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边想边说

(2006-07-04 12:43:54)

    这几天在联系一个有关股指期货的采访,不顺。

    官门中人一心“保位”,哪管公众知情权为何物。

 

    新闻没什么,都在等中行。

    包括融资融券在内对市场的影响很有限。所谓试点,无非是小规模借贷和对赌。也就是券商和投资者之间的借贷和对赌。如果过了试点期,那放大的资金会稍多,但只限于机构等。

    而且如果对赌的规模大了你就会发现这样一种奇观:你借钱给一个人还好,你希望他赚钱以便还钱,但如果你借给他股票那你就会盼着他倒霉。因为他赌股票跌,如果真跌了你只收可怜的一点费用,根本不足以弥补你在正股上的损失。

    怎么说这都是一种对赌。

 

    当然作为市场健全的机制还是不可少的,就像菜刀是凶器可每户人家都少不了一样。

 

    大热门是中行。

    中行上市会引发的一个很根本的问题是两个市场的定价权之争,或者说乐观程度比较。就像一张古画,荣宝斋说给一千大洋,上海古玩商店说就值三百,这是给两个市场出的考题。

    如果中行就按H股那样走,那当然天下太平。也就说明大家的乐观程度(信心)是一样的。

 

    如果不是这样就热闹了。

    这就会说到香港市场的国际定位。

    香港几乎是国际市场中市盈率最低的一个。差不多只是东京市场的一半。

    为什么这样?

    以下是俺一己之见:

    香港回归之前和回归之后其前景都笼罩在有形的、强大的、明显的地缘政治框架之下,导致它享受的不是制度溢价而是制度折价。这是任何一个投资者在香港投资时下意识中就会想到的。

    更为糟糕的是香港很难成为“中心”,无论你如何解释“中心”一词。尽管它相对于A股很强势。香港原来的地位形成多少有点畸形,是特殊历史情景下形成的,有点像人工色彩很浓的“盆景”,但现在正变得不一样了。(广义地看,正是几十年前的中美对峙才造成了中国周边地区如日本、南韩及中国台湾地区的繁荣,谢天谢地我们现在不做傻事了)。

    深圳荣先衰后的实例简直就是一幅地缘政治与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的沙盘演练。

    还有当然是市场构成,香港由地产与金融为支柱制造业几乎全体内迁,而余下这两样与股市一样都是浮动的。

    结果自然是更加过度折价。

   

 

国内A股是否会不一样?

这问题太大。

 

    制度折价的因素仍然存在,但A股的确具有成为“中心”的“血统”,长期看更是如此。

    剩下的就看投资者是会给出制度溢价还是制度折价了,这又直接和投资者的乐观与否联系在一起。

    所以问题就变成了:投资者乐观么?

 

    没有精确的答案。

    但投资者正在变得乐观起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