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0.【广元晚报】凤凰周刊06月13日人生百味专栏:卖黄桷兰的太婆

(2014-06-13 07:44:28)
标签:

广元晚报

凤凰周刊

人生百味

专栏

文化

分类: 晚报专栏

       从今天起,在《广元晚报》凤凰周刊笔墨香版开设“人生百味”专栏,每周一篇,周五出报,时间三个月,首发稿件《卖黄桷兰的太婆》。

30.【广元晚报】凤凰周刊06月13日人生百味专栏:卖黄桷兰的太婆


30.【广元晚报】凤凰周刊06月13日人生百味专栏:卖黄桷兰的太婆


卖黄桷兰的太婆

   罗瑜权

      四川盛产黄桷兰。从小每到夏天,就看到母亲买几朵黄桷兰,找一根线穿上,或佩胸前,或放身上,或置在枕边,一直到花朵变枯变蔫瘪黄下去,还不想甩掉。

      家乡的黄桷兰,枝干挺拔,叶色苍翠,花朵洁白素雅,香味清幽甜润。黄桷兰的香味,清新,淡雅,朦胧。开在树梢,过往的风变得沁香;拈于指尖,肌肤就染上清雅;搁置枕边,一夜的梦就弥漫了朦胧的氤氲。

      多年过后,一个偶然机会,朋友在街头拍摄了一张卖黄桷兰老人照片,引发我更多的思考。照片上,一个乐观的老太,瘦瘦的,戴着红帽,系着紫色围巾,坐在街级上摆着小地摊,几块小布上放着新鲜的黄桷兰,一个小包很怜惜地包裹着绿色的花蕊,周围空气飘散着淡淡花香。没有喝喊声,每每有人问价,她总是微笑迎着顾客。老人说,自己卖花养活自己的生活挺好,既自由又有尊严。

      看到街头卖黄桷兰的老人,我联想到了当今一些“啃老”的年轻人。在报上经常看到一些大学生毕业后,几年找不到工作,窝在家里吃老啃老。一些低学历、少技能的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又不能吃苦耐劳,最后干脆呆在家里,继续靠父母养活。他们不仅给父母带来了经济负担,更带来了精神压力,令父母伤心伤身。

      当警察多年,经常看到一些年轻人做的事不多,天天讲待遇、讲条件,不把心思放在工作上,追求高端大气上档次,追求过一种奢侈生活。有的年轻人由于无所事事,长期放纵自己,走上了犯法犯罪道路。

      再看到卖黄桷兰的慈善老人,年已古稀,还乐观生活,自食其力。她不能靠孩子生活吗?她不能靠政府救济养老吗?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她这样做,究竟又是为什么呢?

      想到一位邻居,是我的战友,家境条件十分优越。他家有位70多岁的老母亲。儿子、儿媳多次把老人接到家中安度晚年,可是老人住不了几天,总要离开,到街上天桥上找个地方,卖自己扎的鞋垫。每次在街头见到老人,老人总是面带微笑,很是乐观。

      老人家中不差钱,她这样做,我想主要是为了充实自己的晚年生活,减轻孩子的负担。老人说,她一天不做,就不习惯。劳动对于她们来说,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幸福。

      劳动者光荣。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社会的存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消费,无时无刻不依赖于劳动。人世间的一切幸福,无论是衣食住行等物质资料,还是文化娱乐等精神产品,都凝聚着劳动者的智慧和汗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同样离不开劳动。

      当前社会上一些人轻视劳动,甚至歧视劳动者。有人总想通过“走关系”、“拼爹”等方式投机取巧,有人期望“一夜暴富”、“一步登天”,还有人不仅自己不想干事,还常常嘲笑那些勤勤恳恳的人太傻,这股风气或多或少损伤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热情。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付出努力,付诸辛劳,梦想才会照进现实。如何让诚实劳动更体面、更受尊重?老人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原载2014年6月13日《广元晚报》凤凰周刊人生百味专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