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前天有个大新闻,不知各位注意没有?主要内容如下:
有媒体报道称,目前“报上去”的股指期货合约的设计方案是:交易标的为沪深300指数;交易时间为上午比现货市场早15分钟开盘,下午比现货市场晚15分钟收盘;合约价值为每指数点100元人民币;合约月份为交易当月起的两个连续的近月月份加两个季月月份;每日涨跌幅依据现货市场个股10%的涨跌幅限制,同时引进“熔断”制度(涨跌幅达6%时熔断10分钟);最小波动单位为0.5个指数点;最后交易日与最后结算日设于月中;履约交割方式为现金结算。
按照23日国内沪深300指数在1339点计算,合约价值为13.39万元。按照10%的保证金比例计算,买卖每份合约需要近1.35万元。
报道称衍生品交易所筹备组已经解散,意味着准备工作已经完成,下一步只待交易所成立并推出第一个品种。完成的工作当然包括合约的设计等等。
我觉得这是件大事。
昨天在录像现场见到广发基金的总监,问他对期指进展的看法,没想到他说没有太多关注,理由还是价值。“你买入了股票就是认为它有价值,也就是说你认为迟早市场会认同某一价格,未必一定要做对冲”(大意如此)。
但对其他人就不见得如此了。比如权证,基金参与热情不高,但中小投资人就不一样了,毕竟这是一高风险高收益的品种,而且还是高科技的品种,所以俺还是很关注。
按披露出来的设计,我认为定价尚属适中,谁都可以参与是折中派占了上风,本来期指的设计是有“阳春派”如标普五百和“巴人派”如韩国期指两种定价并预示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投资者取向,我们最终还是两头兼顾说明相关方面对中国国情认识较深刻。
定价高端的想法无疑于死路一条。
但问题也有。
比如现有思路是以期货公司代理为主,券商只能做客户介绍所谓的IB制度。虽然管理层扶植壮大期货系统尽人皆知,但期货公司代理期指那么交易系统如何办理?期货的现有交易系统无论如何承担不起期指的交易,势必借用券商现有系统,券商系统既然可用为何券商就不能代理经纪而一定要期货公司代理呢?期货的系统未经过全民炒股热潮的检验,到底隐含多大风险只有天知道。
第二恐怕是风险教育,期指的机制等于是将沪深300作价后放大十倍,如大盘涨跌百分之二而不幸做反又未平仓,那么风险将是资金损失百分之二十。
其它如个股如中石化未来的中行等个股风险引发大盘的波动加剧等等都是未定之数。期指又是人人可做的这就等于说每个人都有可能面临更多大的风险。
你会染指期指么?
俺原来的那个判断逐渐得到证实:中国股市的风险只能越来越大而不是越来越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