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阿尔卑斯山----5
标签:
阿尔卑斯山陈雅丹李宝林李九红大山回响马克洪峰 |
分类: 心情日记 |
山就在那里

五天里,我们的车不停地盘山、盘山,向山顶盘去或向山底盘去,沿着山谷哗哗流淌的溪流,穿越长长的隧道, ⋯⋯
记得小时候会以为,山是片状的,只要爬上山顶再往下走,就翻过了山,看苏里科夫的油画“苏沃罗夫翻阅阿尔卑斯山”,也还是以为翻山就像玩滑梯,爬到顶往下滑就是了。十八岁那年和附中几位同学去攀京郊2173公尺的百花山,才知道,哈,山原来是鸡爪形的啊!好容易爬到了山顶一看,远处层层叠叠还是山!呵呵~翻山要翻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现在通过转山才知道,
大山是什么样的——他是绵延数千公里的好大好大的一大片!在它上面行走,需要有勇气,有毅力,付出许多的辛苦
。而它给予我们的则更多
阿尔卑斯山很高,峰顶终年积雪不化,雪峰下是松树林,松树林往下是陡峭的向下延升的草原,渐渐地越往下越平坦,变成起伏的丘陵。这时候就会有许多可爱的民居点缀期间,那些平坦些的地方便形成了小镇。松林环抱的雪山,总是给人雄伟肃穆的感觉,可是当风、雨、雪、雾来临时,山巅便开始迷蒙起来,云雾缭绕着,是山是雾难以分辨。这时,雪山展现出温柔神秘气象万千浪漫的一面,而那些褐色、红色、白色的小屋呢,就象 一些可爱的精灵,他们跳跃着闪动着 好似大山的小小子孙。
千万年来,山一直在那里,古代没有车,古代的人是靠双脚走在大山上,他们是勤劳勇敢的山民,他们崇拜这座山,反复描绘着这座山,描绘着和山有关的神和人的生活。
我们中国人也爱山、崇拜山,不过我们中国人用的是毛笔 ,创作的理念与西方人也很不同。
上世纪30年代,父亲走向中国西部时,是一位地理学家,他用天文望远镜观测北极星,得出正确的经纬度,然后把那些山、那些湖画在地图的未开恳的处女地上,父亲工作很认真,还纠正了斯坦因地图的多次谬误。因为父亲的关系,我们全家都爱看地图,用我外甥的话形容就是:你们陈家人就爱躺在床上抱本地图,一看看半天。其实我最喜欢的是看地图上我去过的地方——神游。对我来说,如今阿尔卑斯山不再陌生,在平面的地图上它已经变成立体、多彩多姿的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