉一大片了。它就会由于你留这个空的原因,它就会传递给别人数不清楚了,有的是这一笔的有的是那一笔的,你比如看这一片有几个叶子,你数不清。中国画永远是要以少胜多的,千万不要以。。。就是繁笔像王蒙这样的话,他给人传递的也应该是轻松地状态,不能画的特别的板特别的紧。所以,画画的时候不要像做木工活那样丁是丁卯是卯的,每个关系都是拿铆钉钉上的特别紧。这样的话,你的画肯定要板,肯定要死板。这个是在点叶的时候要注意的。形态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如菊花点。也可以再往里加。。。。都可以。也可以是三角的。。。形态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但是一定要注意,每一笔都要是写出来的。这个是非常非常关键的。
这个是讲的画树。至于那些特殊的树,我想因为时间关系这一个周我们专门讲画树也讲不完。树的种类太多了,所以,我先也不知道你们的基本情况怎样,我也不好把你们真的当做初学者,我也不好估计的太高,所以,我点到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