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日祥院士写的纪念文章:现代科考先驱——陈宗器
(2008-12-04 00:15:52)
标签:
文化 |
分类: 关于科学家及父亲陈宗器 |
好长时间没更新我的小屋啦~~对不起哦!几月来忙的就是父亲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为爸爸出了一套书.还有藏书票双年展,再就是一位好朋友去世了,可敬的张守义先生也去世了,刚刚得知敬爱的丘陵先生在长时间卧床后也离开了我们,这段时间自己忙得累病了~~~~身体也不好,,,,,,所有的一切让我想了很多很多,我不知道怎样表达我的感受,理不出头绪.
现代科考先驱——陈宗器 朱日祥 发布时间: 2008-12-01 06:46 光明日报
他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也很亲近的人;他是一位既冷峻又慈祥的人;他将生命近十分之一的时间用在了祖国西北荒原的科学考察中,将自己的全部生命奉献给了祖国的地球物理事业。他,就是《摘下绽放的北极星——纪念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陈宗器先生诞辰110周年》一书记述的主人公——陈宗器。
陈宗器(1898-1960),浙江新昌人,我国地球物理学的开拓者之一、地磁学的奠基人。他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国际地球物理年中国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他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发起人之一,并首任理事长。然而,隐含在这些头衔中的远比我们想像的更有吸引力——一位值得尊敬和纪念的人所散发出的人格魅力。
上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作为走向西部的先行者,陈宗器参加了“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和铁道部“绥新公路查勘队”。当时中国的科考条件落后,加之社会动荡不安,地球科学研究工作异常艰辛。陈宗器凭着执著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走向了至今许多人不敢去的罗布泊。在祖国西北荒原五年半的科考中,陈宗器将山川与河流的地理位置准确地测量并记录下来,用胶片拍摄当时当地的自然景象。他对罗布泊的气象观测是七十多年前这一地区唯一完整的气象资料。1936年,他与霍涅尔共同发表的论文《中国西北之交替湖》是我国有关河流变迁与生态环境相关性的开拓性工作。他在西北的科学考察不仅为后人留下了极有价值的地球科学观测资料,而且一定程度上在我国地球科学的某些领域开启了现代科学研究之先河。
早在1936年,陈宗器就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开展了野外地磁测量。在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他还主持修建了广西桂林良丰雁山地磁台。陈宗器还是我国高空物理观测研究的倡导者之一,他于1941年和陈志强等赴福建崇安,观测了当年9月21日发生的日全食;同时对福建进行了地磁测量,研究了日全食对地磁场的影响。 解放前夕,陈宗器临危授命,被中央研究院上海各研究所公推为上海办事处主任,负责上海各研究所行政事务。他与各研究所领导一起抵制迁往台湾,组织职工家属保卫沪区研究的设备免受破坏;同时,他还参加了上海大学校长联谊会,以满腔赤诚迎接祖国的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中国地球物理学科的开拓者之一,陈宗器领导手下科研人员建立和完善了地磁老八台,组织编制了我国第一幅地磁图(1950.0中国地磁图),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当时国防与产业部门的需求。通过比较北半球佘山地磁台和南半球同纬度澳大利亚Watheroo地磁台的观测资料,陈宗器发表了《磁偏角长期变化与太阳黑子数的关系》一文,开辟了我国日地关系研究的新领域。1955年,我国开始筹备即将到来的“国际地球物理年”,陈宗器作为国际地球物理年中国委员会委员及秘书长,积极地推动我国地球科学特别是地磁学和空间物理学的发展。此后,他又组织紫金山天文台、北京天文台、邮电科学研究院、原子能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发起“太阳活动及地球物理相关现象的研究”,并将其列入1960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重大科学技术项目。
以上事例表明,陈宗器无愧为新中国地球科学研究领域卓越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组织领导,他都任劳任怨,鞠躬尽瘁。正如他的女儿陈雅丹教授所言:“父亲一生总是忙忙碌碌,三十出头去了西北,一呆就是近六年。新中国成立后,哪里有需要,他就去哪里,毫无怨言。直到查出癌症,他仍没一天闲着,直到生命的终点。”
作为一位有人格魅力的科学家,陈宗器值得我们永远怀念和学习。他那双闪烁着睿智的眼睛,激励着我们为祖国的科学事业而奋斗。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