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民公安报专版绵阳社区警务 |
分类: 特稿作品 |
便民惠民的社区警务
□ 文/罗瑜权
王自然 杨素宏
便民惠民的社区警务
——四川省绵阳市公安局社区警务建设纪实
2002年3月,公安部在杭州召开的全国公安派出所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社区警务”。随即,四川省绵阳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全市推进“社区警务”战略。2002年5月,率先在花园南街、金菊街、滨江路等5个社区成立了绵阳市第一批社区警务室。
经过4年多的规划建设和规范运作,目前,391个警务室已遍布全市,社区警务城乡一体化的格局已经形成,为维护全市社会和谐和治安稳定构筑了坚实的“屏障”。
党政工程,夯实执政为民的根基
有稳定才有和谐,有和谐才有发展。这是绵阳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共识。
绵阳市是国务院批准建设的唯一中国科技城,也是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中国旅游优秀城市,是中国西部发展环境最好、经济活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2003年12月,市政府在《绵阳市城市社区建设五年发展规划》中,把积极推进“社区警务”战略作为五个主要目标之一的社区“五室”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推进,规范运作机制,健全防范体系,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保障。2005年7月,市委、市政府在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中,把加强社区警务室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充分发挥社区民警在整合社区治安防范资源,指导群众参与自防自治中的主导作用。
2006年,绵阳社区警务建设进入快车道。6月19日,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了“全市全面推行‘三大警务’,深化‘三基’工程建设工作会议”,市委主要领导在讲话中强调,“三基”工程不仅是公安机关的重要建设工程,也是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工程,是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建设工程。
1月23日,市委召开常委会议,专题研究公安机关“三基”工程建设,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提升对公安“三基”工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对公安“三基”工程建设的领导,提出了“全省一流、全国先进”的“三基”工作奋斗目标。
也在这次会会议上,绵阳市成立了由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陈友学任组长的全市公安系统“三大警务”和“三基”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全市社区警务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007年1月31日,绵阳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公安系统“三基”工程建设和“三大警务”活动协调推进会,明确提出了对对社区警务工作的“五大政策”:一是保证每个社区警务室有15平方米左右的办公用房及必要装备;二是保证每个社区警务室有一台电脑;三是将社区警务的通讯、交通、水、电费用列入财政预算,确保社区警务室的正常运转;四是按照干部配备条件,积极推行符合条件的社区民警和农村片区民警兼任社区居委会或农村村委会副职的机制;五是提高社区民警和农村片区民警的工作津贴。按照基层高于机关、农村高于城市的原则,对社区民警和农村片区民警每月补助150元工作津贴,由各区、市、县财政列入预算。
绵阳市委、市政府先后投入上亿元资金,修建了市公安局指挥大楼和交警、巡警办公大楼,迁建了市看守所、收容教育所、强制戒毒所、拘留所。2006年,绵阳市委、市政府又落实了2000万元经费,加强“三基”工程建设。2007年2月12日,市委主要领导又亲自将价值100余万元的16辆汽车发放到16位无车派出所所长手中,至此,绵阳市最后一批无车派出所彻底告别无车的历史。同时,采取市财政补助、县财政解决配套资金、乡(镇)负责土地和安置补偿的办法,共投资727万元,新修派出所34个,改建、装修69个,为派出所购买警用汽车82辆、摩托车近100辆,计算机294台,勘察箱100余套,极大地改善了基层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的工作条件。
全警战略,把警务工作延伸到社区
2006年,公安部党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作出实施社区警务和农村警务战略部署。四川省公安厅党委高度重视,提出以打造“平安和谐社会”为主题,强力推进社区、农村和校园三大警务。夯实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决定。这些重大决策,为绵阳大力发展和推进社区警务工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按照省厅的部署,2006年,绵阳市公安局把社区警务工作作为“三基”工程建设的突破口,以现代警务理念为指导,始终坚持突出党政工程、全警战略、群防群治这三大根本任务抓推进,不仅在创建长效机制、打造品牌上做文章,而且注重在狠抓基础建设,按照信息化、联勤化、服务化、规范化的要求,在做大、做实、做强、做优警务室内在功能上狠下真功夫,把警务室建设在最重要的区域。在社区民警和相关警种民警防范、执法、服务方式,警务室软件建设方面,按照基层所队队伍正规化建设的要求,不搞重复建设,劳民伤财。
在社区警务运行机制建设上,创新了“信息主导警务”、“联勤互动、捆绑考核”、“以巡为主、防控在先”、“以房管人”警务机制,变静态警务为动态警务,变全时警务为实效警务,变单纯控制为主动预防。一是建立了“信息主导警务”机制。着力抓住信息采集录入、分析研判、传输共享三个关键环节,大力加强社区警务室计算机网络建设、社区警务信息平台建设,强化社区民警微机操作应用技能培训。2006年以来,全市社区警务室新增微机282台,社区民警人均录入情报、信息、线索、社情民意量达到每月6条以上。基本建成了以信息主导社区警务为目标,以计算机网络建设为支撑,以社区信息采集、录入为基础,以社区警务网站为链接,实现社区警务信息化共享体系。二是在确保社区民警一区一警或一区多警的同时,巡警、交警、刑警、消防、禁毒、国保、出入境等警种还实行一警多区的责任模式进社区,形成了“联勤互动、捆绑考核”。目前,全市各社区警务室的相关警种责任人已基本明确,由社区民警牵头负责组织协调、考核考评的机制基本形成,社区民警单打独斗的状况得以改善。三是建立“以巡为主、防控在先”和错时错位工作制,推进动态用警。目前,全市社区警务室实现了警力跟着治安走,强化了社会面治安防控。四是以警务综合应用平台为载体,建立“以房管人”的警务机制,强化社区实有人口管理。在日常治安管理中做到了“六落实”,即:民警入户调查落实;房屋平面图和实有人口信息绘制、录入制度落实;各居民小区、楼栋保安、门卫值班制度落实;保安、门卫对进出人员特别是夜间进出人员登记制度落实;房东对租房人登记、留存照片、有效证件的名称号码等制度落实;租房人离开即报的制度落实。目前,全市165个派出所正在全力推行“以房管人”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实有人口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同时,在社区警务工作中,绵阳市公安局整合了警力、行政、市场、群众“四大资源”,实现了公安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有机结合,提高了社区警务的社会化和现代化水平。一是整合警力资源。深入推进警务运行机制改革,精简机关,下沉警力;对新入警和无基层工作经历的民警,分期分批下派到基层工作和锻炼。目前,整个绵阳市的社区民警总数已达435人,占全市派出所总警力的32%。二是整合行政资源。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领导和财政、综治等部门的支持,将招聘辅警力量、治安防控等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全市各种治安辅警力量达到5万余人。三是整合市场资源。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积极引导和规范保安服务等社会有偿安全服务,推进各种先进技术防范手段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店铺、进公共复杂场所、进文化娱乐场所,截至2006年底,全市城市电子监控系统达到1275个,形成了立体防范网络。四是整合群众资源。在全市每个社区都建立了一批由治保队员、保安队伍、低保巡逻队等组成的群防群治力量,真正达到警民携手、共保平安的目的。
便民惠民,把社区群众当自己亲人
“如你有怨气、烦事、难事、忧愁等,我们]将在职责范围内,尽可能为你排忧解难。”这句话摘自绵阳社区民警联系卡。下面记录的是发生在社区民警身上的一串小故事。
故事一:社区有了陈警官,是我们的福气
绵阳市涪城区花园南街的居民每月都要收到“社区警务评议卡”,都要对社区警务室的工作情况打分。
“还有啥说的呢,我对陈警官很满意。有这么好的社区民警,是我们的福气!”暂住花园南街的浙江商人徐先生边填评议卡边兴致勃勃地对记者说。有一次,他将装有身份证和存折的钱包遗失在话吧,当他去银行挂失时,发现存折里4000余元钱已被取光。他焦急万分地找到社区民警陈权,陈权立即带徐先生来到银行,观看了监控录像。“就是他!这个人那天就在我旁边打电话。”陈权从话吧老板那里了解到,可疑的小伙子就住在附近。最终徐先生拿到了4000 元。
故事二:只听王警官的话
走进高新区普明辖区,只要你提起王洵的名字,不仅妇孺皆知,而且人人称道:他是个一心为民的好警官!
黄家祠有- -位叫罗志英的妇女,10多年前被拐卖到外省,回到家后,丈夫和她离了婚,儿子也不认她,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她希望政府给她划拨一块宅基地修房子,但由于她离开黄家祠10多年,政府无法按政策来给她划拨宅基地。所以,她就不停地到区政府上访。
一次,罗志英又到区政府要求解决宅基地时,与一个干部发生日角。这时王淘赶到,他走上前亲切地喊道:“罗大姐,你先不要激动,这件事得慢慢解决。”听到“解决”这两个字,罗志英激动的情绪得到缓解。王洵因势利导和她拉起了家常。了解到她悲惨的遭遇,王洵深受震动。王洵把她送回家里,还给她买了点心,送她一些零用钱。此后,每当王洵有机会时总要抽空去看看她,并叮嘱她如果生病了或有什么需要一定要给他打电话。从那以后,黄家祠居民意外地发现,她不再在街上大吵大闹了。
故事三:临终老人15年感受城市变迁
成绵路社区民警罗秀敏在实践中总结出“三多”、“四心”、“五勤”、“一随访”的社区警务工作经验。“三多”即对群众多一些微笑、多一声问候、多一些帮助;“四心”即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五勤”即手勤、腿勤、眼勤、口勤、耳勤;“一随访”即把警务工作延伸到社区居民家中,随时走访。
2004年9月,他到社区人户调查,发现73号大院年近古稀的居民姜琼如瘫痪在床上已有15年之久,生活十分困难。罗秀敏知道后,及时与街道居委会联系,倾力对其帮助。2005年2月的一天,罗秀敏去看望老人时,老人说出了心中埋藏很久的一个心愿:她已15年没有出过门,很想看一下绵阳城市的发展变化。罗秀敏多次到残联联系,为老人特批了一辆残疾人用车,与姜琼如的老伴-一起,将她推到市区一些地方转了一圈,老人很感动,一路流泪,不停地赞叹绵阳城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月后,老人离开人世。临终前她对老伴说:“遇到罗警官这样的好人,我一生有幸啊!”
故事四:警务室就是民警的家
涪城区御营二社文雪警务室是绵阳市第一个以警察名字命名的女子社区警务室。2006年6月1日警务室成立后,社区民警文雪就在辖区内张贴了180多块温馨提示牌,并写下了“你平安,我心安”的话语和手机号码。同时承诺,只要老百姓打电话,不管事情大小,她都要赶到现场。夏婆婆的儿子16岁时,因盗窃送进了少管所,,三年之后出来却并没有改过自新,其后因吸毒、盗窃和贩毒又先后5次人狱。2006年服刑回来后,仍然恶习不改,继续吸毒。文雪得知后,立即到夏婆婆家调查,发现这个孩子过去做过生意,对父母也很孝顺,在刑满后,由于不小心将服刑的全部手续丢失,不能上户口。她立即向上级部门]报告,并几次到他服刑的地方调档案资料,在短短的13天内将他的户口上好。夏婆婆的儿子被文雪的行为所感动,表示要痛改前非。
关注民生,社区警务工作带来的启示
通过创新理念,党政重视,,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科技支撑,警力下沉,警务前移,做大做强社区警务室,绵阳公安工作和平安创建取得了明显成效。
——社区警务运行机制更加健全。金市以社区为依托,以情报信息为主导,以一区一警、多警联勤、警民互动为主要模式的社区警务运行机制普遍形成,逐步实现了与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的衔接,基本适应了平安、和谐社有区建设的需要。
——社区警务建设更加规范。按照“规范、统一”的原则,全市社区警务室统一-配备了微机、交通工具、通讯工具“三件套”和必要的单警装备。社区警务室外观标识、便民设施、内务管理、基础台账,社区民警工作职责、工作方式,相关警种进社区的考核考评机制更加规范,社区警务逐步走上规范化道路。.
——社区警务信息化效能更加明显。自主开发了社区警务信息系统,社区警务室均开通了公安“四级”网接入点,,基本建成了“警务跟着信息走、情报信息主导社区警务”的新格局,促进了基础工作信息化、信息工作基础化。
——社会治安防控网络更加严密。 建立“以巡为主防控在先”和错时错位工作制等勤务模式,整合辖区各类治安防范力量参与治安防范,形成了社会治安群防群治大格局。
2006全市群体性事件数量同比下降32%,刑事立案同比下降8.0%,治安案件和安全事故大幅下降。
——警民关系更加密切。通过实施社区警务,有效推进了警力下沉、警务前移。目前,全市共落实社区民警435人,采取一警多区形式落实警种进社区588人,社区警力极大充实。群众见警率提高,安全感增强,,满意度提升。2006 年,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97.2%。2007年1月,四川省委、省政府通报表彰了2006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考核优秀单位,绵阳市委、市政府名列榜首。绵阳市涪城区、游仙区、高新区、江油市、北川县被命名为首批省级平安示范单位。
2002年3月,绵阳市公安局被公安部评为全国“创人民群众满意派出所工作先进城市公安局”,成为中国西部惟一获此殊荣的城市公安局。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对绵阳市在社区警务建设中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
2006年以来,公安部督导组组长奚路彪,四川省公安厅厅长曾省权,副厅长张忠素、吴健、汤留生、赵键和厅党委委员、纪委书记黄一,厅党委委员、厅政治部主任简胜彬等多次到绵阳检查、指导社区警务工作。
绵阳社区瞥务工作取得成效和经验,给现代警务工作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启示一:群众参与的新平台。群众路线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搞好社会治安工作,离不开社会各界群众的参与和支持,新时期更是如此。
启示二:警民对话打破“瓶颈”。在新形势下,公安机关要密切警民关系,真正做到以民为本,执法为民,社区警务室起到了桥梁作用。
启示三:警民互动相互理解。民警深人社区,警务前移,社区警务室让警民之间因为有了互动而相互理解支持。
启示四:让群众成为公安工作的“智囊”。在新形势下,如何立足社区,动员和鼓励社区群众以多种形式参与治安防控工作,形成以社会为主体的预防控制网络?如何更好地发挥群防群治的力量和作用?绵阳在解决这些命题中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启示五:警务透明化监督公开化。在新的形势下,基层公安工作要想根扎得深,基础打得牢,只有警民携手,才能共创和谐社会美好明天。
绵阳市公安局局长殷旭东告诉记者,在实施社区警务战略中,绵阳市公安局把握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心系群众,执法为民,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在抓巩固、抓规范、抓完善、抓提高上狠下功不夫,为构建和谐绵阳,打造平安科技城,为绵阳经济和社会发展当好坚强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