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罗布泊学者奚国金说:罗布泊的迁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2011-04-07 17:28:34)
标签:

游移湖

游移说

罗布泊

宋体

迁移

塔里木河

斯文赫定

陈宗器

夏训诚

教育

分类: 关于科学家及父亲陈宗器

最近气象出版社出版西北科学考察团80周年纪念文集,其中有一篇地理学家奚国金先生的文章,特此推荐,奚国金多次在罗布泊考察,对河流与湖泊的变迁有深入的实地考察和研究。

关于罗布泊迁徙问题,学界有多种观点。其中斯文·赫定一世纪前提出“游移说”,七十五年前陈宗器与霍涅尔提出“交替说”,解放后夏训诚提出“未迁说”,奚国金则提出:罗布泊是迁徙的,它的迁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为对科学负责起见,特发此文,希望相关学者引起重视参与讨论。

 

     陈宗器和罗布泊迁移问题

 

       奚国金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一,有关罗布泊迁移问题争论的几种观点

 

自十九世纪中后期以来,罗布泊迁移问题一百多年来一直是国际地学界争论的问题,是一个著名的国际学术公案。世界上许多地理、地质、气候、历史、考古、测绘、文献、遥感等学科的学者,对这一地区考察、测量、发掘、分析,希翼能找出揭开罗布泊迁移神秘面纱的真谛。卷入这场争论的有影响的人物,有俄国人普尔热瓦尔斯基和科兹洛夫、德国人李希霍芬、瑞典人斯文•赫定、美国人亨丁顿、英国人斯坦因、日本人桔瑞超等。他们凭籍自己的学科专长和研究手段,根据自己的考察路线和积累资料,对罗布泊迁移问题提出种种见解、假设、理论。可谓文章连篇累牍,观点繁杂纷杂。

一百多年来,关于罗布泊的迁移问题在激烈的争论中,形成了四种观点:

1)以俄国人普尔热瓦尔斯基和他的学生科兹洛夫为代表的“不动说”,认为塔里木河的终点湖始终在喀拉库顺地区。

2)以瑞典人斯文•赫定为代表的“游移说”,即罗布泊在楼兰南的湖泊和喀拉库顺库尔之间南北游移,共周期约1500年左右。陈宗器、霍涅尔也持此观点。

3)以英国人斯坦因为代表的“分流说”,即塔里木河有时流入注罗布泊旧湖床,有时东南流注喀拉库顺库尔,“河水涨落的顺序并不一定”,湖泊位置也随之改变。

4)以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地貌组为代表的罗布泊位置“未迁说”,即不管塔里木河在下游地区如何改道,其最终流注罗布洼地的湖泊。夏训诚等持此观点。

近半个世纪来,尤其美国地球资源卫星上天后,争论的焦点更趋集中,争论的焦点实际上只有一个:罗布泊到底迁移不迁移?如何迁移。

 

    二,陈宗器的“交替湖”观点指出湖泊迁移在干旱区具有普遍意义

 

    陈宗器去我国西北考察先后二次,行程一万五千多公里,历时五载半,足迹遍及内蒙、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这里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有复杂的地理环境,地理事件有着迅速变化的过程。这些引起了他极大的科学研究兴趣。陈宗器分别与霍涅尔、斯文•赫定在塔里木河下游和罗布荒原考察了七个多月;在额济纳河下游索果淖尔和嘎顺淖尔一带度过了17个多月。在这里的整个考察过程中,陈宗器取得了极为丰富的科学考察资料。

    刚参加西北科学考察团时,斯文•赫定博士送给陈宗器英文版《我的探险生涯》。在考察路上,他不时翻出来阅读。书上斯文•赫定出生入死的坚毅精神和出神入化的传奇故事,对陈宗器影响很大。当时,斯文•赫定关于罗布泊迁移的“游移湖”理论也潜移默化着他。
       19304月底,陈宗器与霍涅尔初到额济纳河下游,在奥林朗根工作就发现了古代湖泊的岸线,陈宗器还抓紧时间测量并尽量保证纬度、经度、时间、磁偏角四个参数。5月初,来到久已废弃的黑城。为什么黑城成为一个死城,这个问题引起了他们深深的思考。接着,他们在额济纳河下游纳林河、穆林河的尾闾,看到尚有进水的索果淖尔和嘎顺淖尔,并在湖区周围进行了观察和测量。自罗布泊考察回来,1931127日他们开始以巴彦桃来为大本营,在这里工作了一年四个月,对这里进行更为深入的野外工作。按照考察团的规定,像霍涅尔和陈宗器这样的年轻学者,在考察结束后要提交一篇论文。从塔里木河下游和额济纳河下游的野外考察和直接观察、分析,不得不引起他们考虑一个问题:干旱区河流下游湖泊的位置问题。这时,他们感到他们未来合作的论文题目形成了,甚至连论文的题目也想好了,他们觉得论文叫《中亚或中国西北之交替湖》就十分好。因为他们觉得额济纳河地区的湖泊也有着和罗布泊一样,湖泊具有某种迁徙特征。1933年年底,陈宗器又有机会随斯文•赫定再次来到这里,观察了枯水期的索果淖尔,到纳林河和穆林河勘察,在未做过天文测量的地方补做天文测量补点,以便使这里的地图绘制更精确。
    全面深入的观察、慎密精确的测量、认真仔细的资料分析和数据演算,霍涅尔和陈宗器两人署名在斯德哥尔摩人类地理学会的《地理记录》上发表了《交替湖——中亚若干河道之改变及湖海迁徙》。上述文章由李良琪翻译成中文,文章刊登在《方志》1936年第八页第四、五合期上,题目是《中国西北之交替湖》,副题是“中亚若干河道之改变及湖海迁徙”。

陈宗器与霍涅尔关于“交替湖”的观点,主要是干旱地区河流的变迁导致了终点湖位置的迁移。对于罗布泊来说,古代塔里木河下游经库姆河入注楼兰附近的湖泊,第四世纪后河流改道终点湖在喀拉库顺地区(文中称为“台特马湖”)。1921年塔里木河下游孔雀河改道又经库鲁克塔格南麓东注罗布洼地,形成新生的罗布泊。陈宗器和霍涅尔还绘制了20世纪30年代新生湖的地图。关于额济纳河下游的索果淖尔和嘎顺淖尔,文中称之为“黑城西湖”,在其东30公里、古城黑城东北有一久已干涸的古湖,文中称之为“黑城东湖”,即历史上《汉书· 地理志》称之为居延泽。当1270年意大利马可波罗旅行东行至此时,黑城尚有人类活动,此湖当有流水进入。以后“黑城东湖”干涸,额济纳河(史书称为“弱水”)改道水流全面入注“黑城西湖”。他们在文中还指出,除罗布泊和居延海地区的湖泊外,在干旱的西北地区,柴达木和疏勒河亦具有有迁移特性的“交替湖”;中亚地区也发现“交替湖”。他们还根据考察资料指出,随着河流的改道、湖泊迁移,对人类聚落(如楼兰、黑城)、道路等人文景观,和植被动物分布也随之变化,孕育了生态和生态链的观念。至于河流变迁导致湖泊迁移的原因,他们在文中指出,干旱地区泥沙在河流入湖三角洲沉积,而另一地区干涸的河流被强风吹蚀,河床变低,于是河水向低处流注,最终形成新的终点湖。

陈宗器的“交替湖”观念,充实了斯文•赫定关于罗布泊迁移的理论,指出这是在干旱区带有一定普遍意义的湖泊共性。实际上,陈宗器的观点是从辩证和发展的观点对待自然环境的变化,也就是说在干旱区河流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河流水文年变率大,沙漠河流携带大量搬运碎屑,在水动力改变的情况下,容易沉积也容易冲刷,形成河流善淤善徙的特点。河流一旦改道,在适当的具有积水盆地的低地,就形成了一处新的积水中心,形成新的湖泊——这是干旱区河流、湖泊相依变迁的规律。

 

三,我的观点:河流变迁是湖泊迁移的先导,湖泊迁移是河流变动的结果

 

笔者有机会进入这场争论漩涡中,缘起于我1981年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就是罗布泊迁移问题。开始认识塔里木河下游地区,了解罗布泊迁移问题,除了斯文•赫定的一批论著外,陈宗器的《我国西北之交替湖》及《罗布淖尔与罗布荒原》是反复研读的教材,而且成为他们学术观点的坚定支持者。

在我看来,斯文•赫定的“游移湖”学说,及陈宗器的罗布泊的“交替湖”观点有其合理的内核。虽然他们的认识囿于当时的研究手段有限,斯文•赫定认为“若干中间过程,吾人不能追溯”,陈宗器也说“至于第四纪大改变之后,在南北两端之间是有回转此区则不得可知。” 但随着学科的发展、资料的积累、研究手段的更新,对罗布泊迁移问题的认识已提高到一个更新的阶段。结论是清楚的:罗布泊是干旱区典型的具有迁移特征的湖泊,它的迁移过程随着塔里木河的水文变化有着复杂的历史过程。河流变迁是湖泊迁移的先导,湖泊迁移是河流变动的结果。

现把罗布泊的迁移过程简单表述如下

1 楼兰罗布泊时期:古代塔里木河经库鲁克塔格山麓孔雀河故道库姆河东注罗布洼地的古代罗布泊。《山海经》称为泑泽,《史记》称为盐泽。

2 屯城罗布泊时期:古代塔里木河经“小河”入注米兰北的喀拉库顺一带的“屯城罗布泊”。

3 罗布淖尔时期:晚唐——五代之际,古代塔里木河下游三角洲顶点迁移,终点湖在铁干里克南、英苏——阿拉干一带,即清初尚存在的

                              

1)何勒(N.G.Hörner)、陈宗器:《中国西北之交替湖》,方志月刊第八期,第四、五合期第27页。

2)奚国金:罗布泊迁移的历史过程及其新发现,西域研究,第四期,1992年。

 

 

   “罗布淖尔”,也可叫它为英苏——阿拉干罗布泊。这就是《皇舆大清一统图》中的罗布淖尔,亦即李希霍芬所称之“罗布淖尔”。

4 喀拉库顺库尔时期:18世纪后期或稍后,罗布淖尔迁移到喀拉库顺库尔,亦即俄国人普尔热瓦尔斯基所见到的罗布泊。

5 罗布泊时期:1921年塔里木河改道,又经库鲁克塔格山麓东注罗布洼地,形成近代罗布泊。

6 台特马湖时期:1952年——1957年塔里木河尾闾在台特马湖。50年代中国中小学教科书都如是说,新疆八一农学院常直海教授有专门报告。

7 50年代后期罗布泊:19588月、19597月塔里木河发生历史上最大洪峰、洪水突破台特马湖,流入罗布洼地,形成约5825平方公里的罗布泊。

8 大西海子水库时期:在人为作用下,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塔里木河尾闾在大西海子水库。

9 台特马湖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保持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畅通,上游加大放水,塔里木河终点湖在台特马湖。

支持以上迁移过程的核心研究,是19811225日我所完成并通过的学位论文。这篇论文研究的是清初乾隆年间实测的《皇舆大清一统图》上清初罗布淖尔故址。这个地图正是德国柏林大学校长李希霍芬确认中国地图上的罗布泊的湖址。而当俄国人普尔热瓦尔斯基到塔里木河下游探察时,塔里木河的终点湖已发生迁移,湖址在喀拉库顺库尔。两者的争论掀起了罗布泊迁移问题的序幕。我的论文从遥感,图象、地貌、沉积物、历史文献、野外实地考察,论证了英苏——阿拉干罗布泊(清罗布淖尔)的客观存在。

关于罗布泊迁移的历史过程的几个阶段的研究,我在《罗布泊迁移过程及其研究的新发现》2已作了较为详尽的叙述。

现在有的研究学者,认为罗布泊干湖盆卫星影象“大耳朵”,是罗布泊历史变迁遗留下来的湖岸线的遗迹,这在目前学术界颇有市场,它否定罗布泊有任何“中间过程”,认为罗布泊从来未离开过它的“故乡”——罗布洼地。这里只要举几个简单的事实就足以证明这种观点是站不住的。19061月,美国人亨丁顿用四天时间由科什兰孜自罗布洼地东南向西北横越老湖床,他看到整个干湖盆看起来像是一条碎石路,这里是一个没有水的盐壳平原31906——1907年和1914年英国人斯坦因两次到达塔里木河下游喀拉库顺地区和罗布洼地,他绕行了罗布干湖盆,并且实测了久已干涸了的盐海湖床。在《西域考古记》一书中第九章题目就是“循古道横渡干涸了的罗布泊”。另外,斯文•赫定还派人绕喀拉库顺库尔,确证了这时没有余水向外流出4。从上面考察的事实来看,罗布洼地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那里确实是一个干湖盆。清代文献当时记载,塔里木河的终点湖在阿不丹海子,即阿不丹东的喀拉库顺库尔。《新疆图志》、《清史稿· 地理志》、《新疆游记》及相当于国家大地图性质的《大清会典舆图》也都把塔里木河的尾闾记载、图绘在喀拉库顺一带。那么怎么能推断、衍生出终点湖在罗布洼地来呐?而且,现在有充分的证据论证,罗布泊卫星影像不是历史时期的产物,而是上世纪50年代后期

                           

  (1) 奚国金:罗布泊迁移过程中一个关键湖群的发现及其相关问题  历史地理 第五辑,1987年。

2)奚国金:罗布泊迁移的历史过程及其新发现   西域研究,第4期,1992年。

3)亨丁顿:亚洲的脉搏  170 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

4)奚国金:孔雀海历史地理考证 地理集刊 18 科学出版社1987年。

 

特大洪水形成的。只要认真的判读,就能清清楚楚地看到罗布泊干湖盆卫星影像“大耳朵”,都发生在大洪水所形成的洪积扇的前缘。所以说它是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湖岸堤遗迹,就根本站不住了1

从上面一些分析来看,在历史时期,塔里木河终点湖的位置是变化的。它既不是哪儿最低那儿就是终点湖的湖盆,在历史上相应的水文条件和匹配的积水洼地,就有条件形成河流的尾闾,形成一个积水积盐中心。当然也不是,刻板模式化的单纯南北迁移。罗布泊是具有复杂迁移过程的干旱区的湖泊。我们真正研究的应当是这种湖泊复杂的迁移过程,而不应将重点放在一些概念的讨论上。

如今,当我们回首80年前前辈陈宗器先生的科研成果时,看到他早年的论断,至今仍闪烁着科学的光芒。真实的成果才是科学的,象美丽坚实的一条船,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得起疾风急流、险滩漩涡,奋勇前进……

                                                                                                  1)奚国金:罗布泊卫星影像地理特征的研究,地理新论 3卷第1期,19885月。

 

奚国金先生为本文绘制的两幅地图:

罗布泊学者奚国金说:罗布泊的迁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罗布泊学者奚国金说:罗布泊的迁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陈宗器上世纪三十年代绘制的孔雀河河流改道地图
罗布泊学者奚国金说:罗布泊的迁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怀旧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