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向有水的罗布泊(36)-后记

(2006-12-13 16:42:29)
分类: 南极.罗布淖尔
走向有水的罗布泊(36)-后记

书中图片插页,雅丹画

后记
我在想,如果我没有开始提笔写这本书,那我绝不会知道许多年前会有这么一批人,一批忘我的、不怕牺牲的科学家,他们连续数年
盘缘于大西北的蛮荒之地,为人类的科考事业奉献出自己的青春。
过度的辛劳,使他们中间不少人早早地离开了人世。
贝格曼25岁参加西北科学考察团,32岁离开考察队回国,44岁离世。
霍涅尔33岁参加考察队,37岁离开考察队,54岁离世。
父亲31岁参加考察队,37岁离开考察队,62岁离世。
父亲那一家人,姑姑和叔叔都活到90多,惟有父亲走得早
我是怀着深深的敬意、深深的震撼、深深的痴迷写完这本书的,此时在我的心中已经竖起一座顶天立地的丰碑。
好东西要保留下去,人类需要精神的延续。
为完成此书,我得到了许多亲友的帮助和鼓励,为此我由衷地感谢我尊敬的瑞典朋友——马悦然教授(N?G?D?Malmqvist)、秦碧达参赞(Britta Kinnemark)、沃尔奎斯特先生(H?kan Wahlquist)、李珊娜女士(Johanna Liden)、贝格曼的儿子扬(Jan Bergman),以及我的好朋友——王瑛、王忱、王安洪、王大豪、罗元培、王自定、陈新宇、曹全弘、董红雨、程德德、朱应山。还有我亲爱的哥哥、姐姐:葆真、尚容、济美、延明、叶朴、斯文,我的小字辈们:陈健、迈越、陈红、九红、婷婷和明亚林,当然还有我的善解人意的丈夫李宝林,他在任何时候都是绝对地无条件地支持我的。特别难得的是,多年来,父辈传下的这几支曾经有过这样那样的隔阂,而为了这本书、为了父亲,我们的心又重聚在了一起。我甚至想,如果有一天,我们再一同去一趟罗布泊,那该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
由于写的都是我出生前的事,史料收集难点颇多,为此,我参考了父亲最亲密的朋友尼尔斯?霍涅尔在1936年所写的《通往罗布泊的路》(《Resa Till Lop》.Nils H?rner,Stockhlm1936),斯文?赫定的《亚洲腹地探险八年1927-1935》(徐十周、王安洪、王安江译,新疆1992年)(译自英文版《History of the Expedition in ASIA 1927-1935》. Sven Hedin, Translated by博那特?布尔顿,Stockhlm 1943 ),斯文?赫定的《马宗英流亡记》(凌颂纯、王嘉琳译,宁夏1987年)(译自英文版《The Trail of War in Central ASIA》.Sven Hedin, Translated by F.H.Lyon, LONDON 1936), 斯文?赫定的《丝绸之路》(江红、李佩娟译,新疆1996年)(译自英文版《The Silk road》. Sven Hedin, Translated by F.H.Lion,New Yoke 1938)、斯文?赫定的《游移的湖》(江红译,新疆2000年)(译自英文版《The Wandering Lake》. Sven Hedin, Translated by F.H.Lion, London. ?年),贝格曼的《考古探险手记》(张鸣译,新疆2000年)(译自《Travels and Archaeological Field Work in Mongolia and Sinkiang-a Diary of the Years 1927~1934》. Folke ?Bergman, Stockhlm 1945),以及他的《新疆考古记》(王安洪译,新疆1997年)(译自《Archaeological Researches in Sinkiang》.Folke ?Bergman, Stockhlm 1939)。还查阅了父亲与赫定博士的通信,父亲的家信、自传、文章。在此,我要对相关的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别是要感谢历经磨难保留了这批珍贵的家信,并毫无保留地将它们提供给我的亲爱的姐姐延明,感谢为我得到《通往罗布泊的路》的瑞典文原文版、得到父亲当年与赫定博士的通信、相片,帮我翻译、帮我协调的、美丽的瑞典女孩子李珊娜。我更要感谢的是已故的尊敬的斯文?赫定博士和他的姐姐奥尔玛?赫定女士,感谢瑞典斯文?赫定基金会、瑞典人类学博物馆和瑞典国家档案馆,感谢扬?贝格曼先生,正是他们精心保存了这些信件、相片,并毫无保留的提供给我,才使我得以了解那久远的往事。
留存下来的家信,只找到父亲给他当时妻子童慕昭的一部分,所以文中提及颇多。其余未及涵盖的部分,实在是因为资料不全,不可能写得十分周全,还望体谅。
书中的速写是赫定博士的作品,相片一部分来自文革中劫后余生的家藏,一部分来自斯文?赫定基金会保存的未发表过的藏品,还有些来自赫定博士和霍涅尔、贝格曼的书中,这些相片一半左右是父亲当年所摄,还有些是赫美尔、霍涅尔、贝格曼等前辈的作品。感谢斯文?赫定基金会给了我父亲以外作者的照片、绘画使用权。
由于年代久远,许多地名已经改动,能在当代地图上找到的,以现在的名字标出;实在找不着的只好照原文描出,只有中文的描中文,只有拼音的,翻成中文连拼音一并列出,书后面的地图是根据赫定博士的《亚洲腹地探险八年1927-1935》英文版(《History of the Expedition in ASIA 1927-1935》)中的附图加工制作完成的,地名的翻译得到西北科学考察团团长徐炳昶外孙女王安洪的帮助,她为了找到赫定地图上的地点现在的名称,几乎查遍了民国至今出版的所有地图。地图上有关1934年6月贝格曼去辛格尔救助赫美尔,经阿格尔泉抵达托克逊的路线,是作者根据分析理解绘制到地图上去的,或许会有差错,还望多多谅解。此外,有些年、月、日,赫定写的与父亲不一致,我以父亲的书信为准。总之,我力求真实、准确。

走向有水的罗布泊(36)-后记

赫定的最后一封寄往中国的来信,打听他的中国朋友-陈宗器



总之,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人世中一种动人心弦的情感:思念。
父亲给了我生命,生命犹如他给予我的名字——雅丹——一样美丽,
我想念他!
我为有他这样一位父亲而感到深深的自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