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41.《文学教育》杂志刊发散文《梦开始的地方》和评论文章《手记中国》

(2015-11-14 15:33:11)
标签:

文学教育

文学评论

散文

梦开始的地方

分类: 散文随笔

141.《文学教育》杂志刊发散文《梦开始的地方》和评论文章《手记中国》

 

141.《文学教育》杂志刊发散文《梦开始的地方》和评论文章《手记中国》

 

141.《文学教育》杂志刊发散文《梦开始的地方》和评论文章《手记中国》


141.《文学教育》杂志刊发散文《梦开始的地方》和评论文章《手记中国》

141.《文学教育》杂志刊发散文《梦开始的地方》和评论文章《手记中国》

141.《文学教育》杂志刊发散文《梦开始的地方》和评论文章《手记中国》


张友文简介

    著名公安文学评论家,华中师范大学当代文学硕士,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现就读于苏州大学文学博士生班,湖北警官学院副教授,全国公安文化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公安文联侦探小说学会理事,中国新文学学会会员,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文化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多家杂志专栏作者,出版4部公安文学评论专著:《点击公安文学》《聚焦公安文学》《盘点公安文学》和《回望公安文学》。现居湖北武汉。

 

梦开始的地方      

         罗瑜权       本文总字数:3699

 

彩云之南,是云南省的美称。

二十多年前,美国当代作家、翻译家和著名旅行家比尔•波特独自从香港出发,经广西,过贵州,最后到达西南边陲云南,发现了一个神秘充满了向往和好奇的地方——香格里拉。于是,惊艳的他将自己的亲历写成书《彩云之南》,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当地少数民族风土人情、饮食服饰、婚庆习俗等场景,让人领略了西南边陲地区少数民族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谁轻轻呼唤

在天上在云端

让我日夜想像

在梦里回荡你身旁

彩云之南

我心的方向

……

2010年,在央视春晚舞台上,歌手徐千雅一首《彩云之南》,再次详细地描绘了美丽的云南风光。歌曲演唱后,迅速风靡全国,传遍大街小巷,成为云南最具代表的歌曲。

彩云之南,心的方向,是梦开始的地方。可以说,在我国三十多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中,没有哪一个比得上“云南”和“彩云之南”这名字富有曼妙诗意,更加令人遐思。

 2014年金秋,带着梦想,我们开始云南之旅。初次入滇,我们选择昆明、丽江、大理、香格里拉这条线路。原准备还要去泸沽湖,由于修路,只好放弃。

那天早晨,天刚蒙蒙亮,我们从海口美兰机场起飞,像长途跋涉的候鸟一样,飞越了千山万水,到达昆明,飞机在长水国际机场降落。透过舷窗,天蓝蓝,白云漂浮,春城已从睡梦中醒来。在下飞机呼吸到高原第一缕气息的刹那,心中便开始无边的勾勒起来。彩云之南,这片梦幻天地,该是怎样的一番模样呀!

走进阿诗玛故乡

一下飞机,听当地一名导游介绍,从机场到汽车东站很近,坐地铁5元钱的车费就到,东站有直达石林景区的班车。石林,便成了我们彩云之南旅行的第一站。

云南石林,又叫路南石林,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世界地质公园。景区分大小石林、古石林、芝云洞、奇风洞、大叠水、月湖、长湖等7个片区。

进入石林景区,但见石柱、石壁、石峰千姿百态,平地挺起,争奇竞丽。有的矗立如林,有的峻拔如墙。站在蜿蜒的石缝间,抬头望天,蓝天一线,白云朵朵;俯瞰池水,天光云影,石峰倒映。登上莲花峰,俯瞰四周,沟壑纵横,如无底深渊,仿佛坐在刀山剑丛之上。整个石林景区就是一座巨大的自然石景艺术宝库,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人前来驻足观赏。

在石林景区行走,一路上,绿意葱笼,草色青翠,让人产生一种“访幽探踪”的好奇心。一座石林就是一篇厚重的历史,一座石林都有一个美好的传说故事。在所有石林中,最吸引人的是小石林的“阿诗玛”。小石林紧靠石林宾馆西侧,与大石林紧密相连而又自成格局。这里林木青葱,地势平坦,草坪四周点缀着奇峰怪石,有的若天设屏障,壁立一方,有的若牛蹲兽伏,在林间静卧。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一泓碧波粼粼的湖池畔,屹立着一座独立的石峰,宛若一位身材苗条富有青春活力的少女,这就是著名的“阿诗玛”石峰。

“阿诗玛”石峰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故事。传说,从前在阿着底地方,贫苦的格路日明家生了个美丽的姑娘,爹妈希望女儿像金子一样珍贵闪光,给她取名叫“阿诗玛”。阿诗玛渐渐长大了,漂亮得像一朵花。她能歌善舞,许多小伙子都喜欢她。她爱上了和她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聪明勇敢的孤儿阿黑,立誓非他不嫁。一年的火把节,她和阿黑订了亲。财主热布巴拉的儿子阿支也看上了美丽的阿诗玛,便请媒人去说亲,但不管怎样威胁利诱,都无济于事。热布巴拉家乘阿黑到远方放羊之机,派人抢走了阿诗玛并强迫她与阿支成亲,阿诗玛誓死不从,被鞭打后关进了黑牢。阿黑闻讯,日夜兼程赶来救阿诗玛,他和阿支比赛对歌、砍树、接树、撤种,全都赢了阿支。热布巴拉恼羞成怒,指使家丁放出三只猛虎扑向阿黑,被阿黑三箭射死,并救出了阿诗玛。狠毒的热布巴拉父子不肯罢休,勾结崖神,乘阿诗玛和阿黑过河时,放洪水卷走了阿诗玛。十二崖子的应山歌姑娘,救出并使阿诗玛变成了石峰,变成了回声神。从此,你怎样喊她,她就怎样回答你。她的声音,她的影子永远留在了人间。阿诗玛的传说故事后被改编成了电影、大型歌舞剧,也是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在国内外放映和演出后,引起了强烈地反响,随之广为流传。

看到“阿诗玛”石峰,就唤起人们对阿诗玛的怀念。到阿诗玛故乡看看,多年来也便成了许多人的向往。那个背着孩子,善良美丽,勤劳朴实,能歌善舞,不畏强权,痴情等待阿黑哥回来的美丽倩影,不正是中华民族勤劳妇女的象征吗?它永立世上,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云南石林如此壮观,那么是怎么形成的呢?据考证,远古以前,石林一带是滇黔古海的一部分。大约2亿7千万年前的石灰纪,石林开始形成。大海中的石灰岩经过海水的冲刷,留下了无数的溶沟和溶柱。后来,由于地壳运动,亚欧板块与印度板块发生碰撞,这里的地壳不断上升,沧海逐渐变为陆地。又经历了亿万年的烈日剧烤和雨水冲蚀、风化、地震,距今200万年前才形成这壮丽的景观。一丛丛巨大的灰黑色石峰、石柱仰首苍穹,直刺蓝天,犹如一片莽莽苍苍的森林,故称“石林”。

云南石林,是世界唯一位于亚热带高原地区的喀斯特地貌风景区,素有“天下第一奇观”的美誉,它与北京故宫、西安兵马俑、桂林山水齐名,成为国内四大旅游胜地之一。

夜宿书林街

晚上,我们从石林旅行返回昆明市区后,入住在书林街如家酒店。这是我们第一次到昆明,当我从儿子的口中得知网上订的酒店在昆明苏林街时,我还以为是苏宁街或者苏林街,这可能与经常看到苏宁电器和苏宁易购有关。到达书林街后,从街道两旁的街名牌上,我才看到应该是“书林街”。

为什么叫书林街呢?是不是这里书店林立、书铺成行。第二天早晨,我走完整个街道,也没有看到大一点的书店,只有一些小书摊。有朋友告诉我原因,许多年以前很多四川人来到这里从事印刷业,书林街由此而得名。

书林街不大,确切地说是两条干道中间的一街,北起金碧路,南到环城南路,街边多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红砖房,漫步小街依稀还能找到一些上世纪的历史印记。街道两旁,法国梧桐,绿树成荫。整个街道行人稀少,环境幽静。

我们到达书林街是个晚上,安顿好住宿后,我们就外出准备吃饭。沿着书林街向北走不远就是昆明市儿童医院,出街口就是繁华的金碧路,沿街霓虹灯闪烁,车流不断,向左是有名的金马碧鸡坊,黑夜中被五彩灯光缀出金碧辉煌。金马碧鸡坊,高12米,宽18米,雕梁画栋精美绝伦,东坊临金马山而名为金马坊,西坊靠碧鸡山而名为碧鸡坊,北与纪念赛滇池的“忠爱坊”相配,合称“品字三坊”,成为昆明闹市胜景。金马碧鸡坊夜晚,人影交错,场面热闹,是游客和本地人消闲集聚地。如果游玩累了,可以在老滇味饭馆吃一碗凉面,滇味十足,回味无穷。

从伊客时尚火锅招牌下,进入一条小街,多是卖旅游品的商店和金银店、服饰店,也有不少本地的特色小吃店。入夜,小摊主的吆喝声,和着金银店工人的敲打声,在小巷深处,传得很远,很远。我们一家人在如家酒店旁边不远的一个小巷,找了一家特色川餐馆,点了几道小菜,要了一瓶小郎酒,坐在靠窗的一个餐桌边,尽情地享受着在彩云之南的美妙夜晚。明天就是中秋节了,昆明人很和善亲切,热情好客的店主看到我们来自异乡,为我们免费送来月饼、枇杷、梨子和柑橘。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随意散步,走到梅花苑文化广场。广场上,已有不少老人在晨练。广场梅花苑大门两侧是青石浮雕景墙,浮雕图案取材于唐代南诏、宋代大理云南地方政权时期的历史故事。我跟着几个晨练的老人,进入惠光寺。这个寺院不收门票,免费对市民开放。寺内的白塔,又称西寺塔,相传为唐代南诏国劝丰祐时建。该塔为四方形十三级密檐式空心砖塔,高36米,与大理崇圣寺主塔相似。部分塔砖留有汉字、梵文经咒及窑户印模。

与惠光寺塔相对的是书林衔的常乐寺塔。常乐寺塔,也称东寺塔。常乐寺塔是书林街最显著的标志,从唐代拓东城,到元代鸭赤城,塔的形象就是城的形象。因为塔顶各方安有四只铜质镀金的、成凌空飞翔状的“金鸡”,住在这里的人们又习惯把塔叫“金鸡塔”。20065月,惠光寺塔和常乐寺塔作为唐、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惠光寺塔与常乐寺塔之间是一条近年新建的步行文化街,青石板路面,两边是明清仿古民居建筑群,有歇山二重院、民居四合院和跑马转角楼等不同的风格,楼层以二至三层为主,统一青瓦屋顶。

我们在仿古步行街的“老街饵丝”坐了下来,要了几碗饵丝和米线,古色古香的装修,正宗地道的美味,热情周到的服务,让我们丝毫没有异地之感。在“老街饵丝”店对面,是一家具有热带装饰风格的曼谷印象泰国菜馆。在步行街中间,有一仿古牌坊,仿建昆明明代南城门近日楼。沿着步行街向西边走,能看到几组精心设计反映老昆明生活的仿古雕塑,一座雕塑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演绎一段历史,一段历史记载着昆明的发展。许多游客都站在“历史”前面摄影留念。

近年,这条仿古步行街和东西寺塔古迹,通过整体开发,已经成为昆明城南的名胜古迹游览区。漫步仿古步行街,处处都可以感觉到浓厚的云南民族文化和饮食文化。古朴的明清建筑,惟妙惟肖的情景雕塑,加上现代商业气息的商铺,吸引着全国各地众多游客,成为昆明最热闹的商业区。

(选自《剑南文学》2015年第3期)

 

                                                           手记中国

   ——评罗瑜权的《梦开始的地方》       

                                                                  张友文        本文总字数:1733

 

散文如何界定?文论界对此见仁见智,争论不休。但是,散文“形散神不散”是亘古不变的。罗瑜权的散文《梦开始的地方》作为一篇游记,表面是对景观的介绍,风土人情的记述,历史典故的追问,其间蕴藏的“神”即人品。所以,我说该文本中的景物没有给我留下印象,倒是其中的三个质朴的精神人物值得说道说道。第一个是阿诗玛,第二个老白,第三个是指路人。

散文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走进阿诗玛故乡》中的那对青年男女视爱情高于生命。她们不畏强权,大胆追求爱情,见证了爱情的神圣与伟力。在这个功利浮躁、婚姻速配、爱情掺水的时代,这个纯真的爱情个案是稀缺的,更是感人的。阿诗玛这一人物可谓血肉丰满,特别是她那至死不渝地忠于爱情的执著让平庸势利的国人汗颜。“那个背着孩子,善良美丽,勤劳朴实,能歌善舞,不畏强权,痴情等待阿黑哥回来的美丽倩影,不正是中华民族勤劳妇女的象征吗?它永立世上,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夹叙夹议,点到为止,一个鲜活的精神人物已跃然纸上。

大学者胡适曾说过:“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阿诗玛为了自由的爱情,勇敢抗争,不被富贵所惑,不为强权所屈,本真且独立地做人,活出了人的本真,实属难能可贵。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空气中都弥漫着孔方兄的气息,多少国人在金钱面前丧失了人格,不再持有人之为人的本色。如今,品味着这个传说故事,怎能不激赏阿诗玛式的年轻人?窃以为,阿诗玛是真正的中国青年人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之所在。

我承认散文允许虚构。但是,散文虚构的成分多了,就变味了,就不叫散文了。如果文本中的叙述者与作者出现了分离,那就更不是散文了。好在散文《梦开始的地方》中的叙述者与作者罗瑜权是同一的。罗瑜权以真诚的态度、细腻的感受力,并通过对过往的捕捉与打捞,呈现出一幅真实的自然风景和心灵图景。

上文中有关阿诗玛的故事是虚写,而《秀色丽江》中有关老乡老白的经历则是实写。老白确有其人,因为“老白是1996年丽江大地震后,第一批到丽江参加抢险,从事灾后重建的四川人……当他接到到丽江参加抗震抢险和灾后重建的任务后,二话没说,背起包跟随其他员工一起,很快赶到了灾区……老白与其他工人一道,克服高原反应、紫外线强和生活不习惯等困难,加班加点,加快重建。”

抗震救灾精神彰显的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美德。在抗震救灾中所展现出的爱国热情、民族精神、道德情操都在老白身上得以体现。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是灾害把我们民族的心灵重新激发,把我们生命的希望重新点燃,使我们的民族精神在新的时代辉煌升华。“这一干就是十八年,老白一直没有离开丽江……他不但自己在丽江干,还动员在老家的妻子与他一道,参与丽江灾后重建。”在我看来,正是像老白式的志愿者在默默地付出,才有如今的“秀色丽江”。

钱穆先生曾有妙论:“中国文学之理想境界,并非由一作家远站在人生之外圈,而仅对人生作一种冷静之写照,亦非由一作家远离人生现实,而对人生作一种热烈幻想之追求。中国文学之理想最高境界,乃必由此作者,对于其本人之当身生活,有一番亲切之体味。而此种体味,又必先悬有一种理想上之崇高标准的向往,而在其内心,经验了长期的陶冶与修养”。

诚如是。虽然《梦开始的地方》没有达到理想的文学境界,但作者罗瑜权注重亲历,亲眼看山看水,亲自写人写事,情感真挚,可算是“与其内心感映人格锻炼之融凝一致。”(同上)。

学者陆贵山先生曾说:“无真的美是虚美”,“无真的善是伪善”,“无真的情是矫情”,作家要追求“真中见美,真中见善”,追求“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梦开始的地方》不仅景美,人更美。景中若没有人在其中活动,就如同人没有灵魂。譬如那个“大理好心指路人”不也同样让人难以忘怀么?他不计报酬地为作者一行指路,这是一种超越了世俗金钱交易的关系,凸显的是一种人伦关系的纯粹的“自然美”。老白的利他主义精神则是当下中国非常富贵的精神财富。

上文所及三个中国人虽生活得不甚富裕,却葆有做人的本真,实属难得!于是,我固执地认定这三人就是这篇手记中国中的灵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神”。

 

张友文,评论家,现居湖北武汉。

 

                                        (原载长江文艺出版社《文学教育》杂志2015年第23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