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青山何一凡
青山何一凡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898
  • 关注人气:14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婺源菊径二三事

(2024-08-13 14:50:48)
标签:

婺源

菊径

分类: 旅游天地

  婺源县大彰山乡菊径村(有段时间归属古坦乡),四周高山环抱,一条小溪环绕村  庄,号称中国最圆的村庄,村中古建筑民居众多,尤以村口的何氏祠堂“雍肃堂”和连  接祠堂与村庄的廊桥,以及桥头那株千年古樟最为出名。
  婺源菊径二三事

      

  到过菊径村的人没有人不说它怪异,因而也成为中国十大怪村之一。村庄与公路的连接是一座座板凳式小木桥,实际上整个村子是呈椭圆形的,一面靠山,其他三面都是那条小溪,很符合中国人的八卦“后山前水”设计,所以当地人又把它称做“脸盆村”。
   婺源菊径二三事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止2016年,菊径村有390户人家1400余人,全村大多是何姓人。据《婺源菊径何氏源流谱序》载:(何)嘉字叔纬,生绍兴辛未(1151年)四月十一辰时,宋孝宗乾道己丑(1169年)由乐平柳桥迁婺源大安里九径,开基筑宅,创业垂统。只因此地溪流环山转,出入绕山行,七转八弯,故名九径。也有说村人见河畔山林多莒树,其间,又曾改村名为莒径。后来,在清康熙年间(公元1693年前后),有个菊径何氏统宗谱的主修人何式恒借用陶潜《归去来兮辞》中“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之句,取菊之高雅,改名为菊径,一直沿用至今。
  对于菊径的风物,古时曾有“菊径八景之说”:菊径清风、竹村明月、大车山峙、摇鼓潭深、溪东落石、岭北横云、双鲤名桥、水口虹亭。
  据菊径人何锦龙介绍:菊径村是“一村河水向东流”,金腰带、双环线。站在村边的碣上看过去,恰似两匹大象的山形。一匹是吐水象,鼻子很长,就是进入村口的那座山;另一匹是吸水的象,就是爬上山坡去看村落的那地方。非常形象!
  菊径何氏除了村口的“雍肃堂”总祠,村子中还有四个分祠堂:上门的“冲桂堂”,以一棵老桂花树为标志;中门的“贻谷堂”;前门的“卿云堂”。后门的“敦睦堂”。菊径人说,明末宰相何如宠那一支何姓就是从这个门里出去的,但何如宠又亲笔题写了“贻谷堂”祠的匾额。现在我们在村中一个荒废的旧祠中,也只看到一个新做的属于中门的“贻谷堂”匾。  
  何氏主祠“雍肃堂”祭祀的是何氏的先祖,四个分祠供奉的则是先祖的四个后人。建于宋代的雍肃堂处在一山之缘与溪水回旋弯曲的交互地,山峦形似喜鹊,祠堂状若青枝,门楼高楣阔第、轩敞大气。正堂木雕精美,别处莲花墩只粗略雕有云纹,此处却为镂空雕刻的菊花、牡丹,叶脉花瓣均刻画得十分精细。雍肃堂里,正面悬挂是三位何氏先贤的遗像,正中是菊径何氏始祖何执中,右边是始迁祖何嘉,左边是近代何氏杰出代表何如宠。两边对联:杨柳五株渊明之第,荷花半亩茂盛所居。门口祠联:鄣山发脉支环胜地东西,莒水分源派衍大江南北。
   婺源菊径二三事

  菊径的青山秀水庇佑了何氏一族将近千年,何氏子孙也用功名成就为菊径留下了厚重的诗篇。2019年6月6日,菊径村终于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遗憾的是,崇祯皇帝御书牌匾“黄阁调元”于2011年被盗,一直没找到,至今仍是一桩悬案。
毋庸置疑,与婺源县城相距仅百里之遥的深山里的菊径村,山清水秀,精美绝伦。村庄造型独特,古色古香,画梁雕栋,人文厚重,确实是个踏青旅游的好地方!
但当地人为了宣传的需要,一直存在三个疑点误区是不可取的。

一、“大明崇祯皇帝御笔亲赐何如宠的“黄阁调元”之牌匾。”“黄阁调元”意为“荣登宰相之位,执掌天下大政之意”。
婺源菊径二三事
  且不说菊径总祠里的“黄阁调元”四字功力如何,先看匾上文字,右边竖行“赐进士出身 前福建道监察御史 吏部稽勋 尚宝丞 晋少卿 雪松 潘士藻(红印章)”;左边竖行:“太子太保 武英殿大学士 何如宠题 中华民国廿年岁次辛未春月重立”。
查《婺源桃溪潘三仕宗谱》“名望”篇载:潘士藻(1537--1600),字去华,号雪松,以书经领嘉靖庚午乡荐成癸未(1583年)进士,授温州司理佐御史,再拜福建道监察御史,调南京吏部主事,徙尚宝司丞,升少卿。
 何如宠(1571—1642),字康侯,号芝岳,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历官翰林院庶吉士、国子监祭酒、礼部侍郎、吏部尚书、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是明末一代名臣。《明史•何如宠传》有载。
 “黄阁调元”这四字既然是崇祯御书,应该有落款吧?或者印章,但都没有。看匾上“黄阁调元”这四字是从右往左读,那匾右的人物肯定比左边人物大、官职高。实际呢,右边的婺源人潘士藻仅是个正五品官衔的尚宝司少卿,而左下角的何如宠却是正儿八经的官居一品的大学士“副宰相”。这样书写不合常理!
  那么,这块匾没有皇帝的落款或印章,也就算了,却搞个五品官的印章给匾右来显摆,凌驾于皇帝赐字之右?
  无独有偶,福建龙溪西坑洞口林氏祠堂里也有一块相同的“黄阁调元”匾,也是崇祯皇帝亲笔为林釬题匾,此匾现悬挂在洞口社林氏宗祠内。林釬(1579—1636年)字实甫,号鹤胎,龙溪县洞口社(今漳州市龙文区藍田镇洞口社)人。明万历丙辰科(1616年),殿试一甲第三名“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国子监司业,后升祭酒,官至东阁大学士。年58卒,谥“文穆”。林釬去世后,祟祯帝顾及他一生廉洁奉公,不立门户,特御书“澹泊宁静,中正和平” 八个大字赐之,在家乡官道(今漳州理工学院内)立三间五层十二柱的石牌坊,此牌坊现仍保存完好,以表彰他。并为他的墓碑额题“慈孝承恩”四字赐之。(来源:大学士林文穆故里_林釬  http://news.sohu.com/a/499970685_121076653)
  那么这样一来,崇祯皇帝写了同一块匾同时赐给这两个大臣?况且,包括明《崇祯实录》等史书上也找不到关于这个赐字任何记录,何如宠所在的青山何氏家谱上也没有关于此事的一星半点记载。
  所以说“菊径祠里的“黄阁调元”这四字是崇祯皇帝亲笔御书”,这句话不靠谱!

二、“菊径村,始建于宋代初期,由南唐国师、中国著名的风水大师、婺源何氏一世祖何溥亲自规划设计。”
  何溥(922—1019),字令通,号潜斋,晚号紫霞老人,南唐国师,因得罪皇帝遭贬至海宁县(今休宁县)当县令,他是唐代益昌县令何易於第五代孙子,其祖上从庐江迁居河南颍阴县(今属许昌、漯河一带)。何溥晚年修道灵山,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其子何闰自河南颍阴往海宁探亲,父子欢会于芙蓉峰(今称灵山)顶上。何溥指引儿子何闰举家迁居婺源田源,即今江湾前段村何田坑,从此,婺源有个田源何氏。
菊径何氏的开基祖何嘉,生绍兴辛未(1151年),宋孝宗乾道己丑(1169年)由乐平柳桥迁婺源大安里九径(今菊径)。这点菊径何氏家谱上写得非常清楚。1169年距风水大师何溥1019年去世已经过去150年了,何嘉与何溥他俩并非上代与下代的直系亲属关系,而且连一面都没见到,后者亲自设计规划菊径这个地方,叫相隔132岁的何嘉迁居于菊径?此说不荒唐么?
所以说“菊径村由婺源何氏一世祖、风水大师何溥亲自规划设计”这句话有误。宣传时应该删去此句!

三、“菊径是何如宠的故里,明末宰相何如宠那一支何姓是从菊径敦睦堂这个门里出去的。
  何如宠所在的这支何氏来源于婺东田源,即今婺源县江湾镇前段村何田坑。我们在何田坑村找到了当年何如宠为其迁桐一世祖何鼎父亲秀三公的墓碑和青山何氏家谱上所载秀三公葬地“韩家培”的山头。还有何如宠当年委派其侄何应斗、何应瑶去田源修葺先茔兼祀典的田源即事诗。另有,在何如宠的支持赞助下,所建至今尚存的田源何氏宗祠旧址都可为证。2019年清明节,田源何氏后裔(包括青山何氏)近两百人在婺源何田坑隆重举办了“婺源田源何氏清明祭祖大典暨始祖令通公逝世1000周年纪念活动”!
  民国十四年修《婺源县志》中有一篇何如宠写的《明天启壬戌序》,由结尾处写有“先人宰树在石门之麓”、“学周”、“振清”可知,何如宠的祖籍在婺东田源何田坑。因为现在的婺源“石门山峡谷”在篁岭旁边,与何田坑以前同属“晓鳙乡”;何“学周”是郡庠生,田源何氏第22世孙。“振清”即何振清,字曰时,号澄所,邑庠生,是家居何田坑的田源何氏第23世孙。
  还有何如宠《文端公辨宗入婺志三次书》中,写得非常清楚:先兄(何如申)曾于菊径求宗认族,才有菊径的封林勒石。但国师公何溥以南唐时自河南迁田源,越二百四十年而后,何嘉以宋孝宗时由乐平迁菊径,原属两系。菊径其上世先宗未必非吾侪遥遥之胄,但非迁祖所自出。邑乘开载其为田源无疑矣。
  所以,菊径何氏后裔尊敬何如宠,挂他的像祭祀,无可厚非。但说“菊径是何如宠的故里,何如宠那一支何姓人就是从菊径敦睦堂这个门里出去的。”此话欠妥,他自己都不承认呀!

  诚然,婺源菊径村那青瓦白墙、翘角飞檐的古民居,巷陌交错、曲径通幽的旧街道,宁静古朴、世外桃源般的老村落,更有那淳朴厚道、热情好客的菊径村民,不愧是现代人们理想的旅游度假打卡胜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