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新西部粮食画潘德贵 |
分类: 特稿作品 |
五颜六色的五谷杂粮,在一位下岗职工的手下却变成了一幅幅精美的书画作品。他因此不仅解决了生计问题,而且给自己的人生找到了一个新的起点。
2004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110周年诞辰,四川绵阳举办了毛主席诗词全集粮食书法展览。
潘德贵就是这些作品的制作者。
一场画展的启发
潘德贵1959年8月出生在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一个农民家庭。中学毕业后入伍,1982年转业分配到绵阳市涪城区丰谷粮站从事财务工作,后当副站长、支部书记。
1998年,粮食部门深化体制改革,减员增效,同在一个单位工作的潘德贵夫妇必须有一人下岗。面对选择,潘德贵几个晚上没有合眼,与妻子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决定他离开岗位。那年他39岁。
潘德贵既不懂英语,又不懂电脑,年龄还偏大,两、三个月下来,也没有找到一份工作。不得已他应聘到一家公司跑业务。一天累死累活,还赚不到多少钱。
在一个朋友点拨下,他拿出自己有限的资金从事养殖业。将近三年,他先后试养过青蛙、仔猪、蝎子、面包虫等,或由于养殖技术不熟练,或对市场需求判断不准确,或经验欠缺,均未成功。
2003年夏天,潘德贵到绵阳城区办事,路过一家展览中心时,碰巧那里正在举行奇石根雕书画展。对书法绘画感兴趣的潘德贵好奇地走进了展厅。岂不知这一念之差竟改变了他以后的人生轨迹。
在画展中,潘德贵得知在陕西有人用粮食作画。他想自己与粮食打了近20年的交道,又有对艺术的爱好,何不也来试一试,说不定会干出一番事业来。
五谷杂粮有宝藏
参观完画展回到家后,潘德贵觉得他找到了方向,粮食是他所热爱的,而艺术又是他所追求的,如二者兼得,何乐而不为?
潘德贵让女儿上网帮他收集信息。他则数次往返于陕西、山西、北京等地拜师学艺。为节省开支,总是坐最便宜的车,住最便宜的店,有时不凑巧就直接在车站过夜,一日三餐合一顿吃。
2003年9月,潘德贵到陕西取经。西安站的路边有一家工艺店。他长时间站在商店门口,发呆地盯着这些艺术品,引起了商店老板的注意。老板开始以为他要买,不停地向他介绍。潘德贵给老板说,他来自四川,想学习做艺术画,他问老板:“哪儿能学到这种技术?”老板用狐疑的眼光扫了他一眼,冷冷地说:“你要学?不可能,是想去打工吧。”潘德贵说:“不是的,是真的想学技术。”老板看他很诚实,就告诉他生产厂家的联系方法,并准许他常到商店去看画。
潘德贵对毛主席诗词特别偏爱,决定选择临摹毛主席的诗词。为了钻研毛主席的狂草书法,潘德贵把自己关在一间几乎与世隔绝的屋子里,不分白天黑夜,饿了就吃女儿给他放在冰箱里的馒头和方便面用来充饥,困了就伏在工作台上眯一眯,连续半个多月过去了,他才下楼。
潘德贵凭借自己的苦干和巧练,终于把毛主席的诗词手迹模仿得惟妙惟肖。
有一次,战友过生日,为了给战友祝寿,潘德贵拿了一幅自己用粮食制成的“福”字艺术画当作礼品送给战友。当他把这幅画拿出来后,战友的亲戚朋友都凑了上来,啧啧称赞。这时有人问他这个东西多少钱一幅,老潘说:“刚做出来不久,还没算过,也不知道能不能拿出去卖钱?”几个战友说:“一定行!画做得不错。”战友的话对他是很大的鼓励。
为了把作品制作得更生动逼真,潘德贵常常带上干粮,背上水壶到乡间野外收集各种粮食、草籽,还向远在内蒙古、广西、河南、山东的战友求助,请他们代为收集各种异形异色的五谷杂粮。潘德贵说,他从东北大豆到广东稻米,从西北的红黍到江浙的相思豆,已经收集到上百种五谷杂粮、种子。
为了解决技术上的难题,潘德贵曾想到成都的一家同行公司学习。但参观一下公司的生产流程就要300元钱,系统学要交12000元的培训费。面对高昂的学费,倔强的潘德贵表示:别人能够解决的问题自己也行。
粮食书法制作难度很大,完成一件作品往往需要几个月时间。同时,粮食艺术对工艺要求十分严格,一幅粮食艺术品的制作需要通过选粒、浸药、蒸熏、风干、晾晒、阴窖、磨板、临摹、仿形、粘接、增亮、定色、封面、装框等数十道工序,才能达到防虫、防腐、保存时间长久、不变形、不褪色、不冷缩、不热胀,保持生态自然本色。
探寻合适的粘结剂让潘德贵伤透脑筋。凝结速度过快,不能保证笔划流畅,附着力差了又不能保证质量;太黏稠会留下痕迹影响整体效果,太稀又会影响干燥速度,并进而影响到粮食的质量。潘德贵先后试制了20余种粘结剂,终于找到合适的方法。此时,他发现自己的手已被腐蚀得不成样子了。
为了防虫防腐,潘德贵就把原来在粮食部门工作时学到的保存种子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上来。为了检验效果,他把作品放进冰箱冷冻室进行冷藏,放在太阳下进行曝晒。通过几十次的反复实验,潘德贵的作品经鉴定在常温下的保存期已达到了20年以上。
潘德贵的工作室很简陋,老式木门、水泥地、铁锁,几乎可以称得上寒酸。但满室作品却让整个屋子生机勃发。“七律·长征”、“沁园春·雪”,铁笔银钩,笔走龙蛇,这不是主席亲笔么?潘德贵最得意的作品是他花了整整两个月制作的“七律·长征”,这幅作品由黑米制成,线条匀称,字体飘逸却又遒劲有力,它把毛体书法龙蛇大草的独有韵味仿制得惟妙惟肖,形象逼真,让人拍手叫绝。
粮食画带给他财源滚滚
现在潘德贵制作的粮食画已得到专业人士的肯定,也得了到经济回报。
2004年4月,潘德贵正在家里创作,绵阳市一家贸易公司的工作人员找上门来,对他说:“潘老师,我们公司老总在一家公司办公室看到你的画,老总很感兴趣,也想买几幅画,作为礼品送人。不知现在你们有货没有,公司要得急,愿意每幅画支付800元,一共要5幅。”潘德贵详细问了他们的要求以后,接下了这笔生意。潘德贵加班加点,一周后,终于按时将作品交给了那家公司。
2004年9月,在绵阳市政府举行的秋季商品交易会上,潘德贵把自己的粮食艺术作品带到交易会上去,一时成为抢手货,不几天就卖完了。同时,附近的德阳、广元、遂宁一些客商也与他签订合同,包销他的作品。
如今,潘德贵一幅作品大幅的可卖到1000元到2000元,小的也能卖到两百多元。2005年4月,广州一家商贸公司专门派人到绵阳,与潘德贵签订了长期销售合同,取得他的作品在广东地区的独家代理经销权。
随着作品的不断成熟,找潘德贵买画的人越来越多了。潘德贵又要进行技术创新,又要制作新作品,一个人可真是忙不过来。2005年2月,潘德贵招了3个学徒,手把手教他们。几个月下来,现在徒弟已经可以独立操作了。
潘德贵的打算是,通过几年的努力,把粮食艺术画做出品牌。在产品开发上,他正着手开发一批能够展示本土人物风情的作品来宣传绵阳。他说,他还要在产品包装上下功夫,让自己的产品尽快走出亚洲,走向世界,赢得更加广泛的市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