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山回响-李宝林师生展在南京圆满结束

(2007-04-20 20:50:54)
分类: 关于宝林
大山回响-李宝林师生展自去年10月31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成功展出后,近半年多的时间里,画展又在武汉,广州,深圳,汕头,南京巡展.获得业内及观众一致好评.春节期间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展出时,初一至初七参观人数超过万人.美术评论家鲁虹说:为什么李宝林师生展如此之"热"?--------是因为作品质量上乘,"大山回响"主题好,李宝林的作品突破传统,强调表现性,象征性,创造了宏阔深邃的 新意境...... 
 
现将大山回响-李宝林师生展,南京展出情况介绍一下---- 开幕式在江苏美术馆
大山回响-李宝林师生展在南京圆满结束
 
宝林讲话,他说,江苏是美术大省,把这次巡展最后一站放在这里,具有特出的意义,也希望听听江苏朋友们的意见.
 
大山回响-李宝林师生展在南京圆满结束
 
可染先生的妹妹南京艺术学院教授88岁的李婉先生,当天晚上就来宾馆看望我们,开幕式一大早又来展厅,她好开心,说:可染先生要是活着看见他的学生画得那么好,而且带出了一批学生,该是多么高兴啊!
她腰一向不好 ,一般出来连十分钟都站不了,这回从一楼看到三楼,又回到一楼看.
 
大山回响-李宝林师生展在南京圆满结束
 
上午十点开始开理论研讨会
 
大山回响-李宝林师生展在南京圆满结束
 
下午,李宝林师生自己开研讨会
 
大山回响-李宝林师生展在南京圆满结束
 
然后全体师生合影
 
大山回响-李宝林师生展在南京圆满结束
 
哈,俺也忙里偷闲,和自己的朋友先拍上几张!---先和和蜀怡,蜀恬姐俩拍
 
大山回响-李宝林师生展在南京圆满结束
 
再和博客上认识的踏雪寻梅拍!呵呵~~初次见面都好激动~~~她这位女博士真的好年轻啊!她还送来了一束花...样子很朴实,简直就是个孩子么~~~~*_*
 
大山回响-李宝林师生展在南京圆满结束
 
恩~该说点正经的了,把部分上午研讨会内容发上来吧,也许有美术界的愿意看~~~~
 

南京展区《大山回响—李宝林师生画展》艺术恳谈会
地点:南京市长江路汉府饭店一楼会议室
时间:10:30——12:30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马鸿增:
李宝林开的这个恳谈会,名称是他一再坚持用的,为什么呢?他的意思是说,恳切地交谈。作为知心一样的来给他的山水画艺术进行研究讨论。我们这个恳谈会,由三个人来共同主持。因为我本身是江苏美协理论委员会的,还有一个北京的,中国画研究院的资深研究员赵力忠先生。他也是这个展览会的策划人之一,特地从北京赶来主持这个活动。
还有一位就是我们的左老,南师大教授左庄伟先生,我们三位共同来主持。因为要节省时间,我自己先来抛一个砖头来。
“大山回响”画展很有震撼力,它在“回响”于北京、湖北、广东之后,今天又在南京“回响”。
在我们面前矗立着两座“大山”,一座是博大永恒的大自然,一座是身后深厚丰厚的艺术传统和历代中国画大师。“大山回响”意味着艺术家心灵与大自然交融,与传统对话,从而流淌出内心真诚的生命之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高度评价李宝林师生画展的学术性。
李宝林先生把“生死刚正谓之骨”当成自己的座右铭,我很感兴趣。这句话出自五代山水画大师荆浩之口,恰好我对荆浩做过专门研究。荆浩是北派山水的创始人,功高盖世。他的话原义是讲笔势,强调刚健劲挺,力度中正;用“生死”二字是极言“骨”的决定性作用。李宝林把这句话引申到作画和做人的准则,我很赞赏,而且能以他的画中读出她的艺术风骨——刚正大气。
刚正大气的“宝林风骨”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入可染而又出可染”。他继承了李可染黑、厚、浓、重的基本风貌,但融入个人心性,强化了大写意性,大笔粗线,纵横挥扫,同时吸收西方现代构成,同而显现出颇具现代感的个人风骨。
二是“入自然而又出自然”。他以西部大山水为师,中得心源,通过概括、提炼,运用简洁、凝重的笔墨语言,尽情尽兴地创造出雄浑苍茫、悲壮,乃至带有某种神秘感的艺术境界,气势夺人,颇具震撼力。
宝林风骨是阳刚之美的范例,但其中也有阴柔之美的元素。对“气”和“韵”的适度把握,是当今许多画家都在努力探索的课题。李宝林走在了前列。他年方七十,正步入“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地,我深信,刚正的李宝林一定会更铸艺术化境。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左庄伟:
李宝林先生和学生画展用《大山回响》名称好,富有深刻的涵意。
中国画自宋之以来是以山水画代表其成就的,大山是传统绘画的象征。山,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也是仁义道德的高尚象征,是伟大的永恒,是画家心灵的意象,绘画创作的源泉。宝林的画所追寻展示的是大山那千万年屹立不动的精神状貌,是宝林所感悟到的沉默与悲壮,深沉博大,宽厚与包容。对宝林先生的艺术评价,邵大箴先生和京城的诸位评论家已写的说的很全面周到,我不必重复。
一方水土养一方艺术家。中国山水画发展自五代荆关、董巨始就依画家所处的地域自然环境不同,各自遵循以造化为师而分南北两大风格流派。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虽然画家的行动已经不受地域的制约,因画家长期生活的环境师承关系和艺术气氛的影响仍可分为南北两种不同风格学派,北京当以李可染先生为杰出代表,南京则以傅抱石为宗师。宝林先生是李可染先生的正宗弟子,可谓李家山水的第二代画家,承继了可染先生的艺术精髓,他虽没有完全走可染先生的画法之路,而是沿着可染先生的画理之路发展,就是“师法自然”,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始终坚持到大自然中,从自然状貌感悟自然之精神,进而感悟人生,借山水形态和笔墨语言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理想,走进一个“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至高境界,这就形成了大李山水中的小李山水面貌。
宝林不仅继承了可染先生的山水精髓,还承继了可染先生的人品和教育精神,他虽没有任过教职可他带出了十六位高徒,这次师生联展,展示了他个人山水画的发展成就,也展示了他对教育的贡献。我们从众弟子的画中可以见得遵从老师的画理,而题材及笔墨语言各显个性,各不相同,这是教育教学的成功;每个人都是在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悟自己所看到的自然和社会,最终都是用自己所特有的笔墨语言描绘自己心目中的山水人物。我很赞成宝林先生的心里话:师承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重要的是事业和精神的传承。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丁涛:
很高兴,在江苏省美术馆有幸观看了《李宝林师生画展》。画展以“大山回响”作为主题词、关键词,贴切而有意味,发人联想。传统中国画这座“大山”,文脉绵延及今,不乏接续、开拓者。代相传承、光大,而构成不绝于世的“回响”。宝林先生在“前言”中说得好:“师承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重要的是事业和精神的传承”。已届“古稀”之年的他,举办师生画展,其旨不仅在惠美于广大观众,也是献给其恩师王绍伟、李可染、叶浅予、蒋兆和、李苦禅等人的一份厚礼,更是对阐释“艺术师承”的形象答案。在他眼中,恩师们铸就的艺术辉煌亦为赫赫“大山”,展览的幅幅力作,不正是对恩师们艺术“大山”的“回响”之音么!
值得称道的是,李宝林的艺术理念、笔墨语言,作为“回响”,是嘹亮的和独具审美震撼力的。姑予不论其过去所创作的一批扎根生活、精彩纷呈的人物画,仅就山水画观照,宝林先生的作品,显见渗透着传统的绘画精神,溶汇着可染先生的笔墨因子,而又喷薄着时代气息,披图令人赏心悦目、击节称道。感受的特色是:
一、雄健苍茫。在北方山水画系中独辟新径。他笔下的重峦叠嶂、行云流水、草木屋舍,等等,那种内蕴的雄强劲健,溢于水墨毫端。那种屹立于天地间、身染四季变幻、阅尽人间沧桑的石体山魂,浑然苍茫,隐约透露着一种倔傲而又悲怆的情怀。在作者的画面中,山体往往是方折而非圆转,云水往往是随机而非刻意。这大抵是画家任性纯真、心系高远的审美流露。作品《天山晴雪》、《雪域奇峰》、《茫茫雪域》、《莽原奇峰图》等,均可视作代表性的作品。
二、势满力胜。在李宝林的水墨山水中,气势饱满、力量充沛,简约中求丰富,醇厚中见精神。如果在举笔施墨时,尘氛未扫,心存芥蒂,恐怕虽意欲高蹈胜境而终难如愿。而赏读李宝林的作品,却给人以大与力、刚与正交织感。《西疆晴雪》,令人快慰畅达,胸腑为之荡涤;《高原春晓》则又是另一番怡人心神的笔墨佳肴,寥寥数笔,皴擦、打点、勾勒,春色顿染高原,非大手笔难能及比。
三、拙趣横生。李宝林的山水建构,使与机巧、妩媚、婉丽、柔美分道扬镳的,充满着北方山水画的那种豪放、壮阔。不仅如此,身处当下的李宝林,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艺术素养,作品中在有意无意间吸纳了些许当代艺术构成元素,且体现着“宁拙毋巧”的审美意蕴,而使作品拙趣横生,味之隽永。《万壑争流图》、《西疆纪游之十三》、《燕山村居》等作品,均可作为这一特色的佐证。
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萧平:
宝林先生的作品我虽然多次拜读过,但是今天仍是大包眼福,看这么多,以前从来没有过,我感触很多。他是刚正、雄强,北方的一股雄风吹到南京。以前有一位西安的画家来办个展,在南京也有触动,大家觉得对江南的山水画是一个冲击,与我们平常所习惯的山水是完全不同的视觉感受。从这个角度看,从历史上看,这样的山水,这样的一种符号的山水,在古代山水中从未出现过。我们刚才看的时候,一个年轻的观众说:“啊呀,这是典型的北方山水。”啊,是的,我觉得这样的展览,需要经常地能够进到江苏来,能够对江苏的山水有一种触动。实际上,南北山水的分类虽有争议。但现在我们把北方的山水拿过来,也能够看出,这个南北的分界啊确实是很大。宝林先生以前是军人,50岁以后才回到地方。他是刚正的气血,带有军人的血脉。这是人的本质的一种反映。这是第一个我想讲的。
第二个,我觉得宝林先生的作品里,正如刚才马先生讲的,是“入可染而又出可染”。可染先生是江苏最北部的人,其实他的作品可以代表北方的山水。他的山水中兼用了积墨、泼墨。宝林先生的画呢,我刚才和我们的朋友反复在讲,实际上,他在一定的程度上把可染先生的山水符号化。这个符号化不是坏名词。我写过一篇文章,叫美的符号。我们刚才讲了,我们有两座大山,一个是大自然的大山,在我们的宝库当中就有这样的符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符号。可染先生的符号呢,有人讲是黑,就是积墨,实际上并不完全是这样。他的积墨里面也包括泼墨,甚至有一些东西还带有雕塑感。他就是要山水的那种雄浑。宝林先生的追求又往前走了一步。特别的就是展览的前一部分的小品,西行写生,我觉得特别的符号化。山是符号,水是符号。但是这些符号,不是平淡的符号,而是丰富的符号,在这个符号中有很多的寓意,这些寓意只要我们懂得中国画的人都能够读懂它。这是一个特点。
    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用笔上的。我们平常都讲用圆笔,宝林先生多是用方笔。山是方的,云是方的,但是我们感受到方笔后面的圆浑。明代有一个书法家叫张瑞,张瑞就是把圆转的笔改成方笔。方中看出圆,方中带圆。这是中国的书法最雄强的时代。这和宝林先生的作品有所类似。
    宝林先生的作品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很有研究性。他的弟子们也各显神采,有的有着宝林先生的痕迹,有的和他有同有异、各具特色。这是很可喜的,弟子们除了保留宝林先生的好的东西以外,还有自己的东西。这个他们都做到了,所以祝宝林先生的展览成功。谢谢!
江苏省国画院理论家黄鸿议:
《大山回响》画展震撼人心,又引发人们对许多问题的思索。
李宝林若干年前曾创作一批表现闽南惠安女的佳作,使我这个闽南人对其作品深感亲切与喜爱。3年前老乡戴慧文送我一本李宝林珍袖小画册——《远山的呼唤》,那小小画面却展现出无限大的空间,使我认识了作为山水画家的李宝林。
李宝林的山水画独标一帜,人们称“大写意山水”、“意象山水”。写意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精神活动。写者心画也,意者胸襟情趣也。李宝林大写意山水并不是指题材大、画幅大、画笔大、口气大,正是他所主张的:直抒胸臆、直指人心。也就是说他笔下的山水决非局限于眼之所见的大自然山川形貌,而是他“投入大山广袤无限的环抱。。。。。。获得激情、感悟和升华”,在胸中孕育成的独特心象,从笔端喷涌而出的是浸透着他自己情思的意象。他的山川形象不是简单的写生与写实,他以造化为师,走遍山山水水,搜尽奇峰打草稿。尤其在《西行小记》中他面对那突兀的高山,他领悟到什么是苍茫、什么是博大、什么是壮阔、什么是雄伟、什么是神奇、什么是圣洁。。。。。。于是他铭记着可染老师“采一炼十”的教导,对草稿感受进行着取舍、选择、加工。。。。。。艰辛地熔铸,炼出这超乎寻常的画卷,如《灵光》画面是一片混沌气氛,沉重苍茫起伏的群山,神秘幽深。突然一道白光划破这冷寂、昏暗的天地,令观赏者为之一醒,这是视觉审美的一种震荡。《傲视》、《雨过云山》、《苍山云水》等皆是意象山水佳构。
李宝林山水画简洁深邃,画面章法简要、笔墨简练,却没有空、薄、简单之弊病。那雄强方刚的山峰,依赖其厚实的书法功底和苍劲老辣的线条支撑。其师可染晚年作画讲“骨老血浓”、“又苍又润”,画面结体主势破圆为方、运笔变连续为断裂、静穆中跳荡着生机、书与画融为一体的特点。李宝林正是从老师处学到这“强其骨”精神,加上他对水墨墨法的驾驭与发挥,形成他独自凝重高简的山水风格。
李宝林有幸得到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李苦禅诸位名师重爱与教诲。数十年艺术创作实践积累了丰富创作经验,又影响一批后学,这种师生传承正是中国画艺术代代相传、文脉昌盛的保证。文化艺术的传承并不仅是“术”的传授,更重要是人格精神的继承。李可染认为一个中国画画家必须具有“五德”,即高品德、知谦虚、走正道、识方法、强毅力。这是他一生艺术生涯所总结出来的为人治艺的道德行为准则,“大山回响”画展展出一批精彩的作品,也显示作者李宝林及十六位学生德艺双馨的资质正是继承李可染先生学艺五德、“人品”与“画品”高度统一的优秀传统。当前商品经济大潮滔滔涌来,艺术品的商品化对艺术家是一股巨大的冲击波,画家既要适应艺术品商品化的交易规律,又要坚持画家人格、画格不受“拜金主义”的侵蚀。此时,李宝林师生“大山回响”巡展活动从精神层面继承老师高风,这种影响力是无比深远的。
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的常务副会长 许祖良:
李宝林先生的创作成就表明他是一位无愧于当今时代的中国画大家。这不论是他早期的人物画还是后来的山水画,也不论是他人物创作的写实风格还是山水创作的水墨写意,都呈现出深厚的艺术功力和独特的审美品格。我这里主要讲四点:
一、宝林先生深切地把握了“从”与“违”、“宗”与“不宗”这一辩证思维的中国画创作思想。宝林先生是科班出身,经过严格的中国画传统训练,又师承李可染、叶浅予、蒋兆和等大师,但他并不拘于传统,也不因袭老师的面貌,而是汲取营养,走自己的创作之路。古人谓:“夫宪章乎既往之迹者谓之宗,宗也者从也,其一于从而止乎?可也,从,从也;可违,违,亦从也。违果为从乎?时当违,理可违,吾斯违矣。”我以为,宝林先生的中国画创作尤其是后来的水墨山水创作,俨然是遵照这一正确的中国画创作思想实践的结果。
二、宝林先生的水墨山水作品具有显明的审美个性,浑厚、苍茫中透现出中国画的风骨之美、气韵之美。拿他的水墨山水与李可染先生的山水比较,他既汲取了老师的某些笔墨语言,但有明显的不同:山水图式的迥异;水墨的写意性更强烈。我从《西疆纪游》等作品中仿佛能听到大山的回响,在那浑厚苍莽之气中窥见到一种风骨之美和气韵之美,这是宝林先生水墨山水艺术审美张力的突出体现。
三、宝林先生笔下绘画具象元素运用的简约和单纯化。这是与他的水墨写意风格相一致的。一幅画的具象元素是指那些使它再现物象的元素,如山水画中的树木、山石、云水等等就是具象元素。宝林先生水墨山水作品中画的树木、山石和云水等等已不是具象的再现,而是趋于意象的表现,是通过对实在树木、山石和云水等的简约化、单纯化处理来实现的。如《西疆纪游之十二》等中的山石、树木、小舟,已不再是传统的经验模式,而是画家寻找符合现代意识的绘画意象元素,以体现作品的审美价值。
四、《大山回响》画展中肖映川、周顺恺、吕绍福等十六位画家的作品,各具面貌,各有追求,各显特色,各呈风采。他们都先后是李宝林的学生,但他们的作品也并不因此而雷同老师。以山水而言,肖映川的山水善用墨与色的块面结构,彰显出他自己原有的版画创作的经验和特色;吕绍福的山水则以恬淡、清远的格调表现自然山川的空灵之美;詹志峰、秦岭、董继宁、杨进民、王永亮、周石峰、张明川的山水,也都各有不同的艺术语言,迥别于他们的老师。我以为,《大山回响》师生画展的成功正在于此,其显示的中国画教学和创作的现实意义是丰厚的,有待总结。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方骏:
我和宝林先生认识二十年了,虽然平常不在一个地方,接触不是非常多,但是对他的画我一直非常关注。我比较喜欢他的画,我很喜欢他很概括的表现,非常率性的表现山水。对他的画特别喜欢,我觉得他走的这个路子不完全是李可染的那种,不是一笔一墨都追求他老师的风格,但整个精神又都是李先生的精神,就是总的气息。在用墨方面,较浓重,黑里面透亮,这些都是有精神在里面。另外,对他的人物画也非常喜欢。画当中,表现非常大的气魄,非常苍茫、非常豪放的流露。但是他做人,我觉得比较低调,不像现在气魄宏大的画家那样非常善于炒作,气势非常大,人比画更有感觉。他不是这种感觉,他也完全有这种条件,但是他做人比较低调。这也是我比较敬佩的一点。我们现在实际上,不缺那种画家,就缺这种具有高尚人格的画家,这是我的一点感想。
对他的艺术上的评价,一些人说得都已经比较充分了,另外一点,因为他带着很多的学生来展览。我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中国画的教学多年来是强调传统,这个也带来很多的弊病,就是使中国画特别是山水画出现很陈旧的面貌,西方的艺术的一些书啊,被翻译过来之后,他提出的观点都是什么,叛逆,颠覆。这个提法呢,不知道是翻译的原因,还是确实是西方就是这样?当然西方画家是一代一代的,确实有很多的创新,发展很快。但是从宝林的师生关系,也未必就是颠覆和叛逆,怎么讲,就是不颠覆,不叛逆的话,就不能出新?我觉得也可以出新。就从他的这个师生展览,这也是我在教学当中,一惯比较坚持希望的这样。我们常常把这个继承传统,看得就好像照抄传统,延续下来,但是也不要走到颠覆这步。这个颠覆的概念,我觉得是不是太夸张了?所以我也受到很大的启发,就是中国画的教学和传统的传承,他是可以在精神的继承。非常感谢组织的人,宝林和这些同学,能够来给我们提供这样好的展览。
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贺成:
《大山回响》这个展览名字大家都说了,非常好,这个名字有几层意思,一个是自然界的大山,一个是心目中的大山。还有一点呢,我认为是我们当代中国画的大师李可染先生作为领派人物的这座大山,今年是李可染先生诞辰100周年。这个展览是李派的精神的延续,艺术的延续。宝林先生是李可染先生的入室弟子。李可染先生对人要求很严格的。第一,大家讲到的人品。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能发展下去,越来越显示出人品的重要性。当然还包括学问,综合的因素都在里面。我和宝林先生也很熟嘛,和他接触以后,觉得他这个人啊,非常的谦和,没有那大牌、大腕的架子。这次展览会,宝林先生的艺术,第一个,他大气。第二个,他的整体。第三,他的笔墨的张力。粗中有细,细中有粗。技法上很多。上次研究李可染先生艺术时,他谈到李可染的构图好多都是蛮满的。宝林先生后来把这个符号用活了。李家的学生很多,但我觉得像宝林先生这样把精神发扬光大的人数不多。
第二,就是大气,就是概括了,整体了。整体很难,这决定了他意象的山水。他吃透了自然的精神,最后概括下来。否则他的画不可能感受到那么细腻,不会那么感人的。他画里的那种大气、那种力量的感觉非常的好。
这批学生,恐怕宝林先生也是经过严格挑选的吧,因为这些朋友啊,好多也是我的朋友,是近两年活跃在中国画坛上的一些主力军。在他们的作品中,李派山水的精神的延续。这个展览应该说非常成功的,因为除了李可染先生的精神以外,还看到这个精神在延续下来,一代一代的发扬光大的希望之光。谢谢大家!
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朱葵:
简单讲几句。宝林先生是老朋友。以前陆续看到他一些画,今天看到一大批画,觉得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宝林先生,应该说是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画的很雄浑,他是李可染先生的学生,但是他主要是学了李可染的艺术精神。曾经有人批判李可染先生,概括他是野怪乱黑。这实际上是提出了李可染作品中很艺术的东西。这些东西在宝林先生的画里面也可以看到,但是我看到的是精神。特别是他延续,包括他对一些西方的吸取。他画的一些令人感到一种广袤大野的特殊地貌。你说他工整吧?不工整,墨也用的很多。他有着自己的艺术形态,这就是宝林先生自我的一种个性的表现和独特风格的表现。今天宝林先生能够在中国画坛上站住脚,如果没有表现自己,或者说表现的不够充分,就达不到今天这个高度和境界。我们也画山水,这个对于我们也非常有启发。这是一个印象。
    第二个印象,今天这个展览,他十几个学生确实是画的很好。好多都是在画坛上很熟悉的。大家说宝林先生经过挑选的,或者说是经过重点加工的,这确实是。他们和李可染先生的精神有一些关系。他们的作品是一种继承,这也反映李宝林先生人品、人格上的一个优点。谢谢大家。
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盖茂森:
李宝林先生的师生展览,在南京,我认为不仅是给南京带来了一种雄风,也在美术界,为中国画界带来了春风。这个展览,已经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我认为李宝林他们这个巡回的《大山回响》展览,是一个历史的贡献。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种正气。他的精髓,精神实质上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独一无二的传承的关系。我看这个画集上有一句话:虽然李宝林他没有任过教职,没有职位的,但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生崇尚,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传承呢?我认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李派的艺术,这种精髓,在中国画上要发扬。就是通过这种传承,对中国画的这种传承和创新。我看到很多的画家在展览现场很激动,大家感受到一种震撼力,这种震撼力,这种雄风,这种在艺术方面的追求和探索,人格上面的追求和探索,给大家产生一种力量。我和李宝林的认识就是他的画,他的人物画。多少年前,我认为他的人物画已经是一个高峰,现在他又有了另外一个高峰,就是山水画的高峰,这一点我非常敬佩。去年我和他一起到新疆,我感觉他和大家不一样,他是学者性的画家,他不像很多人那种很漂浮的。对当代中国来讲,中国画要发展就是要有这批精英,由这样的领头人,来发展中国画。我们继承老一辈的艺术,是一种传承,但我们更要看到后面有更多的高山需要我们去登攀。
这个师生展的画,此前我也在很多的杂志上看过,但今天看了原作感觉,是更加的深刻和激动。我觉得什么是时代的强音?这个就是!就在这儿!所以我觉得要弘扬这样的精神非常重要!我们这位理论家点头了,表示在赞同我的意见,就是这样!就是一种强音!它有震撼力,这个是你不辜负李可染的教导。因为李可染就是强调两个,一个是就是胆!一个就是识!一个画家没有胆量,哪来宏伟、粗矿、激励、力量呢?就是要有这个胆!同时就要有识!学者性就是识,研究学问,不受周围的一些议论、一些评点、一些倾向的干扰,始终坚持自己的这条路。所以宝林先生自己也讲,我虽然70岁了,但是还是从头开始。他以身作则的这种情况影响了一代人,讲李派山水也好,什么也好,是一种传承,是一种延伸。这种延伸是太可喜了。非常的可喜!我就讲这么多!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樊波:
看了李宝林师生画展,使我们再次想起山水画大师李可染。李可染的山水乃是20世纪画坛的一座丰碑。依我看来,当今画坛能真正承接“李家山水”衣钵的画家并不多,李宝林先生算是出色的一位,他以及他的弟子的创作使“李家山水”再度呈现出一种辉煌的格局和气象。这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点:一是,他继承了李可染那种雄强的笔势和浑厚的山水体格,但又朝着大写意方面迈了一大步,用笔和运墨更趋阔放、酣畅,山水的结构和布局亦更为舒展自如,形成一种苍茫而硬拙的风格面貌;二是,李宝林的山水虽然朝着写意的拓展,但却十分注重山川丘壑的形式构造和安排,这种构造和安排凝结着画家的一种理性品格,所以他的山水并没有因“写意”而变得纵肆起来,而是保持着一种相当严谨的审美风范。因而有的学者将他的绘画称之为“冷山水”,是有一定道理的。其实,他的山水于“冷”中仍然透发出一种“热”,透发出画家对祖国山川的不可掩仰的挚爱之情——换言之,他的山水结构形态是趋于“冷”的,但用以铸造这些结构形态的笔墨却是“热”的,可以说,他的山水将“冷”与“热”。理性和情感很好地结合起来,统一起来了;三是,李宝林的山水大都缘于生活,作品充满了自然的气息,特别是他对山川夜景的描绘尤为出色。在这方面,大师黄宾虹就曾作过重要的贡献,而李宝林将此更突出地展示出来,这一类作品往往具有一种深邃而独特的意境美感,使人观之凛然神往。最后我想说,李宝林不仅自己在创作上身体力行,而且还影响和带出一批弟子学生,这些弟子学生虽然在总体审美范畴上与“李家山水”相依相合,但他们无论在笔墨上还是在山水形貌上,已然都有各自独特的追求和超越,有的还具有比较鲜明的风格特点。如此来看,李宝林师生在一定意义上拓宽了“李家山水”的格局,丰富了“李家山水”的审美体系,从而不仅使“李家山水”得以薪火相传,而且还展现了一种更加自由开阔的审美前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