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谶”,字典里面的解释是“迷信的人指将要应验的预言、预兆”。原来这个字读chèn。《说说贾政悲谶语》作者灏彤,发表于其新浪博客云淡风轻,请尊重版权,谢谢!
这一回说的是正月十五元宵节,贾政特意陪贾母“承欢取乐”,席间他看各姐妹所作的谜语,觉得不吉祥,所以说“悲”。《说说贾政悲谶语》作者灏彤,发表于其新浪博客云淡风轻,请尊重版权,谢谢!
先来看看这些谜语:《说说贾政悲谶语》作者灏彤,发表于其新浪博客云淡风轻,请尊重版权,谢谢!
第一首是元春做的:《说说贾政悲谶语》作者灏彤,发表于其新浪博客云淡风轻,请尊重版权,谢谢!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迷底是炮竹。这一首开始写得很有气势,能吓破妖魔鬼怪的胆,所谓“束帛”就是捆为一束的五匹帛。古代用为聘问、馈赠的礼物。身形就像束帛,很有气势很漂亮,声气就像打雷一样宏大。它发出了一声震耳欲聋的声响,人们还在害怕的时候,回头看它,它已经化为灰烬了。《说说贾政悲谶语》作者灏彤,发表于其新浪博客云淡风轻,请尊重版权,谢谢!
不愧是元妃的作品,果然有气势,但是最后一句却不觉有些悲凉,这么有气势的一个东西,一声之后就化成了灰烬,再不复存在。这是元春的谶语,是说她显赫一时之后,马上就会“化灰”吗?《说说贾政悲谶语》作者灏彤,发表于其新浪博客云淡风轻,请尊重版权,谢谢!
我们看看刘心武的解释:“这个谜语意思是很浅白的。她把自己比喻成一个炮竹,‘能使妖魔胆尽摧’,为什么她自己有这样一种情怀呢?就是因为我上一讲所讲的,她自己‘二十年来辨是谁’,她发现自己家族里面居然藏匿着一个义忠亲王老千岁的女儿,她认为这样做是不符合皇家的规定的,是违法的,是一种妖魔的做法,是不对的;特别是因为她本人,在小说里面也设定为荣国府的人,她对宁国府可能本来就没有什么好感,尤其对贾珍这样的人,她没有好感,所以她觉得她自己‘能使妖魔胆尽摧’,很有勇气。她‘身如束帛气如雷’,之所以能够去揭发秦可卿,她觉得是道理、正义在她这一边,在她手里面,她一身正气,所以气势如雷,义无反顾。她‘一声震得人方恐’,最后出现了什么事态呢?秦可卿不得不死。而她自己又怎么样呢?‘回首相看已化灰’。别人回过头一看,您很快化为灰了。就这么个谜语。脂砚斋在这个谜语旁边是有批语的,批语就把这个谜语的内涵解释得更清楚了。她这么说的,‘此元春之谜,才得侥幸,奈寿不长,可悲哉!’什么叫侥幸?就是说她之所以获得皇帝的宠爱,不完全是因为她本身的素质,还因为她有某种贡献,一个贡献可能就是因为她揭发了家族的一个不应该做的事,还有就是‘榴花开处照宫闱’,她可能怀孕了。所以她很侥幸,得到皇帝充分的信任。但是,‘奈寿不长’,她的命太短。”
我觉得元春死于政治斗争应该是没错的,文中有很多伏线,例如在元春省亲时点的戏目《长生殿》有脂批“伏元妃之死”,《长生殿》说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例如它的判词中的画中有弓,这是男人征战用的东西,很可能与政治有关。至于是不是她揭发了秦可卿,我是有保留意见的。历史上有哪一个妃子会在皇帝面前揭露自己家族里那么敏感的政治问题?!那是谋反呀,自己的家倒了,在皇宫里面的后妃斗争中她自己会赢吗?元春应该不是那么傻的人吧。我们且不提秦可卿的身份问题。《说说贾政悲谶语》作者灏彤,发表于其新浪博客云淡风轻,请尊重版权,谢谢!
总之她结局总出不了“成灰”二字。贾政的评语是:“此乃一响而散之物”。《说说贾政悲谶语》作者灏彤,发表于其新浪博客云淡风轻,请尊重版权,谢谢!
第二首是迎春的:《说说贾政悲谶语》作者灏彤,发表于其新浪博客云淡风轻,请尊重版权,谢谢!
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
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
这一首比较难懂。贾政猜的是算盘,给了一句评语:“打动乱如麻”。《说说贾政悲谶语》作者灏彤,发表于其新浪博客云淡风轻,请尊重版权,谢谢!
在网上搜了一下,找到了这样一个解释:“古人认为人的运数由天定,故称‘天运’。算盘的珠子由人手指拔动,所以说‘人功’。上天的安排和人的主观能力如何搭配,其间道理多种多样、无穷无尽,正如在没有算出‘数’之前,谁也不知道算盘子是合是分一样。只有人力而无天运(‘数’的要求),两个算盘珠之间也就无缘而难相逢。‘镇日’,整天。‘阴阳’从诗谜看,指算盘之上和梁之下的算珠,因为横梁相隔,所以拔不到一起去,这就是‘数不通’。从古人的哲学思想看,世界万物由阴阳二气构成,阴阳变化,导致万物百变化。其中‘阴’指地、女子等,‘阳’指天、男子等,所以阴阳之间横加隔断就不能好合(即‘数不通’)。此谶讲的是迎春结婚一年就被孙绍祖虐待而死的婚姻悲剧是天运所定,非人力可改变!它只适于迎春。”
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说法,是来自于《三春嗜好浅析(二月河)》,说贾府“四春”的贴身丫头分别以琴棋书画命名,惜春爱画,她的丫头叫入画;探春,从她屋子的装饰来看,应该是喜欢书法的,她的丫头叫做侍书;那么迎春的丫头名叫司棋,是否迎春好棋呢?作者对迎春好棋给出的解释如下:《说说贾政悲谶语》作者灏彤,发表于其新浪博客云淡风轻,请尊重版权,谢谢!
第二十二回“制灯谜贾政悲语”中,迎春的诗谜是这样写的:
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
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贾政看了说是“算盘”,迎春笑着回答“是”,遂成铁案。
但究竟是不是算盘呢?我却以为“不是”的,而是“围棋”。八O年十二月,我在给《红楼梦学刊》主编冯其庸教授的一封信中曾谈及这一问题,冯其庸同志亦认为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现在将原信摘录于下,以就教于读者(略有变动)。
“前去信言迎春所制灯谜诗,其谜底不是‘算盘’,兹作说明如下:
“我意应释为‘围棋’,因为只有围棋才能与此四句诗所述全部特征完全吻合。
“按算盘以木为框,隔以横木名曰‘梁’,穿纵杆十余名曰‘档’;梁上每杆贯木珠二,一以代五,梁下贯木珠五,一以代一。每档以十进位,同时依法计算。
“不须咬文嚼字,‘理不穷’这一特点算盘是具备的。但‘有功无运也难逢’就颇为费解,因为只有在每一粒算珠都有相逢的可能性这一条件下,这句诗才是有意义的。但现在无论实际使用算盘时还是不用时挂起来,每一粒算珠都有其固定的‘邻居’,不相邻的算珠无论怎样‘有运’也是碰不到一起的,而相邻的算珠无论怎样‘无运’也总要相逢的。‘纷纷乱’就更成总是了,算盘是一种计算工具,运算时有口诀、有法则,一个子儿也乱拨不得,怎么可以用‘纷纷乱’来形容?(局外人或可以为乱,局中人心里清楚得很)至于‘阴阳数不同’,用在算盘上也实在勉强得很。
“但如解为‘围棋’,那么所有不通之处均可迎刃而解。围棋盘纵横十九线,三百六十一个交叉点,黑白子各自有八十粒。双方执子着棋,变幻无极、层出不穷,自有棋以来无同局之盘,‘天运人功’在这小小棋盘上演出无数局面,还不是‘理不穷’么?具体到每一粒黑白子来说,虽然实际上都有可能在棋盘上相遇,但这是要靠执棋人的筹算的,确实既要有‘功’又要有‘运’才能与对应的子相逢;算盘有口诀法则,而棋子布盘却是有法而无则,攻左视右、声东击西、瞻前顾后、着法不一、千变万化;满盘上星罗棋布、死活不一,劫杀刺征、黑白势力狼牙犬齿——的确是‘纷纷乱’——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执黑(阴)、执白(阳)子的棋手掌握着棋子的命运,而他们运筹计算的力量和方法各不相同,因此才形成了‘理不穷’、子‘难逢’、‘纷纷乱’的局面。
“既然如此,为什么贾政说是‘算盘’迎春答‘是’呢?我想这是很简单的——因为贾政是她的长辈,而长辈是说不错的。假如是司棋猜‘算盘’,怕难免就要得一个‘糊涂’的考语了。”
当然,不应排除一个谜有几种谜底的可能,猜算盘也不是一点道理也没有。但作为迎春之谜,除了我致冯其庸同志信中所举理由外还有一个心理上的依据。我以为“命运把一个人当作棋子儿摆布”要比“当算盘子儿拨”的说法要多少漂亮、贴切一些,不知读者以为然否?
第三首,探春做的: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这一首的意思是:
它出现在孩子们仰头看的时候,是清明时节(天空)最适宜的妆点。但是,一旦拉着它的游丝断了,她就变得飘飘荡荡,在没有半点着力,这个时候,它也不能去怨东风,使它和它的家别离。《说说贾政悲谶语》作者灏彤,发表于其新浪博客云淡风轻,请尊重版权,谢谢!
探春远嫁是没有什么疑问的,这谶语也说明了她的结局是远离,不论多麽不舍,多麽无奈,但也怨不得东风了。只是不知这“东风”是否有所指,指的是谁,或是什么事情。《说说贾政悲谶语》作者灏彤,发表于其新浪博客云淡风轻,请尊重版权,谢谢!
贾正的评语:“飘飘浮荡之物”。《说说贾政悲谶语》作者灏彤,发表于其新浪博客云淡风轻,请尊重版权,谢谢!
第四首,惜春的:
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
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色相无成,即本身没有什么形状,不喜欢听菱歌喜欢听佛经,菱乃水里的东西,所以,此物该为液体状。不要说这一辈子就沉在这黑黑的海中,本性之中有大光明呈现。《说说贾政悲谶语》作者灏彤,发表于其新浪博客云淡风轻,请尊重版权,谢谢!
迷的本身就很有佛家经语的味道,迷底则是海灯。《说说贾政悲谶语》作者灏彤,发表于其新浪博客云淡风轻,请尊重版权,谢谢!
关于惜春的结局,大家都知道,应是出家了。说这是谶语也不为过。《说说贾政悲谶语》作者灏彤,发表于其新浪博客云淡风轻,请尊重版权,谢谢!
贾政的评语:“一发清净孤独”。《说说贾政悲谶语》作者灏彤,发表于其新浪博客云淡风轻,请尊重版权,谢谢!
第五首,宝钗的,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在庚辰本这一首的前后有脂批,前面的“此后破失俟再补,暂记宝钗制谜云”,后面的“此回未成而芹逝矣
叹叹
丁亥夏畸笏叟”,在其他的版本中有把这首归为黛玉所作。那么这一首说的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说说贾政悲谶语》作者灏彤,发表于其新浪博客云淡风轻,请尊重版权,谢谢!
朝拜完毕之后是谁带着两袖的青烟?它和琴边和衾里总是无缘。有了它,拂晓的更筹就不用专职的人来报了(鸡人:宫廷中专管更漏之人),五更天的夜晚,也不需要仕女来添(灯油)了。它每天都保持着头部是焦着的状态,每日每年都煎着心。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也不管他外面风雨阴晴的变迁。《说说贾政悲谶语》作者灏彤,发表于其新浪博客云淡风轻,请尊重版权,谢谢!
迷底有人说是蜡烛,有人说是更香。我觉得应该是后者,因为诗句里面时间的概念很强,而蜡烛则不具备这一点。它本身是被当作谶语的,从“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来看应该不是说黛玉的,对于黛玉来讲她的结局是早亡,这一点应该是没有争议的,既然早亡她应该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光阴荏苒”去“任风雨阴晴”的。而这两句给人一种哀莫大于心死的感觉,只是任时间流淌,而本身什么都不做,都做不了,这更像古时寡妇的生活。所以,这首诗说宝钗似乎更加恰当,它主要说的是宝钗的结局,所以说她是宝钗的谶语很合适。《说说贾政悲谶语》作者灏彤,发表于其新浪博客云淡风轻,请尊重版权,谢谢!
贾政的评语:“此物还倒有限。只是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说说贾政悲谶语》作者灏彤,发表于其新浪博客云淡风轻,请尊重版权,谢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