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山雨欲来的时候,天空中布满了阴云,窗外在阴风中林立的高楼,忽然间变得有些迷离,有些怅然。不知怎么,就想起了英国作家哈代,想起了根据他的作品改编的电影《苔丝》,想起了电影中苔丝行将被捕时,身边那个异教徒的祭坛。那林立的石柱,空旷的田野,在惆怅的背景音乐下,给人一种苍凉悲观的感觉。就象此时的天空,布满了阴霾的乌云。那挥之不去的美丽的哀愁,一瞬间就占满了整个心灵。
印象中,苔丝那大而无神的眼睛,茫然地注视着远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的美貌,她的姓氏,都已成为过眼烟云。那种绝望的美丽的哀愁,像轻柔的风,不经意间,已渗透到你的骨子里。让你不得不联想起苔丝那最初的天真与纯洁,她微张着美丽的双唇,噙住“表兄” 亚力克递过来的草莓时的惶恐表情,似乎就在眼前。正是这个道貌岸然的“表兄”毁了苔丝的一生。新婚之夜,当苔丝讲出自己所受的屈辱与心灵所受的创伤时,她的爱人离他而去。经过无数的磨难,爱人死里逃生前来见她的时候,她已经别无选择。举起明晃晃的尖刀,她杀死了仇人,结束了自己的噩梦。逃亡的路上,她和爱人亲密相拥,直到追兵来临。
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就这样以付出生命的代价为结局。苔丝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至今仍然让人不能忘怀的,是苔丝眼中那种无助和迷茫的绝望,那种透彻心底的哀愁,那种心灵战栗的挣扎。
想着,想着,神使鬼差地,就开始满屋子寻找20多年前买下的那本《苔丝》的黑白连环画。那是一本1983年发行的电影版《苔丝》连环画册,印制得不很精美,封面也没有了,但我一直保留着。搬家搬了十几次,每次都舌不得丢下,虽然我也买过几本不同版本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甚至还买了英文版的,但我还是舍不得仍掉这个破旧的连环画册。只是因为它是一本影像的画册吗?的确,在80年代初,要想看一场外国电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留下它的原因似乎并不那么简单。《苔丝》上映后,我虽然想办法看了不少遍,但只要有机会,还是会去书店看一看,有没有新的版本。《苔丝》连环画就是在那时买的,没事的时候,可以拿出来回忆一下电影中的经典镜头。当然,割舍不下的,还是那美丽的哀愁。后来,录像带出现了,光盘也出现了,就很少再翻连环画。现在找出来看看,真的感觉很亲切。影片中那种弥漫着的哀伤的气氛,从一张张黑白的图片中,悄然地跳出来,穿透你的心,浸入到你的骨子里,让你无法释怀。
就这样静静地坐着,傍晚十分马洛特村头的欢快舞曲和苔丝白色的衣裙,不停地在眼前晃动。我在想,要是苔丝的父亲没有听说过自己的姓氏,要是苔丝的家境没有那样贫穷,要是······苔丝是不是应该还在田边无忧地和着优美的乡村音乐欢快起舞,并终其一生?
好想好想去看看哈代笔下的英国乡村的田野,好想好想亲耳去听听英国乡村音乐欢快的旋律,那种原始的村落,那种古老的音乐,今天会是什么样子?苔丝被捕前所睡的异教徒的祭坛,会不会还在散发着苍凉和神秘的气息?
喜欢《德伯家的苔丝》,因此喜欢书的作者哈代;喜欢电影《苔丝》,所以珍藏着这本连环画册。要是有一天,我们也能身处异教徒的祭坛,还是会为苔丝坦然面对人生悲剧的场面所感动。
“来抓我的?那就走吧。”
苔丝的平静和温和,让人心痛。悲伤的结局,在这一刻,凝聚成冰冷的发丝,抽打着每一个善良人的心灵深处的那根弦。什么时候,这世上的悲剧将不再发生啊?
美丽的哀愁,从此,挥之不去。
图三:面对诱惑,苔丝说:“我自己来。”
图四:苔丝被欺负后痛不欲生。
图五:苔丝与心上人安吉儿谈话,希望说出自己的秘密。
图七:无家可归的苔丝过着非人的生活。
图八:醒悟后的安吉儿来找苔丝,苔丝绝望地说:“太晚了。”
图九:“我杀了他。”苔丝说着,脸上浮出了令人心酸的微笑。
图十:逃亡中的苔丝,来到了异教徒的祭坛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