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曾国藩谈读书
(2023-09-15 15:22:55)
标签:
转载 |
分类: 知识博览 |
曾国藩谈读书
田永明
咸丰八年七月二十一日,曾国藩在舟次途中,写信给即将参加科考儿子曾纪泽。其中主要以他对读书的理解,告谕曾纪泽。其中有很多值得读书人思考的内容。
曾国藩认为:“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可以看出,曾国藩一方面指出了读书的应该从什么地方入手,另一方面又告诫儿子,读书必须每日坚持,不可松懈。
曾国藩对读书的看法,显然比我们今天理解的读书要宽泛一些。他认为读书可分为四目:看、读、写、作。
其实,今天人们所说的读书,大多数仅是曾国藩说的看书,至少我以前心中的读书仅是看书。但在曾国藩看来,读书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看书,一种是读书。用眼而不出声谓之看书;读出声音,朗读吟诵谓之读书。现在即使喜欢读书的人,大多数更重视的是看,即用眼看而不发出声音。所以,曾国藩所说的看,相当今天人所说的泛览或者浏览。他所说的读书,应该指今天的朗读吟诵。在看和读中,曾国藩更注重读。所以,他认为一些重要的东西,一定要反复出声阅读。譬如他说:“李杜韩苏之诗,韩欧会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显然,他在说读时,要求有两个方面:一是高声朗诵,二是密咏恬吟。前者能体会好文章的雄伟之概,后者能探知文章意韵的深远。也就是说,高声朗诵,方能在不同的声调中体味到文章的的起伏低昂,得其气势;密咏恬吟,意思是在安静环境中、在恬适的心境下,一边低吟,一边体味,这样才能真正体味到文章深远的意味。也就是说,读,一方面要读出文章气势,另一方面要在读中体味悟解内容。
为了说明看与读的关系,曾国藩连用了三个比喻说:“譬之富家居积:看书,则在外贸易,获利三倍者也;读书,则在家慎守,不轻花费者也。譬之兵家战争:看书,则攻城略地,开拓土宇者也;读书,则深沟垒,得地能守者也。看书如子夏之‘旧知所亡’相近,读书与‘无忘所能’相近。”首先以“富家居积”作比,看书,就像在外贸易做生意,可以获得三倍的利润;而读书,像在家谨慎坚守,省吃俭用,可以积累财富。其次,用“兵家战争”作比。看书,就像攻城略地,可以开拓疆土;读书,则像修筑壁垒工事,便能守住已经开拓的疆域。最后又说,看书,就像子夏所说的旧知容易遗忘很相近;读书,则与不会忘记已经能运用的东西相近。就是说,在曾国藩看来,看书,可以获得更多的益处,可以扩大知识面;而读书,则可以积累知识,减少知识的遗忘。
其实,凡读书人都有体会,有时虽然看的书很多,但看过不久便会不记得看过,有时会遗忘得一干二净。有时再拿起曾经看过的书,竟然像没有看过一样。原因便是这只是看书,而未曾读书。如果真的像曾国藩说的那样,对一些重要的典籍,通过“高声朗诵”“密咏恬吟”,且能每天坚持,自然会永志不忘,既能“得其雄伟之概”,亦能“探其深远之韵”。
曾国藩在读书之法中,第三是“写”。这里的写,指写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学书法,曾国藩对儿子的要求是“真行篆隶”都必须认真练习,总体要求有两个:一个是好,一个是快,甚至还对数量做了要求:“每天能做楷书一万,则几矣!”在曾国藩的时代,读书人一个基本要求,是要写一手好字,字是人的脸面,就是参加科举考试,如果字写得不中式,则根本不可能举业。所以,古代读书人,必须能写一手好字,而要写好字,当然必须从不断练习中来。不过,曾国藩要求儿子每天要写楷书一万,在今天看来似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他所以对儿子提出如此严酷的要求,意在要求儿子字要写得快,他说自己“余生平因作字迟钝,吃亏不少”,所以,他希望儿子“须力求敏捷”。
曾国藩说读书的第四目是“作”。他说的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诗文,二是作人。
关于作诗文,曾国藩认为“宜在二三十岁立定规模;过三十后则长进极难”。所以,他要求儿子“作四书文,作试帖诗,作律赋,作古今体诗,作古文,作骄体文”,意思是说各种文体都要作,但“数者不可一一讲求,一一试为之”,同时鼓励儿子说:“少年不可怕丑,须有‘狂者进取’之趣。过时不试为之,则从此弥不肯为矣。”总之,曾国藩说作诗文时,一是强调必须在年轻时“立定规模”,因为如果“过三十后则长进极难”;二是要求必须试作各种文体,不要怕做不好。
关于作人,曾国藩告诫儿子,必须抓住圣贤所说的核心“敬”和“恕”两个字。并特别指出仲弓问仁一章,认为此章“言敬恕最为亲切”,此章最为人注重的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除此而外,又分别从“敬”和“恕”两个方面具体举例说明“最好下手处”。他举例说:“如‘立则见其参放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为‘泰而不骄。’‘正其衣冠,俨然人望而畏’,斯为‘威而不猛’:是皆言“敬”之最好下手者。孔言‘欲立立人,欲达达人’。孟言:‘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以仁存心,以礼存心’;‘有终身之优,无一朝之患’;是皆言“恕”之最好下手者。”可见,在曾国藩看来,读书与作人有关,而作人必须坚守敬和恕两个字,这显然是中国传统思想出发的。
总之,在曾国藩对儿子谈如何读书的四目中,实际是要求儿子一要多看书,以扩大视野;二要认真读书,以熟记积累知识,理解体味书中的人生;三要写好字,掌握书写工具;四是要趁年轻多学作各种文体,同时又要学会作人。就是说,在曾国藩看来,读书,看、读非常重要,但除此而外,写字、作诗文,也非常重要,特别又强调读书和作人密切相关。
也就是说,曾国藩对读书的总体看法是,要读书,必须先作人。他在告诉儿子怎样读书的同时,一直没有忘记怎样作人。从他在谈读书时对儿子的希望中,我们不难看到他作为父亲的拳拳之心。
2011年12月14日
田永明
咸丰八年七月二十一日,曾国藩在舟次途中,写信给即将参加科考儿子曾纪泽。其中主要以他对读书的理解,告谕曾纪泽。其中有很多值得读书人思考的内容。
曾国藩认为:“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可以看出,曾国藩一方面指出了读书的应该从什么地方入手,另一方面又告诫儿子,读书必须每日坚持,不可松懈。
曾国藩对读书的看法,显然比我们今天理解的读书要宽泛一些。他认为读书可分为四目:看、读、写、作。
其实,今天人们所说的读书,大多数仅是曾国藩说的看书,至少我以前心中的读书仅是看书。但在曾国藩看来,读书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看书,一种是读书。用眼而不出声谓之看书;读出声音,朗读吟诵谓之读书。现在即使喜欢读书的人,大多数更重视的是看,即用眼看而不发出声音。所以,曾国藩所说的看,相当今天人所说的泛览或者浏览。他所说的读书,应该指今天的朗读吟诵。在看和读中,曾国藩更注重读。所以,他认为一些重要的东西,一定要反复出声阅读。譬如他说:“李杜韩苏之诗,韩欧会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显然,他在说读时,要求有两个方面:一是高声朗诵,二是密咏恬吟。前者能体会好文章的雄伟之概,后者能探知文章意韵的深远。也就是说,高声朗诵,方能在不同的声调中体味到文章的的起伏低昂,得其气势;密咏恬吟,意思是在安静环境中、在恬适的心境下,一边低吟,一边体味,这样才能真正体味到文章深远的意味。也就是说,读,一方面要读出文章气势,另一方面要在读中体味悟解内容。
为了说明看与读的关系,曾国藩连用了三个比喻说:“譬之富家居积:看书,则在外贸易,获利三倍者也;读书,则在家慎守,不轻花费者也。譬之兵家战争:看书,则攻城略地,开拓土宇者也;读书,则深沟垒,得地能守者也。看书如子夏之‘旧知所亡’相近,读书与‘无忘所能’相近。”首先以“富家居积”作比,看书,就像在外贸易做生意,可以获得三倍的利润;而读书,像在家谨慎坚守,省吃俭用,可以积累财富。其次,用“兵家战争”作比。看书,就像攻城略地,可以开拓疆土;读书,则像修筑壁垒工事,便能守住已经开拓的疆域。最后又说,看书,就像子夏所说的旧知容易遗忘很相近;读书,则与不会忘记已经能运用的东西相近。就是说,在曾国藩看来,看书,可以获得更多的益处,可以扩大知识面;而读书,则可以积累知识,减少知识的遗忘。
其实,凡读书人都有体会,有时虽然看的书很多,但看过不久便会不记得看过,有时会遗忘得一干二净。有时再拿起曾经看过的书,竟然像没有看过一样。原因便是这只是看书,而未曾读书。如果真的像曾国藩说的那样,对一些重要的典籍,通过“高声朗诵”“密咏恬吟”,且能每天坚持,自然会永志不忘,既能“得其雄伟之概”,亦能“探其深远之韵”。
曾国藩在读书之法中,第三是“写”。这里的写,指写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学书法,曾国藩对儿子的要求是“真行篆隶”都必须认真练习,总体要求有两个:一个是好,一个是快,甚至还对数量做了要求:“每天能做楷书一万,则几矣!”在曾国藩的时代,读书人一个基本要求,是要写一手好字,字是人的脸面,就是参加科举考试,如果字写得不中式,则根本不可能举业。所以,古代读书人,必须能写一手好字,而要写好字,当然必须从不断练习中来。不过,曾国藩要求儿子每天要写楷书一万,在今天看来似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他所以对儿子提出如此严酷的要求,意在要求儿子字要写得快,他说自己“余生平因作字迟钝,吃亏不少”,所以,他希望儿子“须力求敏捷”。
曾国藩说读书的第四目是“作”。他说的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诗文,二是作人。
关于作诗文,曾国藩认为“宜在二三十岁立定规模;过三十后则长进极难”。所以,他要求儿子“作四书文,作试帖诗,作律赋,作古今体诗,作古文,作骄体文”,意思是说各种文体都要作,但“数者不可一一讲求,一一试为之”,同时鼓励儿子说:“少年不可怕丑,须有‘狂者进取’之趣。过时不试为之,则从此弥不肯为矣。”总之,曾国藩说作诗文时,一是强调必须在年轻时“立定规模”,因为如果“过三十后则长进极难”;二是要求必须试作各种文体,不要怕做不好。
关于作人,曾国藩告诫儿子,必须抓住圣贤所说的核心“敬”和“恕”两个字。并特别指出仲弓问仁一章,认为此章“言敬恕最为亲切”,此章最为人注重的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除此而外,又分别从“敬”和“恕”两个方面具体举例说明“最好下手处”。他举例说:“如‘立则见其参放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为‘泰而不骄。’‘正其衣冠,俨然人望而畏’,斯为‘威而不猛’:是皆言“敬”之最好下手者。孔言‘欲立立人,欲达达人’。孟言:‘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以仁存心,以礼存心’;‘有终身之优,无一朝之患’;是皆言“恕”之最好下手者。”可见,在曾国藩看来,读书与作人有关,而作人必须坚守敬和恕两个字,这显然是中国传统思想出发的。
总之,在曾国藩对儿子谈如何读书的四目中,实际是要求儿子一要多看书,以扩大视野;二要认真读书,以熟记积累知识,理解体味书中的人生;三要写好字,掌握书写工具;四是要趁年轻多学作各种文体,同时又要学会作人。就是说,在曾国藩看来,读书,看、读非常重要,但除此而外,写字、作诗文,也非常重要,特别又强调读书和作人密切相关。
也就是说,曾国藩对读书的总体看法是,要读书,必须先作人。他在告诉儿子怎样读书的同时,一直没有忘记怎样作人。从他在谈读书时对儿子的希望中,我们不难看到他作为父亲的拳拳之心。
2011年12月14日
后一篇:再进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