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天杂志】爱心延续,贫困大学生6年偿还“恩情债”

(2006-10-05 22:26:49)
分类: 特稿作品

爱心延续,贫困大学生6年偿还“恩情债”
                                            □ 文/罗瑜权


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                                               ——英国作家萨克雷

一个无私救助贫困学子的女企业家,一个令人敬佩的诚实大学生,他们6年间的一个真情和诚信故事感动了巴山蜀水,人们相信爱永远在,诚信永远在。

2006年春节前夕,四川省德阳市同心乐餐饮娱乐有限公司总经理苏革,意外地收到一笔从江苏省苏州市寄来的1500元汇款。这张为归还6年前的助学借款的单据,叙述了一位大学生以诚信报答恩人的故事。原来6年前,苏革将这笔钱借给了一个考上了大学但没钱交学费的贫困生夏伟,6年后,当夏伟学业有成事业顺利时,他没有忘记自己欠下的那笔“恩情债”,他费尽了周折终于找到了当年的恩人,归还了这笔令他终身感恩的借款。

这件看似平凡的“小事”,令苏革十分感动,因夏伟的诚信和感恩的宝贵品质而感动,她决定把这笔钱继续借下去,借给那些像夏伟一样的贫困学子,同时告诉他们这个诚信的感人故事。 

家庭贫困,儿子考上重点大学无钱读书

现供职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一家针织服饰公司的夏伟,老家在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石笋乡四村一社,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家境十分贫困。夏伟从小学习努力,上高中时,因为家中经济太困难,他的弟弟不得不初中毕业就辍学外出打工。目送弟弟离开家那天,夏伟站在村头,挥泪直下,他在心中发誓一定好好学习,报答家人。

为了培养儿子成才,夏伟的父母起早贪黑种植庄稼,贩卖疏菜,日子过得清苦令人落泪,但他们老实诚信做人,从小就教育孩子要光明磊落,为人正直。他们一个心眼就是想法供养儿子读书,希望他长大成才,对社会有所作为。

1999年7月,夏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兰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收到大学通知书那天,全家人为儿子的出息而高兴。可是在高兴之余大家又犯了愁,通知书上说第一次报到要交学杂费4100元,而当时,夏家几乎赤贫如洗,拿不出钱来供孩子读书。

第二天,夏伟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悄悄离开了家,在县城寻找工作,希望自己通过辛勤劳动赚取一些钱,能够添补自己的学费,改变家庭贫困的处境。天上下着蒙蒙细雨,年少的夏伟提着用麻布袋子裹着的铺盖卷,像一只受伤的孤雁,飘零在中江街头。他走一家就问一家,“叔叔,阿姨,你们要不要招人,我给你们打工……”可是,他尝尽冷眼,并饱受了人们的误解,连续几天都没有找到工作。但仍苦苦坚持,白天到一些餐饮饭店找,晚上到一些灯红酒绿的娱乐场所去问,一些场所的工作人员看到穿着寒酸的夏伟,就像打发乞丐一样,把他吓唬走,不准他站在那里影响了他们的生意。天黑了,夏伟一个人流落街头,不时用衣袖擦擦眼睛,想到自己的艰辛不禁潸然泪下。

一天下午,他走到车站附近,看到一个中年人,于是又上前试探性地向他说明了自己的情况,希望能找到一份工作。那个中年人正好是一家饭店的老板,他听到眼前这个孩子考上大学,家中无钱供他读书,自己出来打工赚学费的情况后,马上决定收留了他。他把夏伟拉在一旁,说:“小伙子,你就在我这里当勤杂工吧。你放心上班,在我这里虽然赚钱不多,但包吃包住,我给你每月400元工钱……”夏伟听到后眼泪夺眶而出,天底下好人总是多的。

当天晚上,夏伟在饭店旁边的一个公用电话亭,打电话告诉了父母,他在中江县城一家小饭店找到了一份杂工,让父母放心。父母听到后,为儿子的长大和懂事掉下了眼泪。一月后,夏伟要离开饭店,这家饭店的老板及时给夏伟付了400元工钱,还拉着他的手,硬给他多拿了200元,让他好好读书。想起自己连日的遭遇,看到眼前这位热心老板,听到他温心的话语,夏伟扑到他的怀里,喊了一声“叔叔”,哽咽得再也说不出话来。

孩子马上要到学校报到上课了,可是夏伟的父母几乎借遍了亲朋好友,算起两个孩子打工赚的钱也仅仅凑了3000多元。如果孩子上大学,到学校去还要路费,到学校后还要生活费,左算右算,还差1000元。面对处境,夏伟有些失望了,在参加高考前,他已经想到了这点,如果考上大学但家中没有钱供他上大学,他就去打工,因为他已经证明了自己能力是能够考上重点大学的。

夏伟有父亲望着心情失落的儿子,也不知所措,他心里明白,该借的钱都借了,该想的法都想了,现在除了人以外,什么办法也没有了。看着孩子渴望继续读书的双眼,他咬了咬牙,使劲地搂住孩子,告诉他不能哭:“孩子,有爸爸在,还有妈妈呢,我们一定要坚强!”

女老板义举助学,千元改变贫困学子命运

就在夏伟处在极端矛盾的心理状态中时,德阳一位善良的女企业家——苏革出现了。

40岁的苏革出生在重庆万县,现是四川省德阳市同心乐餐饮娱乐有限公司总经理。苏革小时候由于家庭贫困,成绩较好的她为了给家中节约钱,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读了一个中专。后她与国为中专文化的四川中江青年黄诚结婚。几经打拼,两人事业有成,成为德阳市有名气民营企业家。她们开的公司主要经营火锅服务和儿童游乐活动苏革经商几年,渐渐感到自己知识的缺乏和知识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女人,苏革心地善良,充满母爱与柔情;作为一位成功人士,她的公司年年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几年,为了回报社会,苏革不遗力地扶贫济困,先后向社会福利事业捐款,坚持慰问军警、下岗职工、孤儿等,还向贫困大学生提供无息贷款数十万元。多年来,各种各样的捐款捐物,一次又一次的助学帮穷,苏革总是那么慷慨大方,总是那么积极热情。

1999年高考过后,苏革的一位记者朋友找到她,请她帮帮那些贫困的准大学生。苏革经常在报上看到一些穷困学子的报道,也想做一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事,记者朋友的话正合她的心意。于是她实地到中江县察看了一些贫困学生的家庭,他们的贫穷状况令苏革更加感到震惊,那天晚上她失眠了,想起那些贫困学生的家庭,同为母亲的她更加焦虑。她特别挂念其中一名贫困生,他的家房子是四面土墙,而且有一面已经要塌了,用树棍支撑着。

她想,在这种环境下,孩子还能成才,考上重点大学,他们和家人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呀!他们更加需要社会的关注,决不能让这些孩子再背上沉重的包袱了,一定要让他重返课堂。从中江回到德阳,苏革马上与丈夫黄诚商量,无论如何也一定要资助几名贫困生上大学。

黄先生知道几个贫困家庭孩子家中的处境和辍学打工赚学费的事后,眼中湿润感动了,他也是贫苦家庭出生,读书不多,也仅有中专文化,他知道自己之所以有今天事业,在成功的路上也得到了不少好心人的帮助和支持,现在是他们回报社会的时候了,他支持妻子的做法。

不久,苏革夫妇就找到了几个要资助的孩子,对他们说:“你们放心吧,不要在为上学的学费苦恼,我们资助你们上大学。”听着一句句暖心的话,几个被资助的孩子深深地感动了。

为了给被助学生适当压力,激励他们在学校更加努力学习,苏革不是马上给他们拿钱,而是决定以“无息借款”的方式进行捐助。她和4个先被资助学生约定,这笔钱是借给他们的,等他们毕业两年后开始归还,每个月还100元。双方签订了借款协议并到公证处进行公证。协议规定借款期限为6年,从2005年8月后开始每月按100元逐月偿还,此外,受助学生还需将每学期的学习情况向资助人汇报一次。

苏革说,其实这些钱直接捐给贫困生们也无所谓,她之所以选择这种方式的“借款”,主要是考虑到孩子们还小,为了不想让他们觉得这些钱来得太容易,以此来激励他们奋发图强。她从来就没想过要让这些孩子还这笔钱。

夏伟是苏革所资助的4名贫困生之一。苏革至今对当时夏伟家的情况记忆犹新,她回忆说:“我们专门到夏伟家看过,下车后还要走十几里山路,家里很穷,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在开学前两个星期,夏伟拿到了苏革捐资助学的1000元借款。苏革当时对资助金额没有进行限制,由受助学生根据需要自己提,夏伟固执地坚持只借1000元,是4个学生中借助最少的一个。

至今,夏伟还记得拿到钱的那天下午,他赶到德阳城里时,资助仪式已经结束了,当他从苏革手里接过1000元现金时,心情特别激动,他明白,“这1000元将改变自己的命运。”

奋发图强完成学业,历尽艰辛寻找恩人

夏伟终于圆了大学梦。1999年9月,他进入了梦寐已久的兰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习。他知道自己的家境,因此读大学期间非常节俭,每个月所有的开销不超过300元。他利用各种勤工俭学的机会去挣生活费。他为学校打扫卫生,积极争取参加各种学术调研活动的机会,因为这是接触社会、实践锻炼的好机会,同时还可以得到一点生活费。他也和同学去社会上寻找各种短期的工作,经常参加一些商业调查和促销活动。

这一切让夏伟成长起来。他从不因为贫困而自卑,他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和社团,以期学到更多、见识更广;他也刻苦学习,自习室和图书馆是他去的最多的地方。他的性格发生了很大变化,变得心胸宽广,更愿意和别人沟通。

每学期末,夏伟都把成绩单打印好再盖上学校的公章给在德阳的苏革寄去。苏革每收到一封信,都感到十分欣慰。她多次在回信中鼓励夏伟一定要好好努力学习,争取学有所成,以后报答社会。同时,她在信中多次明确告知夏伟,在她那里借的钱,就不用考虑还了,主要心思要放在学习上。

大学四年中,夏伟每年都获得学校奖学金,同时还获得一位留美校友的资助,并曾获得国家二等奖学金。在毕业时,他还清了所有学校里的相关借贷款,包括学费和无息贷款。

2003年夏,夏伟以优异的成绩从兰州大学毕业。毕业以后,他回到老家,在一家企业工作。一年半后,他来到苏州寻求发展。

按照6年前的约定,夏伟的借款应该从2005年8月开始归还。可是在2002年底,由于苏革的公司因为拆迁,变更了经营地址,电话号码也全换了,夏伟与苏革的联系一下子中断了。在此期间,苏革也由于整日忙于公司繁琐的事务而忽略了与夏伟的联系。

诚信的夏伟一直没有忘记这笔“恩情债”,他一直在努力打探苏革的消息。他多次让父母到德阳市区寻找,但总是没有找到。

到苏州工作后,眼看还钱的时间一天天就要到了,夏伟很心急。但是由于家里没有电话,他只能往家里写信,希望父母千方百计要找到苏革,他一定要把借助的钱还了。

父母收到信后,又动身去德阳市区。路途遥远,父母先从家里步行十几里山路走到乡上,从乡上坐一个多小时汽车到中江县城,再从县城坐汽车到德阳。父母对德阳一点都不熟悉,又没有亲戚,晚上住不起旅馆,就在火车站前打地铺。夏伟的父母到了德阳四五次,都没有寻找到苏革。

2005年8月,眼看还款的期限就要到了,夏伟更加着急了,他四处托人到处打听。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回忆起,苏革曾提到过丈夫可能会到上海从事招商工作。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夏伟给德阳市政府驻上海办事处打了个电话。没有想到,从电话中夏伟得到了一个令他高兴地消息,办事处的工作人员知道苏革丈夫的情况,但是黄先生已经离开上海回德阳工作了。

夏伟兴奋不已,他又从办事处工作人员处打听到了黄先生在德阳的工作单位。很快,从网络上查到了黄先生单位的电话号码。当夏伟拨通电话,自己苦苦寻找两年多的恩人熟悉的声音,从电话那头传来时,大小伙子竟然忍不住哭了。

诚信借款终偿还,让诚信的美德流传光大

夏伟与苏革家人恢复联系后,他马上给苏革全家写了一封信,详细讲述了自己毕业后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他说,经过两年多的打拼,他现在已经是苏州一家针织服饰公司专门从事外贸出口的管理人员了,而此时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把6年前的那笔借款还上,用自己的诚信来报答苏革一家的恩情。

苏革收到夏伟的信后,也为他的努力得到回报而感到高兴,也没有想到还钱的事。

2006年春节前夕,苏革突然收到了夏伟从苏州寄来的1500元汇款。她感到很意外,自己当初借钱给夏伟时就没想过要他还,6年了,连自己都忘记了,没想到夏伟还记得还钱的事。

苏革一家人在感叹的同时,打电话给夏伟说:“你刚刚参加工作,很需要钱,以后还要结婚,我们准备把钱给你寄回去。”但电话那头的夏伟口气异常坚决,无论如何也不接受苏革一家人的决定。

夏伟的诚信和感恩的品质让苏革很是感动,她在公司员工大会上,向所有员工讲述了这个诚信青年,她激动地说:“真的没想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还有这样的诚信人。我们做生意的,开企业的,不正需要这种精神发扬光大吗?”她在会上,语重心长地告诫员工要向夏伟学习,做一个诚信的人。在经营服务中,每一件事、每一道菜、每一项服务,都要对得起顾客,要内心无愧。

2006年4月13日,笔者采访了黄诚。他说这件事对他们家庭和公司员工震动很大,为了让爱心延续,让诚信发光,他们决定将这1500元以夏伟的名义继续捐助给那些和夏伟一样需要救助的贫困大学生。

夏伟说,他的父母虽然是农民,但从小就教育他要诚信做人,长大后他终于懂得父母话语的意思。夏伟说,当今社会需要的是诚信,只有以诚相待才能收获诚信,只有以诚相待才能收获善良。1000元钱虽然不算多,但对当年的他却太重要了,他也知道这笔钱对苏革算不了什么,但无论是出于感恩还是一个人起码的活人信誉,他都必须把这笔钱还上。

对于为什么要多给苏革寄500元?夏伟说,人应该懂得知恩图报,虽然500元不多,但代表自己的一点心意。夏伟说,当初苏革的义举,体现了一个企业家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滴水之恩,应当以涌泉相报,虽然现在自己还没有能力去回报社会,但起码不能丢了诚信这个最基本的做人原则。

夏伟不舍艰辛执著寻找恩人还欠债的诚信故事慢慢地在社会上传开了,人们都为他的行为所感动,认为他给当代大学生做出一个榜样。

近几年,我国的高校收费迅速增长,上大学难的呼声越来越高。家庭富裕的孩子考上大学后欢天喜地,而贫困家庭的孩子考上大学后则悲喜交加。对于贫困生上大学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高校采取发放国家对贫困生的各类经费补贴,建立奖学金制度,成立勤工助学办公室,联系贫困生打零工,以减轻贫困生家庭的经济压力。但由于贫困生人数多,花费太高,仅靠这些办法,只是杯水车薪。由此,从1998年起,国家推出学生助学贷款,但这一做法却在大学校园遭遇尴尬:为数不少的大学生不及时或根本不归还银行贷款。

2006年3月8日,在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说,截至2005年12月底,全国累计已审批国家助学贷款学生206.8万人,累计已审批合同金额172.7亿元,早期贷款的学生已完成学业,开始进入还贷期。由于当前一些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流动性大,少数学生信用意识较差,已经出现拖欠还贷现象。

诚,就是诚实真诚,说实话办实事,不欺人不做作;信,就是守信,一言一行都遵守诺言,不论对自己还是他人,凡是承诺的便一定要兑现。这不仅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办法和态度,更是人的道德素质得以体现的重要方面,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和基础。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早已形成了重承诺守信义的道德传统,留下过很多一诺千金的佳话。

在当今社会多元化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下,在市场经济潮流的裹挟下,古往今来作为社会道德规范和人们行为准则的诚实守信原则,在大学生中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产生了诚信危机。

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美德,诚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基础,诚信是人与人之间和谐交往的重要保证,诚信是一个人做学成才谋事成功的根本。凡事业有成者,必讲诚信,讲究信用,遵守诺言。贫困大学生夏伟6年还款诚信报答恩人的故事,给当代大学生是一个启迪,应该从他的身上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原载《今天》杂志2006年第8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