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代老年】四川六旬老汉痴迷造飞机

(2008-02-02 13:14:37)
标签:

当代老年

六旬老汉

农民

造飞机

分类: 特稿作品

四川六旬老汉痴迷造飞机


    63岁的四川省安县永河镇五泉村农民曹正书目不识丁,但他痴迷造飞机50年,有一个梦想,希望有一天能够驾驶着自己制造的飞机翱翔在蓝天。为了这个梦想,他执着追求了20年,经历过八次试飞失败,但他仍然没有灰心,仍然做着他的造飞机梦。这位20年来痴迷于翱翔蓝天的农民因为造飞机,中央电视台、韩国电视台、英国天空电视台等国内外10多家媒体对他进行了追踪报道。

200410月,他又开始造第8架飞机。那么,这位被称为中国“堂·吉诃德”式的飞机迷是怎样造飞机的呢?一个一字不识的农民造飞机,其背后又有多少苦和乐?

 

异想天开,老农民要造飞机

 

少年时代的曹正书家里很穷,没有钱读书,他从小就和父兄一道埋头于田间劳作。

曹正书说:我一直喜爱航空,喜爱航空知识,小的时候就幻想着想成为一名飞行员。曹正书至今还记得十几岁的时候做了一个梦。在梦中,他在一间“房子”中行走着,耳朵里是嗡嗡的轰鸣声,向窗外望了望,他发现自己置身空中,麦田和村庄越变越小……这种奇妙的感觉是成天与泥土打交道而又充满幻想的农村少年从未体验过的。从此,这个飞行梦就深深烙在曹正书的脑海里,一烙就是50年。

曹正书虽然没有文化,但脑子灵,对机械设备有浓厚的兴趣。当时,村里的柴油机算个稀罕物,曹正书常常盯着这奇怪的“动物”发呆,挖空心思也想不明白为什么没有人“帮忙”,这铁疙瘩竟能不知疲倦地打米磨面。正是这种好奇,促使曹正书定要弄个明白。后来,曹正书当真能把一台柴油机拆个“光胴胴”,又完好无损地组装好,曹正书由此被视为“懂技术”的年轻人。

1974年,安县永河镇成立农机维修站,已32岁的曹正书与另外12名青年被选为技术员,到桑枣镇学习了一个月机械加工技术。随后,曹正书在农机站很快把车、钳、铣、焊、铆等技术学得样样精通,成为镇农机维修站里的技术顶梁柱。

随着对机械常识的了解,打造一架飞机飞上天的梦想开始在他的心里萌发了。有空的时候,他就会到镇上的废品收购站看看,只要对造飞机有用的零件他都买回家来。经过仔细的检查和改造,这些零件全都被曹正书用来造飞机了。在别人眼里,曹正书是“一根筋”,做一件事就要做到底。少年时代的飞行梦没有遗忘,现在又掌握了机械加工技术,曹正书想自己造飞机,这个想法当然没有向别人讲,他知道说出来肯定要惹人耻笑。

1984年,镇农机维修站解散,曹正书回到农村,在自家房屋旁边搭起一座简陋的工棚,悬挂起一块小木牌:农机维修。在农村,像曹正书一样懂机械维修的技术人员很少,农民家的抽水机、拖拉机及农机器具坏了,都愿意找到他,曹正书成了一名“机械赤脚医生”,跑东家奔西家,而且“手到病除”,深得村民的信赖。开始,村里人以为曹正书搞维修赚钱,谁也不知道,曹正书在酝酿自己儿时的梦想:造飞机!

没有现成的图形和模型,对于目不识丁的曹正书来说,要造飞机是何等困难的事,况且他的原材料只有一台发动机和一堆废铁。

曹正书造的第一架飞机是直升机。螺旋桨用的是木头,把一根当地叫作“水冬瓜树”的木材锯成两半,用斧头劈成扁圆形,再用刨子刨光,光两对螺旋桨老曹就修整了一个多月。他从参考书上了解到,螺旋桨应该有12度的倾斜度,这个角度怎么确定呢?曹正书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一个“高招”:找来两根木条,用角尺量一个12度的角,下面坠根铁条,用绳子悬挂起来,与螺旋桨叶面一比划,倾斜度不就确定了吗?

飞机的结构尺寸大致可以估摸,但两只螺旋桨同时反向旋转让老曹百思不得其解。一次帮人修汽车,他发现汽车后桥传动装置用的是锥形齿轮,如果上下各需一个传动轮,反向旋转不就解决了吗?

对于曹正书来说,每选一个部件,都会遇到一大堆难题,每次都是反复试验、日夜揣摩,越过了一个个障碍。没有专业制造设备和仪器,曹正书全靠他的土办法。比如“V”形皮带轮,买是买不起,也没有合适的,善于动脑筋的他竟“发明”了用角钢弯成圆,几个一齐装,焊上轮毂,倒还能用。在学名上,他造的是所谓“超轻型直升机”,但铁疙瘩一加起来也有200多公斤重,他当然知道如果飞机“头重脚轻”,即使飞起来,降落的时候也会“倒栽葱”。他找平衡的方法也很“土”:在房梁上拴根钢绳,把飞机吊起来,自己再坐进驾驶室,机身不偏不倚,肯定就符合了“重心原理”。在曹正书的脑海里,最重要的就是动力重量比了。书上说65马力最多牵动的重量是300公斤,曹正书就用杆秤一颗螺钉一个铆地称,重了,就把零件大的换小,厚的换薄。

平时一有空,曹正书就会利用赶场的机会到镇上的废品回收站去挑拣报废的电机、机械品和一些旧金属材料,买回家后仔细维修打磨,再装到飞机上去。

 

屡败屡造,20年造8架飞机

 

199610月的一天是令曹正书激动的日子,历经12年,花费了家里2000元积蓄,他终于造成了一架滑翔机,老曹叫它梦想号。这是一架直升机螺旋桨由木板做成,动机是一个12马力柴油机,飞机机身重200多公斤。 梦想号 试飞那天,四里八乡的乡亲都赶来看热闹。他们要看看村里的泥腿杆造出来的飞机到底能不能上天。梦想号像英雄一样开上了乡间土路,可它在机耕道上跑了几米,只是在地上打转,终究没有飞起来。围观的群众纷纷议论说:我就说嘛,飞机哪儿是什么人都能随便造的呀。还有人问他:“老曹,你这是啥子飞机哟?我看就是个土撮箕!”第一次试飞,曹正书就出了洋相。

面对冷言冷语,曹正书并没有放弃造飞机的理想——他开始了他的学习计划。他收集到许多本《航空知识》、《舰船知识》杂志和一些与飞机有关的书籍。看图形,想结构,钻研飞机的承重力。曹正书只有小学文化程度,这些书他能不能看懂呢?曹正书说:我主要看图。大的,小的,一个坐的,许多人坐的,都有,也都能看得懂。”  

试飞是冒险的,最惊险的一次,由于“跑道”(农村机耕路)坑洼不平,颠簸得厉害,曹正书没把“方向盘”(他自创的操纵杆)把持住,飞机一歪,眼睁睁地朝路边的高压电杆撞去。“糟了!”周围的村民惊叫,幸好飞机冲进麦田减缓了速度,只是机翼在电杆上碰了一下,飞机一头歪倒在田里。曹正书惊魂未定地从飞机里爬出来,发现机翼竟然没有断,只碰了一个缺。“看来我造的飞机还结实嘛。”老曹自嘲道。

老曹试飞中受伤有两次。200011月,第三次试飞失败,他随同失控飞机一起撞到了墙上,左腿上刮了几道伤痕。2003年底,中央电视台前来拍摄他造飞机的故事,想拍试飞的镜头,但此时老曹的改装还差点才完。盛情难却,老曹还是决定试飞,谁知试飞过程中,裤边卡在了皮带轮上,刹车又失灵,老曹的左脚被划伤了一条长口,血流不住。中央电视台记者道歉不已,忙送老曹到医院治疗,还留下300元的营养费。另一次受伤是接受韩国一家电视台采访,启动发动机时,手柄飞速回转回来将老曹右手大拇指指甲盖掀掉多半块,到现在还没痊愈。

查找原因,曹正书认为是发动机动力不足,他把飞机拆散,换上了65马力的492型汽油机。19906月,试飞再次失败,他将原来的木板螺旋桨换成铝片,5个月后,第三次试飞,又失败了,他觉得飞机自身重量太重,又改造发动机,去繁就简,第四次还是失败。2000 6月,试飞再次失败,查找原因后,他将原来的木板螺旋桨改成铝片。20022月,曹正书将直升机改成双翅滑翔机,飞机双翅长12米,机身重达225公斤。20多人帮忙,才将这个庞然大物推到附近小学操场。飞机一发动,响声震耳欲聋,螺旋桨高速运转,操场上顿时飞沙走石,在人们的惊叫声中,飞机滑行了10多米,不动了。

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拆装。为什么自己的飞机上不了天?因为看不懂书,曹正书找不到原因。一天,他看到路边树上一只鸟受惊飞起,老曹灵机一动,兴冲冲地赶到镇上买了一只鸽子。回到家,老曹忙着先称鸽子体重,又量翅膀面积,老伴在一旁看得奇怪,老曹嘿嘿一笑:“造大飞机不行,我就造小飞机。”这次,他按鸽子的身体比例设计,飞机翅膀面积和机身重量成正比。曹正书还“开创性”地将机翼设计成折叠式,搬运起来方便,存放时又不占空间。“我做的这架飞机,方便得很。想飞就把它推出去,不想飞就把它的翅膀拆了,推到屋里放起。”

曹正书造飞机一直被两大问题困扰,一是没有平坦的跑道,每次试飞都是在村机耕道上,路面坑洼不平,颠簸得厉害;另一个就是发动机马力小,机身太重。

20031126下午,一位神秘人物来到曹正书的农家小院。曹正书快步迎出院门,紧紧握住来人的手说:我一个人摸索了20年,今天终于盼来老师指点了! 来人是村支书赵云书托人请来的四川豪鸵飞行俱乐部的飞行教官谢志尚。谢教官听说老曹的事后,表示不收分文为老人提供义务指导。

 一见老曹的飞机,谢教官笑起来:乍一看蛮像歼-10战斗机呢,还是鸭式结构的飞机。老曹顿时来了精神,给教官讲起飞机构造,各种零部件的功能。这飞机造得到底合不合理?谢教官先测试飞机的重心。他叫老曹坐进驾驶室,围观的村民找来一根粗木杠,穿进飞机底部像抬轿子般把飞机抬起来。谢教官仔细查看后点头说:重心符合飞行原理。

老曹灵活地操纵着飞行导向器操作杆,谢教官试了试说:操纵还灵便,但是如果飞起来后风力鼓动大,导向器可能会左右摆动,到时候飞机会失去控制。要用橡皮筋拴定两端,让操作杆自己找中,操作时就不费力了。试飞时,一定要左手握紧操作杆,右手控制住油门操作杆,不能松手。 看见飞机后轮没有减震装置,谢教官要老曹在后面安装减震,同时要他尽量少装弹簧,已有的弹簧需要用钢丝固定保护,以免飞机着陆时弹簧飞崩伤人。老曹专心地听,不时用力点头,他说:我今晚上就改装。我还要安机壳,把它打扮漂亮些。谢教官忙阻止:不用了,尽量减少机身重量。

谢教官要回成都了。老曹跟在后面,不停问操作中的注意事项,这20年来堆积的疑问实在太多了。谢教官临上车,老曹充满期待地问:谢老师,你觉得我的飞机这次到底能不能上天?这是他憋在心底很久的问题。谢教官郑重地对他说:最好不要贸然试飞,因为你不熟悉操作系统。最好是先把它当摩托车开,熟悉机器部件和操作,同时也熟悉场地。如果飞起来了,要赶快下降,高度不要超过1米。只要能飞起来,就已经非常不错了。驾驶时千万要注意安全。他还叮嘱老人,不要再花钱购置零件,在现有基础上作一些改进就可以了。等到上了车,谢教官才对周围的人感叹:其实老曹的飞机能上天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我们驾驶的飞机转速是每分钟6500转至7000转,而他的飞机只有3000多转。但我真不忍心打破一位老人家的梦。这个梦他一直做了50年,坚持了20年,造飞机已经成为他的精神寄托。我如果破了这个梦,那太残酷了。

2003127,曹正书开始了他的第6次试飞。这天中午1219分,老曹最后一次检查了自己的飞机,下决心推出去试试!他在前面拉,村支书赵云书和邻居齐来帮忙在后面推,飞机咯吱咯吱响着慢慢出了维修店。停好后,老曹拿出了他新买的飞行帽——摩托车头盔戴上,紧了紧裤带,然后拉动后引擎,赶忙钻进驾驶舱。调试一番后,前引擎在后引擎带动下也启动了,老曹大声吆喝:让开!让开!人群闪开来。老曹轰大油门,前后螺旋桨飞速旋转,飞机像摩托车般冲了出去。

1224分,飞机驶过学校操场,拐上了村里的土马路。等人们跑到马路上,老曹已掉头向这边开过来。赵支书拼命打手势,叫他停下来。感觉咋样?支书迎上去问。老曹钻出机舱说:地面颠,风也太大。才跑了6分钟,我要到机耕道试飞。 老曹再次启动引擎,将飞机开到机耕道,将双翅展开。附近的田埂上站满了闻讯而来的村民。赵支书叮嘱:千万不要慌,把舵把牢。如果飞上去了,一定不要飞太高,不要飞太远。老曹在头盔里瓮声说:我飞上去的话,只打几个旋就下来了。

1248分,老曹轰大油门,飞机摇摇摆摆向前冲去,围观的村民都大声叫起来。跑出50米远后,飞机向左边一歪,陷进了麦田里。人们连忙赶上去,老曹从里头站起来,说:莫的事。这路面跑不起来,前面的导向器太沉了。

 第六次试飞还是没有飞起来。不过老曹没一丝沮丧:失败一次,我会获得十倍的经验。他很快又找到了改进措施:下一步要取掉前端的风力导向器,那样至少可以减少10斤以上的重量;取代风力导向器的将是一块铝合金片,那仅起一个美观的作用,空中转向将完全由螺旋桨控制器来完成……

20048月,老曹又开始造直升飞机。“我这次造的是垂直起降的飞机,这样就可以不择场地,想在哪儿飞就在哪儿飞。”这架飞机,是曹正书20年来造的第8架。

 

执迷不悔,希望飞行梦能圆

 

为造飞机,曹正书付出了太多太多,而且20年来没有成功起飞过一次,哪怕只飞离地面几公分,但他仍然执迷不悔。

20031217近千名飞行爱好者和航空界人士,齐聚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广汉分院,共同庆祝人类航空百年。曹正书与四川省温江县同样一位造飞机的农民周尚云被作为特邀嘉宾亲身体验了一次飞行的感觉,这是曹正书平生第一次坐飞机,这次,让他重温了一次少年时的飞行梦。从广汉回来后,过完春节,曹正书又回到起点,再次造直升飞机,而且还是垂直起降的直升飞机。

按照曹正书的设想,如果他的飞机真能飞上天,他就可以用飞机打农药。有的村民就问:“你一块田只有那么点大一块,万一把药撒到另一块田里去了,那不是吃亏了吗?”每当这时,老曹就会与周围的村民一起哈哈大笑。尽管飞机还没飞上天,老曹还是觉得造飞机带给了他莫大的欣慰与快乐。

上了中央电视台,又被英国和韩国的电视台拍成纪录片,曹正书和他的土飞机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人们在对这位川西北普通而执著的农民造飞机表示敬佩之余,有人提出: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自己制造飞机值不值得?曹正书说:“我觉得任何事情都应当尝试,要让不可能的成为可能,所以觉得制造飞机还是值得。”还有人问他:到底能不能造出飞机?他说:“我是一个大老粗,不晓得什么大道理,造飞机是我的梦想,也是我最大的爱好。如果飞不上天,我就一直造,我希望这个梦能圆。”

 

                                                  (原载《当代老年》杂志2005年第3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