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博言哲理
博言哲理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882
  • 关注人气:6,88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深圳法制报】一个百万富姐两次不幸遭遇

(2007-12-20 11:42:55)
标签:

深圳法制报

情与法

百万富姐

婚姻

分类: 特稿作品
一个百万富姐两次不幸遭遇

 

在一个叫摩卡的茶座,经工商联的一个朋友引荐,我认识了杨华。当她知道我的身份后,她问我能不能帮她找到一个人。我问她要找什么人?这个人和她是什么关系?经过几分钟沉默后,她告诉我,一个曾经和她关系很亲密的男人,这个人在骗了她感情的同时,也骗走了她的220万元,可现在却好像从世上消失了,她不再有他的任何音讯。

 

    艰辛创业成为百万富姐

    

    杨华出生在四川省德阳市汉旺镇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87年,20岁的杨华跟随村里的一伙年轻人,来到深圳一家食品厂打工。

    1989年,22岁的杨华与26岁的同厂老乡王明结婚了。几年后,由于王明肯动脑筋又勤快,老板看上他,王明摇身一变成了工厂一位年轻的副厂长。随着职务的提升,薪水也增加了不少。一家小日子过得无比甜蜜。

经过几年创业,夫妻俩拼死拼活工作积攒了500多万元,成了百万富翁,然后双双辞职,利用手中的钱,向银行贷了600万元,办起了一个墙地板砖加工厂。产品投放市场后十分抢手,生意越做越火,企业越来越强。

 

    丈夫婚外情引发家庭裂变

 

    1995年秋,为了工厂的不断发展,王明为工厂招了一些大学生和研究生。19978月的一天,王明处理完手中的几件急事后,在一间商务办公室,他发现一个女子正注视着自己,便主动上前搭讪。在闲聊中,王明得知她叫刘芳,比自己小7岁,大学毕业后分配在武汉工作。由于家庭因素,离异独身,一人南下到深圳淘金,日子过得很寒酸。

    王明便动了恻隐之心,决定帮这位女大学生一把。他主动提出,如果需要钱买什么东西就说一声,他会尽力帮忙。

    随着相互了解,刘芳也知道了王明的一些事,于是刘芳在工作上经常加班抽空帮王明一把。为了表达谢意,王明就经常给刘芳买一些衣服、首饰等物,两人还不时到酒家一起聚餐。如此一来,二人的感情不断升温。一天晚上,王明的妻子回老家办事,刘芳倒在了王明的怀中。

    两人的感情飞速发展,时间一长,在一个不算很大的工厂,这样的事情也就再也没有什么秘密可言。王明的妻子杨华在众人的议论下,对二人的风流韵事略有耳闻。

    有一个晚上,王明喝得醉熏熏地回到家里,一进屋就吐了一地,一直喊着刘芳的名字。等王明稍清醒后,杨华对他说:王明,希望你看在孩子的面上,一定要好好地珍惜这个家。可是王明听后,直骂杨华没有用。杨华本来心中就憋了一肚子的委屈,心里不顺,便顶了王明两句。王明居然站过来,抬手打了杨华一巴掌。

    当晚,杨华伤心地哭了,想不到王明现在会这样待她。杨华在与王明生活的这几年里,王明以前还从来没有动过杨华一个手指头……

    还有一次很晚了,王明一直没有回家,于是,杨华拨通了王明的手机。接电话的人是一个女人,并很快挂断了电话。过了几分钟,王明将电话打了过来,称自己在外面陪几个客户,正与朋友在一块喝酒,杨华不信,又多问了几句,王明一听火冒三丈,骂了几句。

    有一天,王明主动找到杨华,提出要与她分手。对于离婚,无论王明提出什么条件,杨华都不同意。两人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冷战。后来,杨华看到王明心像下了铁锚,她绝望了。这时,王明提出可以一次性付给杨华高额补助费,杨华平静地思考后,点头同意了离婚。

    杨华与王明办理了离婚手续,王明一次性付给杨华各种补助费220万元。杨华带着220万元回到四川老家,将孩子托付母亲看管,准备重新在家乡办一家企业。同时,杨华也想找一个比较踏实、对她好、有一定经济头脑、会管理企业的人作丈夫。  

 

    婚介所认识公司老板

 

   摩卡茶座,杨华谈起自己过去的事留下了伤心的眼泪。她说,她的第一次婚姻是一次失败的婚姻,现在一想起就感到心痛。我给了她一些纸巾,她擦了擦眼泪后,闭上自己的双眼,把头向后抬了抬,梳了梳自己的头发。杨华沉静了片刻后,出人意外地又向我谈起了她自己的另外一件事情。

    她告诉我,她离婚回到老家之后,第一次尝到一个人生活的无奈:孤独、寂寞、空虚。为了尽快结束这种生活,她走进了婚介所。

    那是20029月的一天,杨华来到一家婚介所,当时婚介所里人较多,她便在外面耐心等待。旁边一位中年女性主动上前与杨华搭话。当她得知杨华的情况后,高兴得直拍大腿,有缘分,有缘分,我有一个表弟,也是深圳的,还是一个民营企业家,条件与你很般配。他结过婚,也离过婚,原来的老婆跟香港一位老板跑了,4年多时间没有音信,今年春节前被法院刚刚判决了离婚,我约他来,你们两个见上一面。说罢,那女人便立即拨通了她表弟的手机,要他马上来人民公园茶园会见一位朋友。

    挂机不到20分钟,其表弟就匆匆来到她们喝茶的地方。相互介绍后,男方马上递过一张名片。杨华一看,此人名叫李云,深圳市某食品厂厂长,经济师。此人身高1.8米左右,西装革履,气质不凡,一看就是一个做生意的料。

    从李云的自我介绍中,杨华了解到,李云现有固定资产2000多万元,公司生产的无公害魔芋食品远销日本、韩国和东南亚许多国家及地区,产品供不应求,目前已在云南建起了万亩魔芋生产基地。

李云对杨华说,他在婚姻方面也受到过挫折,想找一个会企业经营管理的女人作妻子,由于忙于做生意,至今一直无再婚。

    两人天南海北地聊了很久,从创业的历程,聊到个人婚姻的遭遇,李云在交谈中不失时机地赞美杨华几句:像你这样的女人真温柔贤惠,让人钦佩。分手时,双方都留下了联系电话。

 

    借钱220万 情人神秘失踪

 

    过了几天,李云主动打电话给杨华,两人约定见面。这一次,两人在一间静谧的茶坊里越谈越投机,都有些同病相怜相见恨晚的感觉。

    两次见面以后,杨华在家里只要一个人独处时,总感到李云的高大形象随时出现在她的眼前,她心想自己终究还是一个女人,终归要找一个男人。现在身边有这么一个条件优秀的男人在关心着她,岂可以就这样放弃了机会呢?

    从此以后,杨华认为自己也要改变以前的一些性格,不能总是要男人主动,自己也要主动一些,因此她每天都要给李云电话,问他生意的进展情况。有时还问李云,有没有时间见面,但李云总是以手上事情太多、要急办、工作太忙等种种借口搪塞了。

    半个月后,李云主动约杨华见面。见面时,李云向杨华汇报了近一段时间的工作,并从公文包里掏出厚厚一叠预订产品合同书让她过目。

    当天晚上,李云带杨华到街上闲逛,为她购买了上万元的戒指、项链、服装。当晚,两人即同床共枕。

    尔后几天,李云带杨华游玩,两人进一步加深了了解。杨华越来越感到李云为人诚实,乐于助人,是一个蛮不错的男人,两人在一起特别愉快,特别甜蜜。为了长期维持这种关系,杨华向李云提出了结婚的想法,李云似乎很平静,只是要杨华再等等,等他做完了这笔生意之后就结婚。

    在从都江堰游玩回成都的路上,李云心事重重,愁眉不展。杨华看到李云那紧皱的眉头,感到很是心痛,于是便问李云有什么心事。

    李云听后便说,他的生意现在到了十字路口,资金周转上有一点问题。这次出来带的原材料预付金是1200万元,其中在四川预付为400万元,而出乎预料的是业务太好,在四川多付了200万元,云南应付800万元,现身上的中国银行信用卡上只有600万元,还差200多万元,并将标有600万元的中国银行信用卡拿给杨华过目。杨华心头一热,想都没有想就说自己有220万元。

    第二天,杨华回家取出了自己全部存款220万元,交给李云。李云接过钱,要给她打借条,杨华叫他一家人不要说两家话。李云表示,回深圳后两人一定结婚,并将600万元的中国银行信用卡交给杨华保存,并告诉了使用密码。

    李云和杨华到了云南,李云打了个电话,叫魔芋收购站的王大丰来昆明领取预付款。

    当晚回到旅馆,已是12时过,李云拿出两瓶饮料,送杨华一瓶,杨华忙于洗澡,说等一会喝,趁杨华进洗手间洗澡之际,李云将一包白色的催眠药粉倒进饮料里。杨华洗澡出来后将饮料一口喝了个底朝天,倒床后呼呼大睡,直到第二天8点多钟才醒来。睁眼一看,李云不见了。杨华以为李云出去办事了,打手机,手机关机。杨华检查自己的东西,发现220多万元没有了,价值1万多元的金项链、金戒指也没有了。杨华赶忙到旅馆总台去询问,服务员告诉她,与她同路一起来的那个中年男人,早晨3点多钟就离开了旅馆。

    杨华方知有诈,找到自己挎包一看,李云还丢下了一个600万元的银行信用卡。杨华立即到银行取款,营业员告之信用卡只有60元钱。杨华立即向当地公安机关报了案,公安民警按照杨华提供的厂址和电话逐一进行查证,发现全是假的。

    自从那夜以后,李云再也没有出现了。这段时间来,杨华虽然在多方打探李云的消息,可李云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杨华身心俱创,她对我说,她现在非常痛苦,很伤心。她不知道这究竟是何故,自己一生也没有欠了谁,可真心的付出却是这样的结果。

    编后:

    人人都渴望爱情,可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在感情路上磕磕绊绊,为什么好梦总难圆,杨华离婚之后遭遇婚骗,从一个百万富姐变成两手空空,婚姻的失败固然因老公去意已决覆水难收,离婚后对婚姻的急切渴望却让她丧失了对他人的提防意识,俗语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奉劝众多读者,在寻找感情归宿的路上,这句话也同样适合。

 

                           (原载《深圳法制报》200396日“情与法”栏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