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着徐工之争快到了动手抄家伙的份儿上,俺忍不住说几句。原来在东北时可不敢这样。那地方太火爆。
《中国证券》栏目曾在第一时间作过相关的报道,只是最终凯雷和徐工都既不露面也不出声,几个各抒己见的同事只能你扔板砖我抛玉打作一团。
说归说,但由于不是精通所有方面的专业人士,只能捡自己好歹能做点儿判断的说。
先说不能说的。其一比如估值,原来采访一家上市公司时涉及到北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出的估值报告,本来想去较真儿问问为何一家注册资本百万的广告公司一年后就能作价几千万,结果被他把估值方法与原则一讲,才发现评估师基本上都还是兼职魔术师,俺又没有机械行业的从业经验,徐工值多少钱真的不敢说。后来见到东北证券一位博士级的评估师,再次验证了俺的判断:除了你已经花出去的钱你根本无从知道任何东西的评估价值。
不能说的其二:徐工是不是国家战略产业。这归有关部门和行业分析专家判断。
不能说的其三:徐工可不可以“送外卖”?这连行业分析专家也判断不了,只归有关部门。
能补充两句的是两种身份:投资视角和媒体看法。
先说投资视角。虽然不是专业投资者,但毕竟泡这么多年了挑简明的说以便投资实用:
一是徐工原有收购案极有可能生变。至于朝哪个方向变不好说
国务院的“相关意见”当然不会指名道姓所以徐工称“说的不是我”,但如果认为徐工能在居然之下过关那你可能还看不懂中国式的政府文件。
要么是俺看错了文件。
二是变化之后的徐工处境肯定转好。这是必然的。
向文波虽然扮演了凯雷的挑战者,但同时也是将徐工的经营困境问题摆到了国人面前而不是单由徐工或者徐州有关部门一人挑着,这个结论那是相当肯定。
再说媒体视角。
其一,徐工之争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三一公告称即将正式出价而徐工莫名停牌,这可是在人家两家都已经签约待批的情况下发生的!博弈的说法叫“欺人太甚”简直是“无理手”。如果没有相当的前景或者相当复杂的前景,三一何苦来着呢?此处没准儿有棋。
其二,徐工管理层会比较难过。
当初看到新闻时第一反应就是想到深发展。
2002年冬天,我和另一名记者在北京围堵处于收购潮中的深发展行长周林,结果几经争取只是把采访提纲递了上去。周林的眼神确是如光速一样闪了一撇拔腿就走。
因为做特别节目,那之后我赴上海杭州,那位记者专赴深圳只为采访周林。我到杭州的晚上主编打来电话催问进展,同时说到赴深圳的那位记者郁闷得痛哭流涕,因为深发展打死也不说。
啥也不说。
当时就以为并购么神秘得很。此后大家都知道,新桥一审就审出一堆麻烦,深发展绩差公司的面目得以暴露。再往后就是周林本人也遇到了更大麻烦。
徐工也是什么也不说,而向文波好就好在他想起什么就说什么。
我的看法是,该说的能说的在可以说的时候要尽快说,毕竟股东想要知道也有权知道。
除非不能说。
可又有啥不能说呢?
不管怎么看,徐工和徐工的大股东们都很难再有好日子过。做高管真的不容易。
其三实际上话题最长但我也不能多说。
三一和徐工同在一行业对吧,去年一个盈利一个亏损对吧,一个是私营一个是国营对吧,起步阶段差不多对吧(徐工89年出生),现在是一个要卖否则活不下去一个要买以便活得更好对吧,买房子买地买设备很荣光而卖房子卖地卖设备很丢人对吧,
那同一行业差距咋就差这么大呢?
会有人为此负责么?那可是全体股东、全体员工乃至全体国民的资产。
我很不想说这句话可实在忍不住:企业搞不好就一卖了之吗?那国企经营就是管理者无风险经营,而无风险经营必然导致最大的风险——资产变卖。
难道没有说法吗?
难道会有说法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