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向有水的罗布泊(22)

(2006-09-01 10:01:44)
分类: 南极.罗布淖尔
走向有水的罗布泊(22)郎爬上了高高的楼兰大佛塔  霍涅尔摄于1931年
 
第一次去楼兰
 
班彻动身去楼兰了,他将根据父亲和霍涅尔提供的方位,骑着骆驼往东南方向走出三十五公里,去寻找深藏于雅丹群中的楼兰。他的任务是找一条好走的路,而且看看沿途有没有骆驼可以喝水的地方。
孔雀河三角洲的地图绘制刚刚开始,工作的最大部分还没有做。霍涅尔着急,开始和父亲商量:“陈,你能不能继续画三角洲的地图?”“别着急呀!你安心地好好躺在床上,康复要有一个过程。”父亲先安慰他,接着说:“画地图的工作很重要,而且必须做好,我尽量试试。当然,不会像你做的那么好,但我会尽力做。你休息,别着急。”父亲的样子很含蓄、很谦虚,说完就出去工作了。
这一次,和往常一样,父亲做了,而且做得非常好。霍涅尔对这位中国同行非常满意,而且充满了敬意。
班彻很快就回来了,他声称找到了那些遗址,但是它不在三十五公里处,而是离这只有十三公里;而且不是在东南,而是在南面偏西。显然,这好像不太对。
第二天,让班彻再去找。这一回允许他出去两天,他带了一件皮大衣、一些吃的又走了。一月十六日晚上,班彻回来了,这一回他好像真的找到了楼兰,因为他描述的位置与他们分析的斯坦因地图上的位置大致相附。但他说他还找到了河,也找到了骆驼可以吃的树丛。可是从斯坦因的地图上看,楼兰附近应该是没有河的。怎么回事呢?
父亲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赶紧出发,去看个究竟。当时父亲正在画驻地附近的地图,霍涅尔也好多了,可以拄着棍子稍微走一走。他们决定第二天一大早出发。
一月十七日,天气很不错,他们让霍涅尔坐在一个大个儿的骆驼上,出发了。路上是一望无际的雅丹景色,霍涅尔骑在骆驼上一会儿爬上、一会儿爬下,令他觉得非常不舒服。因为有许多河叉,骆驼们必须绕着它们走,所以一行人不停地兜着圈子。晨曦里这些河湾围绕着一座座金黄色的雅丹,使久病初愈的霍涅尔不禁想起自己的祖国瑞典的景色。这里仿佛是瑞典群岛的一个微缩的景观,而且是没有树也没有岩石的微缩景观。一时间他觉得自己十分思念远在欧洲北方的家乡,思念他可爱的未婚妻……
叮当!叮当!驮铃不紧不慢。这会儿,那些骆驼的样子不再像一个月前那么狼狈了。父亲一直在画地图,他一边走一边测量着方位,因此队伍走得很慢。
一九三一年一月十八日,这又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父亲一行到达楼兰。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楼兰重要的标志性建筑--黄灰色的高墩,它实际上是虽于公元三世纪被遗弃但至今留存的一个建造在迈塞上的汉代烽火台。进入楼兰城,他们看见了在黄土雅丹台上有许多密密麻麻的房屋的立柱,还有那座赫定博士于一九0一年在其中发现了十分有价值的古代来往的公文的三间房,墙垣如今竟完好如新。
那些墙和烽火台是土坯和红柳枝相间砌成的,而房子的隔断则用芦苇束与柳条编成,表面涂以泥土,它们不怕烈风的侵蚀,有些墙垣依然十分完整。由于这里十分干燥的缘故,两千年过去了,门架和立柱的木料竟没有一点腐烂。
楼兰,你这西域三十六国中的一国,汉代通往西域的门户,丝路之路中道上的明珠,眼前的一切真的是你吗?父亲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你又是怎样突然在地球上消失的呢?父亲面对沉默的废墟默默地思索着。
赫定一九0一年发现的文字,多为公元一一八年至二七0年之间的,所记内容政治、商务、农业、交通无所不包,那时楼兰有庙、仓库、客栈、邮局、伤兵医院、住宅……景象兴隆。可是到了公元四00年,法显记载的楼兰则已经衣服粗略、国境荒凉了。公元六四五年,玄奘也曾从此经过,谈及楼兰极为简略,可见那时的楼兰已经完全失去了昔日的繁荣。
父亲与霍涅尔在烽火台边拣到了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箭头,陶制的台灯,汉代的铜镜残片、青铜针、木梳、白色大理石权杖、五铢钱等,还有不少碎陶片随处可见。
那天,他们在楼兰宿营。
第二天,他们派郎爬上高高的大烽火台,将一只放温度计的黄铜材质的小盒子和一面瑞典国旗带上去。国旗插好后,小盒子放在了旗杆旁边,用土掩埋了一半。这样,国旗也许会被沙风刮跑,可是小盒子应该留在那里,不至于被风吹走。
他们在小盒子里放了两张纸,一张描述了那林一行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0年在罗布泊区域以及他们自己于一九三0至一九三一年冬天的探险经过;另一张纸,则用英文写下了他们对发现楼兰古城的斯文·赫定博士的由衷的赞美:“英雄的斯文·赫定博士,楼兰的发现者和第一个考察者。现在他的队员在这里升起了他的旗帜。楼兰,一九三一年一月十九日,尼尔斯·霍涅尔、陈宗器。”他们用橡皮膏将盖子和盒子粘牢加以密封。他们想这样文件可以保持得长久些。
郎下来后,当他们离开时还频频回望着身后那座屹立了千年的烽火台。
 
发完写父亲的文章,再写下自己的想法:通过昨天与西北科学考察团课题组接触,有一种感觉:比如李学通说----科学家的定义是什么?--就是在一定经费支持下,开展独立的科学研究."他没有必要也没有义务向任何人汇报".他把研究方向对准了当时争取民族独立自主权为西北考察团力下汗马功劳的学者们,在我们多方提醒后,不但不反省自己,反而如此狂傲.又一位年轻博士女士,坐在那里一言不发自我感觉极好,当我谈及,听说你是研究西北团地理的,我父亲是地理学家,怎么不见你和我联系过一次?(因为要是我做这项研究,首先要向知情人请教,而不是仅仅看一些现成的书面材料.)她却冷冷冷地回答说:你给罗桂环的资料我全都看过了.
他们的这种不虚心求教的态度,使我极为不解!是对课题不负责任的态度!既然这位"博士"如此不肖与我们对话,(想起他们其它一系列不尊重我们的言论和表现,)那么我们有权利采取不再合作的态度.我们手边的其他资料完全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发表出来,不同的观点完全可以独立发表出来!
只可惜了国家给课题组拨出的60万----------只怕是要泡汤走过场了!
几月前由我经手的我们递给中科院资环局的材料也石沉大海,至尽未见去课题组调查--官僚!!
越想越可气!
本想安心搞我自己喜欢的艺术-----现在却树愈静而风不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