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福号的酱肘子和酱肉
(2018-07-26 07:45:32)京城的老字号不少,能够成为老字号,一般来说都是经历过了时间的检验,这是最公平的。但是,现在很多事情都难说了,人为的干预,令很多事与物都颠倒黑白,比如说行政命令,或者是铺天盖地的炒作,使得原本的色泽模糊了,成为了雾里看花。所以,现在京城的很多老字号失去了原有的光泽,能够做到不走样儿,能够让我流连忘返的,已经是不太多了。
不过,老字号天福号,依旧是在我的视线里,只要有机会,就会到那里去买一些酱肘子和酱肉。即使是当年在国外时,每次回来再走的时候,箱子里会带上两样“违禁品”,一是韭菜,二是天福号的酱肘子和酱肉,如果海关要开箱检查,无非是损失个百八十元钱。没办法,这就是我的吃货情结。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北京排戏、演戏的日子里,开演前正是复杂的准备时间,所以吃晚饭常常是凑合。舞美人员知道我的爱好,常会是从家里给我带来两个芝麻火烧,里面夹着天福号的酱肉,一口气吃下去,再来一碗酽茶,不仅吃饱了,而且愉悦。再加上晚上的戏剧,可以说是物质的、精神的都有了,我时常会想,人生不过如此。
难道天福号竟然有这么大的魅力吗?是的!天福号从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开办算起,至今已经有280年了,如果不是受到京城人普遍的喜欢,是难于存活这么长时间的。天福号的酱肘子和酱肉,最大的特点就是“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皮不回性、浓香醇厚”,能够把肉酱制到如此的程度,没有点真格的是难于为之的。别看天福号的酱肘子和酱肉表面是黑乎乎的,一般人以为是被酱油汤收汁后唬住了,其实不然,那完全是糖色的作用。大凡用酱油去做酱肉的,那一定不属于天福号。有些外地人看到天福号的酱肘子、酱肉外表黑了吧唧,不太敢买、敢试,这就大错特错了。天福号之所以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自有道理。
天福号的创办人是山东掖县的刘凤翔爷孙俩,当年地点选在了西单牌楼,解放以后搬到了西单路口的西南侧。天福号的酱肘子、酱肉好吃的根本首先就是选料好,一定是选黑毛猪,行家从猪的外表就可以断出猪的肉是否瓷实,还可以知道猪的饲养时间,此外就是制作的时候下料足。当时京城有上百家酱肉铺子,很多商家舍不得佐料,轻描淡写不入味,结果当然是维持不了多久了。再有就是天福号酱制肉的时候讲究火候,旺火煮、文火焖,如果再加上水泡、去毛、剔骨、焯胚、码锅、出锅、掸汁等工序,总共要用6个多小时,一丝不苟。而且,天福号记录下这套工艺流程,雷打不动。当年,这对于一个作坊而言,是难等可贵的。
尤其是还要多说一句的是,天福号酱制肉时不惜费火,这是说要把肉完全炖烂,而不是利用肉的第一熟点。利用肉的第一熟点,虽然肉是熟了,肉的斤两损耗也不大,但味道全然没有进入,吃食起来有如鸡肋。当然,文昌鸡也是利用了第一熟点,这与天福号的酱肘子、酱肉是不同的吃法,要另当别论。
天福号的酱肘子有“乾隆酱汁传百年,慈禧腰牌通天下”的美誉,我以为后半句是真实的。说慈禧太后吃了天福号的酱肘子之后,大加赞赏,为此还赐了一块天福号进宫的腰牌,定量将酱肘子、酱肉送到宫中,使得天福号的酱肘子、酱肉成为了贡品。那么,说乾隆酱汁传百年,就有些夸张了,这酱汁说的是老汤。因为解放以后天福号在西单附近搬了几次家,后来又搬到皮裤胡同。1969年皮裤胡同拆迁,天福号也就夭折了,直到1979年才又恢复老字号,说明这期间老汤至少是断档了10年,所以“酱汁传百年”是失真的,如果说天福号酱汁的配方和技艺“传百年”,就准确无误了。
我是爱吃天福号的酱肘子、酱肉,而且曾经还不惜“违法”的往国外带。那么,比我还喜欢吃这一口的可能就是末代皇帝溥仪了,他在1959年12月24日被特赦后回到故乡北京,第二天,他就骑着自行车跑到西单天福号去买酱肘子和酱肉了,这可见天福号是怎样的让人魂绕梦牵了。
有些人是闻香留步,而像我这样的吃货,往往是留步寻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