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我的摄影与游记/欧罗巴印象 |
随着好莱坞大片《达芬奇密码》在全球的陆续公映,人们对悬疑故事的推崇达到了极致,国内有关达·芬奇和丹·布朗的传记图书也相继跟进,销售火暴。而卢浮宫作为该片故事的发源地和拍摄地,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一些旅行社还推出了“寻找达芬奇密码”的特色旅游线路。那么,一个典型的好莱坞式的悬疑故事,为什么要放在卢浮宫这样一个法国文化的背景下去展开呢?参观完卢浮宫后,我确信,作者兼编剧丹·布朗是正确的,卢浮宫丰厚的文化底蕴,赋予了《达芬奇密码》不寻常的生命活力。
大画廊的前生今世
卢浮宫是法国文化的象征,千百年来,围绕卢浮宫藏品而展开的故事层出不穷,《达芬奇密码》是其中备受关注的一个。一方面,作者巧妙地用达·芬奇的名画作为解密的线索,使人爱屋及乌,欲罢不能;另一方面,也满足了观众猎奇卢浮宫名画的心理。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卢浮宫拱形大陈列馆内,德高望重的博物馆馆长雅克·索尼埃跌跌撞撞地扑向眼前离他最近的一幅画”,他,被谋杀了,临死前,还摆出了达·芬奇名作《维特鲁威人》中的姿势,并在身旁留下了许多难以捉摸的密码符号。一场悬疑解密的大剧,就这样在卢浮宫大画廊拉开了序幕。影片中,大画廊高大的厅堂,血腥的场面,悬疑的气氛,压抑的氛围,让人喘不过气来。
现实中的卢浮宫大画廊要阳光得多。从玻璃金字塔入口处潜入宫内,沿右手扶梯上二楼,前行就到达了大画廊——影片中博物馆馆长被害处。此时的画廊,一改片中的阴霾,到处灯火通明,人头攒动。嵌木拼花的地板上,少了血腥的气氛,多了温柔的亮光。高大华丽的拱型蓬顶,透出不寻常的皇室气派。画廊两边,挂满了一幅幅绘画珍品。每一幅珍品,都闪耀着令人晕眩的光芒,它们似乎都有着超自然的生命力,让你不得不刮目相看。这些珍品,大多是历代法国国王的战利品和收藏品,它们的历史,和卢浮宫的历史紧密相连。
早在12世纪末,卢浮宫是作为菲利普二世皇宫的城堡,开始破土动工的。查理五世时,改做王宫。16世纪中叶,弗朗西斯一世下令拆除了旧城堡,在原地重建了一座宫殿。亨利四世期间,开始兴建大画廊,经过13年的辛劳,卢浮宫最壮观的长廊终于完工,它修长、高大而华丽。路易十四时期,对大画廊进行了内部装修,使大画廊更加豪华与壮丽。18世纪末,法国革命政府宣布成立“中央美术馆”,卢浮宫大画廊开始向公众开放。拿破仑一世称帝后,将大画廊改为拿破仑博物馆,他从各地掠夺来的大量艺术珍品,都陆续挂上了大画廊的墙壁。拿破仑三世上台后,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大兴土木,扩修卢浮宫,完成了方型庭院的建造和所有工程。至此,卢浮宫长达几个世纪的宏伟壮丽的建筑史,画上了圆满的句号。1988年,在U型广场中间,由贝津铭设计的玻璃金字塔主入口开始投入使用,使卢浮宫的参观路线变得更为合理。目前,卢浮宫的藏品已多达四十多万件,是全世界藏品最多的博物馆之一。而大画廊中珍藏的成千上万幅精品绘画,更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达芬奇密码》的问世,为卢浮宫大画廊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卢浮宫总经理塞利斯说,“丹·布朗的悬疑小说‘达芬奇密码’是导致更多艺术迷们到达卢浮宫的原因,尽管它可能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因此,当《达芬奇密码》剧组提出要到卢浮宫进行实景拍摄时,法国总理给开了绿灯,卢浮宫大画廊神秘冷峻的一面得以真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