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防时报】“细节”警察

(2006-12-08 13:21:55)
分类: 绵州警察

“细节”警察
                                      □ 罗瑜权


她是一位极其平凡的女性,年过半百,中等身材,为人平和;她,又是一位极为普通的民警,除了身上那套整洁的警服,看不出与普通居民有啥两样。然而,她却是一位极受尊敬和信赖的人,社区的老年人把她当成“亲闺女”,不少人亲切喊她“罗大姐”,就连那些不认识她的人,也都知道她是一个“好人”和“热心肠的人”。惟独那些不遵纪守法的人,说她是不讲“情面”的人,她不论快速出警,智擒嫌疑人,还是化解纠纷,救助群众,从没有让自己的字典里有过“不行”二字。她发挥着丝毫不逊于男民警的作用,维护着社区的安宁,她就是绵阳市公安局科学城分局华丰派出所第五社区民警罗志玲。

 

一个注意“细节”的警察

 

今年五十岁的罗志玲,作为社区的女民警,在短短的两年里,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与社区500多户人家结下了深情厚谊。社区居民提起罗志玲就忍不住说“罗警官为社区操碎了心,她做的实事数不清”。
    2004年,罗志玲走进当时在搬迁装修的管区,为了尽快熟悉和掌握情况,她先从小事和每个“细节”上入手,她在每个楼洞都装上了自己的“警民联系卡”,逐个楼号,挨家挨户走访,进行防火、防盗宣传,在她的民情日记本,密密麻麻记满了居民的家庭情况,哪些属于重点照顾对象,哪些属于特别关心人员,罗志玲心里都一清二楚。
    为了确保社区不发生案件,她经常夜晚和保安队员一起对社区进行巡逻,督促业主一一整改不安全隐患,有时居民不解地问她“你没黑没白地干,图个啥?”其实罗志玲什么也不图,既然干了社区民警这一行,就爱上了这一行。斗转星移,近千个日日夜夜过去了,每家每户都留下了一串串熟悉的脚印,洒下了一滴滴晶莹的汗珠,500多户的“人情帐”在她的心中日积月累,形成了一部厚厚的行动“指南”。
    罗志玲在社区工作中留意、观察身边的一切,腿勤、嘴勤,注意在寻常中发现蛛丝蚂迹。2004年11月13日一个在新疆作案的犯罪嫌疑人混入社区的装修施工队伍中,没想到罗志玲慧眼独具、胆大心细,发现此人眼神慌乱,觉得不对劲,通过网上比对,智擒了新疆网上通缉的犯罪嫌疑人付育清,为此获得了分局嘉奖。那名犯罪嫌疑人的一个眼神,看似一个极不起眼的细节,却是罗志玲多年来的业务养成和功力结晶。

 

与居民“零距离”

 

人们常说:有困难找警察。然而,罗志玲对这句话的理解,含义更加深远,她认为警察要主动找有困难、需要帮助的人,她用自己的言行拉近了警察与职工居民的距离。

2006年6月的一天晚上,罗志玲在社区走访时,发现女职工杜丽华在自己的家门口焦急不安,她一问得知钥匙遗忘在家中,进不了家门,小杜的丈夫在很远的地方上班,钥匙一时带不回来。罗志玲细言宽慰,热情邀请杜丽华到自己家中居住,小杜后来说:“睡在罗姐洁净的家中,心中真是感动得想落泪。”事后,她逢人便说自己的亲身感受,居民们更加信任罗姐,尊敬她,主动支持她的工作,自觉维护社区的治安秩序。今年以来,社区里没有发生一起治安、刑事案件。绵阳市公安局领导视察社区时曾感叹说:“社区有你这样的警察,他们就可以睡安稳觉了。”

 

经常收到表扬信

 

9月1日上午,几位退休的老人将一封写在大红纸上的表扬信送到了派出所,几位老人握住所领导的手激动地说:“太感谢小罗了,是你们培养了这样的好警官。”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今年初,在罗志玲负责社区的马路对面开了一家洗脚店,以低廉的价格招徕了社区不少老年人,他们交了几百元现金办理了洗脚卡,这些老人没想到没洗几次脚就不见了店主的踪影,感觉上了当的几十名老人们聚在一起,议论纷纷,情绪比较激动,罗志玲了解这一情况后并没有坐视不管,她知道,事情虽没有发生在她辖区,但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势必影响社区稳定。她在七、八月份的高温下,多方奔走,四下打听,直到摸清情况。在她的说服下店主退返了老人们近千元的钱款,社区老人一一拿到不报希望退回的钱款,他们再也坐不住了,一封表扬信表达了他们对罗志玲由衷地感激之情。信中这样写到:罗志玲是社区警务的实践者,是真心实意为我们办事的好干警,好党员。

罗志玲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她把创和谐的社区警务工作当成一项事业来追求,她不但想干,而且会干,主动贴近群众工作。她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把当社区民警作为一项艺术,遇到大事情,独当一面,善于做群众工作,与社区居民处于鱼水和谐的氛围之中,不再感觉工作之累,用自身的实际行动赢得大家的信任。这种信任,又为她在社区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掌握了工作的主动权。

 

                                 (原载2006年12月7日《国防时报》警民天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