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四川玉树地震感恩杂谈 |
分类: 汶川地震 |
经历过“5·12”特大地震的北川县医务人员在玉树参加救援
成都特警从双流机场赶赴玉树抢险
川籍幸存者救助藏族同胞
4月17日,遂宁市医务工作者从废墟中抬出一名被埋79小时的伤员
南充市消防官兵在玉树震区救人
德阳矿山救护队员在玉树救援
在格萨尔广场,来自绵阳一家医院的护士小朱,正在忙着为伤者做护理。“我是绵阳人,曾经受过同样的苦遭过同样的罪。最理解什么是地震灾难,也最清楚灾区的同胞需要什么。”她说。
她的同伴告诉记者:“小朱是以最快的速度从四川赶来的。她先是请了假,继而休年假,为的是将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帮助救治同胞的伤痛上。”
小朱赶到灾区后,立即申请加入了二炮野战医院。每天早上8点起床,帮轻伤患者包扎伤口、打点滴,中午匆匆忙忙吃过盒饭,又投入工作,一直到晚上11点多,中间几乎连打盹的时间都没有。在帐篷里窝上一晚上后,她又精神饱满地投入第二天的工作。对现在高强度的工作,小朱自言“没有任何压力和负担”。她说:“我来这里是心甘情愿的,一切麻烦都可以忽略不计。”
来自绵阳的“朱护士”在震区护理受伤人员
和朱护士一同来到玉树的,还有一名四川绵阳“大哥”,他甚至连姓都不肯留下。问急了,他回答:“我们就是四川人!”一米八以上的个头,壮实的身体,一条牛仔裤,他的脸上虽然写满了疲惫,却有着十足的干劲。
绵阳“大哥”来到玉树,带着20多名志愿者日夜奔波在救援现场,眼睛里留下的条条血丝。他到玉树后,没有吃的,每天就啃几个馒头;晚上就和几个兄弟挤在一个小帐篷里。出了门,不是帮着部队战士救人,就是帮着百姓清理废墟下的财物,干着最重的活,一直以来不肯给自己留下休息的时间。
45岁的唐世芬是四川遂宁人,十几年前就来到玉桥州,在中国电信经营食堂。说是食堂,其实就是一个小帐篷,只有4名工作人员,每天为两三百人提供就餐。地震发生后,食堂没有停止运营,而是从室内搬到了室外,服务对象由中国电信员工变成所有参与电信抢修的各地人员。唐世芬忙里忙外一直没有休息过,她说,“四川发生地震时,全国人民到四川帮助过我们,虽然我已离乡多年,但还是要感谢大家,我多做一些是应该的。”
18日上午9点,位于玉树县民族中学的成都特警队的驻地里,地震后的第一堂课开课了。受地震影响,玉树县民族中学教学大楼成了危楼,在学校大院里住着10余户当地群众,其中有六七个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小学生在地震后也停止了学习。成都特警队专门挑选出几名曾毕业于师范大学的队员,每天为这些小学生上课,为他们进行辅导。一方面是帮助他们继续文化学习,另一方面进行心理开导,让他们走出地震的阴影。
广元医疗组的医生在玉树灾区救援
来自什邡的救援队,来自阿坝州的医疗组,来自成都的消防队员,来自石渠的志愿者……在玉树震区,四川人的身影无处不在。他们神情复杂地打量废墟,然后以百倍的努力投入救援——他们在用实际行动诠释“感恩”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