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公募在内,几乎所有人都对私募感兴趣。
但别忘了,私募是一壶独酌的酒。
理由一二三罗列如下。
首先是私密性。
私密性之于私募就像情报工作的隐蔽性之于间谍。很少有电视台能邀请到现役的间谍来做嘉宾谈谈他手头的工作,离开了私密性就不是私募。这么说吧,尽管我们敬仰不已一旦见到恨不得冲上去献花可它老人家就是隐藏在深山老林不出来的野生东北虎就是私募,而太阳岛上的东北虎林园里的诸位就是公募。当然公募私募也分大小强弱。
其二是私募的不确定性极大。
之所以选择独酌也是因为有时饮者也不知面前的是佳酿还是毒酒。也正因为如此,在美国,私募是富人的冒险。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华尔街上能写入史册的公募不多,但光国人知道的私募就不少。
其三是对应的,私募的自由度极大。
采访时一位私募人士就对投资的集体决策大加抨击:“投资的本质是个性化的艺术选择”,怎么可能集体决策就像选村长那样吵来吵去?我看好的股票为什么不能全仓买进甚至一买再买而是非得找两个二流的家伙来做配置?他盯着的就那几家公司,有钱就买,没钱就闲着。赚了很多所以很有底气。
说白了,赢了你一人独享荣耀和美酒,输了你一人倒头去睡。
其四最有意思是受人启发得出的结论,凡是能够规范的就不是真正的私募。
被法律的大筐扣住的就不是自由的鸟。
在全封闭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就不会是越野车。
这就是怪圈。你画一个圈,那么圈外的就是自由的,你再画一个更大的圈,那么自由的仍是圈外部分。
最后,私募的风险很大甚至极大。
这一点不用说应该大家都知道,虽然没有数据说明到底有多少人被大大小小的私募及其亏损拉下水但肯定不少,想想若干年前那些工作室吧几乎是一抓一把。
德隆的例子都老掉牙了。
可依我看它是正宗的私募。
如果你想做私募(我敢肯定你一定想因为公募的大门小得等于说没门),至少应该有以下前提:1)你已经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在投资上赚了相当多的钱;2)你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比如三年内没有重大亏损,这一点很重要,别人的钱也是钱;3)你已准备好承受巨大的风险和严重后果。
还有,忍受寂寞,因为你是私募。
(缺了任何一条,如果你是委托人你会把钱交出去么)
尽管如此,我仍然看好新时期的私募,也是《中国证券》拍摄此片的动因。我们交了几百亿恐怕还不止的学费总该有点进步。
这符合社会演进原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