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大受公撮修何氏历代谱序
谱之为言,普也,普吾族之世系昭穆、源流支派而载之谱牒者也。如国史然,如舆志然。然国史,仅载国之治乱兴衰得失,王侯公卿士大夫之昏明贤奸。舆志,则载山川之形胜扼塞土宜物产之出内多寡,城廊疆域之损益沿革,而一人一姓之出处变迁不与焉。此又谱之与史志异也。夫史与志,犹有能承修之者,而谱,顾可忽乎哉!稽我何氏之谱,创自商杞惠公。惠公后有定公、灵公及周之钦公、靖公、釐公等为之继。迨杞被楚灭,简公之子禹裔携之窜处江南庐江河滨。至西汉文帝时脩公重为删补编辑,条理井井,灿然可观。嗣禹裔、脩公而迁携继述者,厥惟西汉之毅公、东汉之鄢公、敞公。敞公复于永元丁酉九年(公元97年)刻瘗“何氏历代源流碑”于冶父。其谱传至东汉永建而佚。后休公抱残续修,贲偾以上已失考,仅记其以下可知世系。嗣此而迁携续修者则有潜公及东晋之函公、玄公、风度公。南北朝齐之敬叔公,梁之晦公。唐之政公、修文公、伟公、羲庆公。宋之继杞公。继杞公复于淳化二年辛卯(公元991年)建祠冶父时,掘获东汉永元九年丁酉(公元97年)敞公所瘗“何氏历代源流碑”,复得贲偾(第七十一代)以上至黄帝世系。之上所述二十三公者皆内具闵谱之才,外负承启之任,以明世系、序昭穆、溯源流、正支派而纲维家乘于不坠者也。故自黄帝以至于今,凡传世一百二十有六,纪年三千九百二十有二。其间易姓者四,迁地者二十有七;为天子、诸侯者四十有九;为循吏、名儒、隐逸奇硕者七十有七,皆能一一按谱指数。然所以能一一指数者,夫岂偶然哉?盖有旧谱为之征,诸先哲传谱以致之也。第遭靖康之变,残缺失序。且卷帙浩繁,不便观察,大受是以撮其十之一二,著为图系一卷,一以存先型之不坠;一以便后世之易阅,虽不成为完璧,亦可纪其节略梗概,俾后之与吾同志者,庶可助其不逮。岂敢夸阀阅示后世而与史志争功哉!
宋嘉定十七年甲申岁(公元1224年)夏六月,黄帝一百二十六代孙,嘉定壬午(公元1222年)科进士,任安徽颖州府泰和县教谕,何大受超儒氏识于江南之庐江冶父。
《何氏本纪》
余何氏者,夏禹之苗裔也。按世史类编: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骆明,骆明生鲧,鲧生禹,姓姒氏,受舜禅有天下,国号“夏”。传启、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孔甲、皋、发、癸十四世,及太康、扃、廑为十七王,凡四百三十九年,商迁之。汤念夏德之盛,不可使其后无茅土之封,丁酉三年,乃封禹后癸之子懿于杞,使奉禹祀历宣、显、昭、穆、康、惠、戴、庄、景、高、睿、定、怀、度、肃、襄、威、灵、安、元,凡二十一世,六百四十二年。值武王克商,追思元圣,乃褒封五帝及二王后,由是元公之子东楼公于已卯十三年复封于杞。修夏之礼乐,以祀其先。东楼既立,率德谨度,克遵旧典,假乐之诗,其大较也。及周道寝衰,诸侯并争,杞及陈、宋,仅亦守府。周桓王壬戌元年,莒人伐杞,取牟娄。辛未十年,鲁入杞,杞遂微弱。其后,虽或振兴,然亦非先公之旧矣。周襄王戊子十九年,杞子朝鲁,始用夷礼。故夫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徴也。又数传及釐公,遂恹恹不振,《春秋》录其卒,其意深矣!自东楼再受封于杞,传西楼公、题公、仁公、哲公、钦公、敬公、英公、献公、顷公、谋娶公、武公、靖公、共公、德公、桓公、平公、悼公、釐公、湣公、哀公、出公、以至简公为楚所灭,而圣人之胄沦入编氓,伤哉!时有简公之子禹裔窜居江南庐江河上,历绍圣、念祖、徽蔭、熙菴、裕昌、衍夏而至贲偾时,居庐江河上已历二百二十四年之久,遂舍姒姓,而以居地河为姓,又以河旁有水,无以表示人居河之义,因以人易水,乃姓何。此何氏之所自起也。生迪光。汉兴,迪光之子脩字道皇,以博士事孝文帝,有贤声,加二千石。生成、卓、宪。成一名禧,景帝时为宏农都尉,出为胶东相,徙汝阴。生果。果一名清,武帝建元时为御史中丞迁大中大夫。生比权、比干。比干字少卿,武帝太初时为汝阴狱吏,升廷尉,后为丹阳都尉,太始乙酉元年徙扶风郡平陵县。生九子:刚、毅、木、讷、近、仁、寿、考、万。毅字子坚,宣帝五凤时为蜀郡太守,徙蜀郡郫县。生五字:文、武、显、承、谟。武字君公,鸿嘉甲辰四年为司隶校尉,永始戊申四年为京兆尹。武为吏守法尽公,进善退恶,不附贼莽。其为人如此,绥和时为大司空,封氾乡侯,增俸如丞相。是年冬十月,莽恶之,策免就国。哀帝立,以司隶鲍宣荐,复徴用为御史大夫,秋七月,徙前将军尝举公孙禄为大司马,禄亦举武,平帝元始癸亥三年为莽所害,同时死者数百人,海内冤之。生况、鄢。鄢为光禄大夫,鉴父为莽所害,更名孟,字出图,匿嵖岈山,隐居不仕,再徙扶风郡平陵县。生宠,字天眷,建武中为千乘都尉。生敞、敦。敞字文高,章帝元和间为河南尹,汝阳太守,和帝永元己丑元年为侍御史,九月迁尚书,上封事论窦宪不报,出为济南太傅,庚寅二年迁汝南太守。壬辰四年去位隐庐江冶父山,遂家之,读书种花以自娱。并于丁酉九年刻瘗“何氏历代源流碑”于冶父。生灿、煜。煜字耀先,安帝元初时任山东任城刺史,卒于官,子孙遂籍任城郡樊县。生豹,东汉时为少府。生休字邵公,精研六经,人目为学海。生黼、黻。黼字道济,灵帝中平时为光禄主事。生潜字孔昭,献帝兴平时为九江太守,迁庐江灊县。生旻字奉天,魏文帝黄初时以勇健为中郎将,与吴战不克,死之。生心德,恒德。心德字正广,魏明帝景初时为博士。生祐字助国。祐生恽字谋昌,西晋武帝咸宁间为扬州别驾。生敏字叔达,惠帝元康乙卯五年为司隶校尉。生表、泰、绍。泰字岱宗,怀帝永嘉壬申六年为豫州刺史。生函、充、范、矩、准。函字伯道,东晋明帝太宁癸未元年为庐江太守。生玄字妙子,哀帝隆和时为山东莱郡太守,因流寓其间,兴宁间为兵部左侍郎。生风度字宜雅,为东海郡太守,流寓郯县。生羡之字彦贤。羡之生达字通翁,宋明帝泰始庚戌六年为侍中御史。生敬叔字立礼,齐明帝建武间为长城令。生思澄字元静,齐和帝中兴间为殿中侍御史。少与族弟水部郎中逊及散骑常侍子朗,俱擅文名,作《游庐山》诗见重于沈约,世称“东海三何”。生晦字明叔,梁武帝太清间领国子助教。生俊字秀士,陈宣帝太建丁酉九年为御史中尉。生容字正修,隋文帝仁寿间为国子司业。生政字立纪,唐高祖武德甲申七年以明经出教舒城,由郯县复归庐江。生德馨字泽霈,太宗贞观甲辰十八年为给事中。生芬字济芳,高宗麟德间为中书侍郎。生宽字公绰。中宗嗣圣甲申元年拜舒州都督。生应奎字联辉,中宗神龙间由明经官常州刺史,改除长沙太守。生修文字超武,玄宗开元间以进士官相王府司马,除御史大夫,迁国子祭酒。为人直谅慷慨,见推于同平章事韩休。生欣字同人,唐肃宗上元间为江南道巡按使。生翰、翬。翰字西园,唐德宗建中时为翰林侍诏。生浩字其天,唐宪宗元和已丑四年进士,任河北按察使。博学工词赋,时号“庐江学士”,生伟字丰宗,唐穆宗长庆癸卯三年判度支,后为同州刺史,生彙、彝。彝字秉常,会昌间为刑部侍郎。生瑜字子光,唐文宗太和癸丑七年进士,迁户部郎中。生锡恩、锡圭。锡恩字绳禹,唐僖宗光启间为会稽守。生羲易、羲庆。羲庆字肇基,唐昭宗天祐乙丑二年进士,生清字洁怀,后唐庄宗同光间为建昌令。生廷、建。建字道立,宋太宗太平兴国壬午七年为巩昌刺史,有惠政,性恬雅,琴书自随。生继杞字昌先,筑室冶父,种菊十余年,因自号“菊友”。日偕词客,泛舟白湖之间,煮酒吟诗为物外游。子孙继之,不乐仕进。复于宋太宗淳化辛卯二年,建祠冶父,掘得敞公所瘗“何氏历代源流碑”,续成《何氏历代世谱》五十六卷。生允文、允修、允武。允修字尚文,生纶字子贤。纶生自明字训典。自明生炳字耀天,仁宗庆历辛巳元年为国子直讲。壬午二年,朝廷徴晋州处士孙复,遂避贤去位,复修先人之菊圃,闭户读书,乡里罕识其面。生穆字友昌,徽宗政和间为翰林学士,忤蔡京意,遂归隐。生镕、锦。镕字声一,绍兴戊午八年为礼部左侍郎,与堂兄铸并仕高宗。绍兴辛酉十一年,秦桧矫诏下岳飞大理狱,令中丞何铸,大理卿周三畏鞫之。镕谓铸曰:“岳鹏举,乃宋室社稷,天下生灵之所系也。桧欲诬而死之,将以和议图富贵,欺天罔上,莫此为甚。兄既坐狱,须赤肝白肺,以明其诬。勿令权贵,戕害忠良。”铸颔之。既而阅实无状,遂白其冤于桧。桧乃改命谏大夫万俟卨。镕见桧必欲死飞。又谓铸曰:“天下事不可为矣!小人道长,君子道消,无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余与兄,一叶巢湖,数杯笛浦,庶北风不致吹衣,雨雪不致沾裳也。”铸不以为然,镕遂隐去,筑菊圃以待清。及桧卒害岳飞,镕叹曰:“二圣不返,三光无色。”基于此矣!因为泣下。生大受字超儒。宋宁宗嘉定壬午十五年进士,教谕泰和,严师弟礼,训诲谆恳,至忠孝节烈,则丁宁告诫,不啻再三,诸生咸遵其教,一邑赖之。后以老解组归里,取《历代世谱》撮其十之一二,著为《图系》一卷。生子侯字公次,性静谧,博览群书,抚宋室之衰微,痛乾纲之不振,尝作诗以寓意。诗曰:
黄袍启运业承天,五曜娄奎诞大贤;圣主慈祥甘露润,奸臣罪恶飓风颠;
江山瓦裂苍生病,国祚波漂宝位悬;最是不堪回首处,朱仙镇上目凄然。
于是,忧愤不已,以楚之江安多产名贤,且又干戈稍静,遂以访道之故,于度宗咸淳时,挈家溯江而南,爱明水山,乃筑室居之,后又迁于齐安。生三子:长子顺字理翁,余之高祖也。次颐字养翁,次颜字悦翁,皆余叔高祖。及元世祖定鼎以至元癸酉十年岁进士,教谕寿昌。生二子:长宽字洪人,本府庠生,余之曾祖也。次安字济人,为余叔曾祖。二房高祖颐公,生容字受人。三房高祖颜公,生宥字育人,庠生。又生宜字谐人,为余堂曾祖。宽公生福字维祺,次祉字维嘏,次祥字维祯。福公、祉公为余伯祖,而祥公则余之祖也。祖,以至元癸巳三十年举于乡,越明年成进士,知浪穷县。叔曾祖安公生祖。二房曾祖容公生祐、生祧、生祜,县庠生。三房曾祖宥公生祀,太学生,次禧。三房曾祖宜公生礼,县庠生。祖祥公生余皇考及叔考贤字师孟、英字师杰庠生、哲字师睿岁进士、邦字玄敏、国字师政、隆字玄昌、盛字师发更名德明,光字玄六,俱家齐安。皇考圣字师鲁,皇妣吕夫人,苏孺人。皇考以至大已酉二年登贤书,黄庆癸丑二年售礼闱,延祐甲寅元年知石城县,至治癸亥三年内转礼部郎中,泰定丁卯四年以贤劳迁云南布政使司,遂泛舟泊岳阳,见洞庭山水之胜,有棲隐志,乃命材力仆于府治北仓,拨卜地数亩,筑室其间为何家庄,作他日解组之计。是年冬始莅任。至顺庚午元年解组棲隐何家庄。至正辛卯十一年余以第五人释褐。是年苏孺人生弟越,所谓茂先者也。壬辰十二年余复以第二人捷南宫。癸巳十三年皇考微示疾,命余曰:“余叼天地祖德,食禄国朝,虽无丰功伟绩,以立天壤,然亦不愧于君,不负于民,凡事上接下清,心不欺利人济物之事,即不便于己,必竭力以行之。今汝幸列巍科,皆天之庇廕也。他日临民,毋以时艰而侮法,毋以已欲而欺人,洁已守职,毫忽莫怠。汝母老,善事之,汝弟幼,善抚之。汝果如是,余其瞑目于地下矣”。余受命讫,拜哭于地。越明日,衣冠危坐,别家人而逝。余斩焉齐衰,庐于堂左。先是丁亥七年,沿江盗起,师孟公之沔阳,师杰公之巴陵,师睿公之公安,玄敏公之湘湄,师政公之沱潜,惟玄昌公、师发公仍家齐安。居无何,师发公入蜀。及壬辰十二年,余试燕京,徐寿辉兵陷岳州,皇考举家之大桥,依叔考玄六公居之,故皇考之卒皆在大桥。甲午十四年,复归何家庄,乙未,授长清令,戊戌转经筵博士,庚子除河南彰德府尹之任。未几,以八十之老母,十岁之幼弟,心实不宁,耿耿欲归,乃上其状于朝,蒙允谕。及辛丑奉旨养亲。是年,大明兵伐汉,拔江州,陈友谅走武昌。癸卯秋,大明兵及友谅战于鄱阳,友谅败死,其子理复据武昌。余乃奉老母吕夫人、苏孺人,卜沔之南湖筑高墩居之,因地势之飞雁投湖也,甲辰母夫人以寿终。遵遗命葬于岳澜静港之南,与皇考合兆扦艮山坤向,顺帝至正戊申,大明皇帝即位,改元“洪武”。明洪武八年乙卯,余弟茂先中乡举。余子五:长子仁字长卿,次义字善卿,次礼字政卿,皆生于岳。次智字贵卿,次信字才卿,则生于沔。余弟茂先子一,名孝。此齐安五世迁岳,自岳迁沔之始末也。
溯余何氏,自杞亡肇姓之后,簪缨文章,烜赫两间。昔菊友昌先公汇集《何氏历代世谱》,最详悉冠冕,子孙宝之,世守不敢慢。靖康之变,残缺失序,后大受公复撮其十之一二为《图系》一卷,迄公次公迁齐安,携之以来,皇考迁岳,为五世图,今余迁沔,恐后世子孙不悉履历,置祖德宗功于度外,则千秋百世流为支鹿之人,是玄圭之泽将湮,而齐安之荫寝息矣!故鉴菊友之意,述为《本纪》一篇,以志梗概。嗟呼!陵谷变迁,沦桑移易,即何氏一系,或盛或衰,或南或北,孙不识祖之居,兄莫知弟之徙,骨肉歧途,支派各天,搔首踟蹰,不禁悲前感后之思。诗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后世子孙,尚其修德以念之。书,不可不使之读。农,不可不使之务。守礼法以修身,遵孝弟而笃本。毋以善小而不为,毋以恶小而为之。此先主之所以诫其子也。余虽不肖,亦曾托先人之庇,食朝廷之禄矣。我子我孙,鉴此意而守先主之诫,以慰余愿可也!
时 大明洪武十年丁巳秋九月九日后裔孙绍先何超述于南湖之种菊堂
祉公二子师寄师齐由巴陵迁四川涪陵庆符县。
祥公第四子哲字师睿由岳州府迁湖北监利尺八镇。
祥公第八子盛字师法更名德明迁蜀之涪州鹤游坪石堰口。
何敬叔,字维建,生于永明四年(486)五月十一日,卒陈天嘉六年乙酉(565)二月十五日,南齐授余杭令、长城令。
其子何思澄(504—576),历任廷尉正、治书侍御史、秣陵令、东宫通事舍人,湘东王、武陵王录事参军等职。以文章著称,与宗人何逊、何子朗时称“东海三何”。
71贲偾:生於秦政即位之初年,因先世自周贞定王丙申二十四年(公元前445年)杞被楚灭,至秦政并吞六国后之庚辰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窜居江南庐江河上,已历二百二十四年之久,遂以居地河为姓而舍称姒姓,又谓:河旁有水,无以表示人居河之义,因以人易水,乃姓何。此何氏之所自起也!生迪光。
72迪光:生脩。
73脩
:字道皇,西汉文帝时(公元前179年—164年)为博士,有贤声,加二千石,公 曾续修禹裔所存釐公旧
谱。生禧、卓、宪。
74禧
:一名成。西汉景帝时(公元前156年—公元前150年)为宏农都尉,后出为胶东王相。生清。
74卓
:西汉景帝时(公元前156年—公元前150年)为太尉。由江南庐江河上徙汝南郡平舆县,生澜。
74宪
:西汉景帝时(公元前156年—公元前150年)为丞相长史。(其后待考)
75清
:一名果。西汉武帝建元时(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35年)为尉史中丞,迁大中大夫。生比权、比干。
75澜
:。西汉武帝元光时(公元前134年—公元前129年)为谒者仆射,加二千石。自平舆徙平陵。生比烈。
76比权:字衡卿。西汉武帝时为奉车都尉。(其后待考)
76比干:字少卿。敞六世祖。学尚书于晁错,经明行修,兼通法律。为汝阴县狱吏,决曹掾(治水),平活数千人,武帝时为廷尉正,与张汤同时,汤持法深,而公务为仁恕,数与汤争,虽不能尽得,然所济活以千数。后迁丹阳都尉,狱无冤囚,淮汝号曰“何公”。征和三年辛卯(公元前90年)三月辛卯天大阴雨,公在家,日中,梦贵客车骑满门。觉以语妻,说未已,门有老妪,可八十余,头白,求寄避雨。雨甚,而衣履不沾渍,雨止,送出门,乃谓公曰:“公有阴德,今天赐君策,以广君之子孙。”因出怀中符策,状如简,长九寸,凡九百九十枚以授公,曰:“子孙佩印绶者当如比算。”时公年五十八,有六男,又生三子。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自汝阴徙扶风平陵,代为名族。生九子:刚、毅、木、讷、近、仁、寿、考、万。
76比烈:澜公之子,字勋卿。西汉武帝时官二千石。生並。
77毅
:比干次子,字子坚。西汉宣帝五凤时(公元前57年—公元前54年)为蜀郡太守,遂由扶风郡平陵徙蜀郡郫县。
毅公尝踵脩公续修谱牒。生文、武、显、承、谟。
77寿
:比干七子。为蜀郡太守。无子,以毅第三子显为后。
77並
:比烈之子,字子廉。初为长陵令,道不拾遗,持法如山,不阿权贵。后迁陇西太守、徙颖川太守,均有贤声,见
纪颖川,名次黄霸,史称其节,亚尹翁归云。《汉书》有传。生恹。
78文
:毅公长子,字翁君,号霸。任郡户曹,属国中郎将等职。
78武
:毅公次子,字君公。蜀郡郫县人。西汉成帝阳朔戊戌二年(公元前23年)为蒲郡守,庚子四年(公元前21年)为扬州刺史,鸿嘉壬寅二年(公元前19年)为凤阳郡守,甲辰四年(公元前17年)为司隶校尉,永始丙午二年(公元前15年)为兖州守,戊申四年(公元前13年)为京兆尹。公为吏,守法尽公,进善退恶,所居无赫赫名,去后常见思。其为刺史时,二千石有罪,应时辄奏行部,必先即学宫,见诸生问以得失,然后入传,舍问恳田美恶,已见二千石,称循吏焉。元延时(公元前12年—公元前9年)为御史大夫。绥和癸丑元年(公元前8年)夏四月,上疏言:“末俗事烦,宰相不及古,而独兼三公之事,所以不治,宜建三公官。”成帝嘉纳之,进为大司空,封氾乡侯,增奉如丞相。是年冬十月,与丞相翟方进上言:“春秋之义,用贵治贱,不以卑临尊,剌史位下大夫而临二千石,轻重不准,请罢剌史,更置州牧,以应古制。”寻又与方进奏请立辟雍,成帝皆从之。甲寅二年(公元前7年)夏六月与丞相孔光奏请:“自诸侯王,列侯公主,名田有限,关内侯吏民名田,皆无过三千顷。奴婢无过三千人,期尽三年,犯者没入官。”成帝诏行之,后未果。秋七月右将军傅喜以光禄大夫遣归养病。武与唐林上书曰:“喜行义修洁,忠诚忧国,今以寝病,一旦遣归,众庶失望。忠臣、社稷之卫。喜立于朝,陛下之光辉,傅氏之废兴也。”成帝亦自重之,故寻复进喜。是年冬十一月因后母在郡,遣吏归迎,会成帝崩,吏恐路有盗贼,后母迎止。先是武不附贼莽,至是,莽因讽(用含蓄的话指责)左右,冤武事亲不笃。哀帝嗣统(继承帝位),亦欲改易大臣,遂策免武,罢归就国。哀帝建平戊午四年(公元前3年),谏大夫鲍宣等上书言:“武可大委任”。元寿已未元年(公元前2年)正月宣复上书言:“宜复征武,以应天心。建立大政,兴太平之瑞。”三月,丞相王嘉又言:“贤如何武不能进,罪当死。”是月,哀帝复征为御史大夫,秋七月,徙前将军。庚申二年(公元前1年)六月,太皇太后诏公卿举可任大司马者,孔光以下皆举莽。独公与公孙录以为惠昭之世,外戚持权,几危社稷。今比世无嗣,方当选立近亲幼主,不宜令外戚持权,亲疏相错,为国计便。于是,武举录,录亦举武。太皇太后自用莽为大司马焉。莽以武不举已,因劾奏何武,公孙录互相称举,复免官就国。平帝元始癸亥三年(公元3年)为莽所杀,时同死者有司隶鲍宣等数百人,海内震焉!成帝朝功名略比薛宣而经术正直过之。《汉书》有传。生况、鄢。
78显
:毅公三子。曾出后寿公为子。为颖州太守、京辅都尉。无子,以武公次子鄢为后。
79况
:武公长子。仍家蜀郡郫县。生寰。
79鄢
:武公次子,隐名为孟,字出图。曾出后显公为子。因王莽篡汉,生父武被害,知忠臣正士不可立于朝,由蜀郡郫
县徙匿河南嵖岈山,后再徙扶风平陵隐居,抱道而终。鄢公尝踵毅公重修谱牒。生宠。
80寰
:况公之子。东汉光武中元时(公元56年—公元57年)为骑都尉。生腾。
80宠
:鄢公之子,敞父,扶风平陵人,字天眷。为济南都尉。建武中(公元25年—公元55年)为千乘都尉,以病免,
遂隐居不仕。生敞、敦。
81腾
:寰公之子。东汉光武中元时(公元56年—公元57年)为大司农,掌赋税。生玮。
81敞
:宠公长子,字文高。扶风平陵人。性公正,自以趣舍不合时务,每请召,常称疾不应。东汉章帝元和(公元84年—公元86年)中辟太尉宋由府,由待以殊礼,敞论议高常引大体,每多匡正。司徒袁安亦敬重之。是时,京师及四方,累有奇异鸟兽草木,言事者以为祥瑞。敞通经传,能为天官意,甚恶之,乃言于二公曰:“夫瑞应,依德而至;灾异,缘政而生,故鸜鹆来朝,昭公有乾侯之厄;西狩获麟,孔子有两楹之殡;海鸟避风,臧文祀之,君子讥焉。今异鸟翔于殿屋,怪草生於庭际,不可不察。”由、安惧然不敢答。居无何而帝崩。时窦氏专政,外戚奢侈,赏赐过制,仓帑为虚。敞奏记由曰:“敞闻事君之义,进思尽忠,退思补过,明公视事,出入再期,宜当克已,以酬四海之心,礼一,谷不升,则损服撤膳,天下不足,若已使然,比年水旱,人不收获;凉州缘边,家被凶害;男子疲于战阵;妻女劳于转运;老幼孤寡,叹息相依。又中州内郡,公私屈竭。此实损膳节用之时。国恩覆载,赏赉过度,寻公家之用,皆百姓之力,明君赏赉,宜有品制。忠臣受赏,亦应有度。明公宜先正已,以率群下,还所得赐,因陈得失,奏王侯就国,除苑囿之禁,节省浮费,赈恤穷孤,则恩泽下畅,黎庶悦豫。”由不能用。章和戊子二年(公元88年)冬月齐殇王子都乡侯——畅奔吊国忧,上书未报,侍中窦宪遂令人刺杀畅于城门屯卫之中,而归罪于畅弟刚使侍御史与青州刺史杂考刚等。敞又说由曰:“刘畅宗室肺腑,茅土藩臣,来吊大忧,上书须报,亲在武卫,致此残酷奉宪之吏,莫适讨捕踪迹不显,主名不立。敞,备数股肱,职典贼曹,故欲亲至发,所以纠其变而二府以为故,事三公不与盗贼,公纵奸慝,莫以为咎。敞请独奏按及得事实。”太后闭宪于内宫,京师称其正。和帝永元已丑元年(公元89年)春,宪又陷尚书仆射郅寿下吏当诛。时敞为侍御史。上书曰:“寿为机密侍臣,匡救为职,缄默不言,其罪当诛。今寿违众正议以安社稷,岂其私耶?忠臣尽言,以死为归,臣诚不欲圣朝行诽谤之诛,以杜塞忠直,垂讥无穷。”书奏,寿得减死。是年秋九月官尚书,见窦宪兄弟骄纵,上封事曰:“爱而不教,终至凶戾。犹饥而食之以毒,适所以害之也。伏见大将军宪兄弟专朝,虐用百姓,奢侈僭逼,诛戮无罪。臣敞区区,诚不能上令太后损文母之号,陛下有誓泉之讥;下使宪等得长保其福祐,附马都尉窦瓌比请退身。愿抑家权,可与参谋,听顺其意,诚宗庙至计,窦氏之福。”时济南王康尊贵,骄甚宪,乃曰出敞为济南太傅。敞至国,辅康以道义,康有违失,敞辄谏争,康虽不能从,然素敬重敞,无所嫌牾焉,庚寅二年(公元90年)十二月迁汝南太守。敞疾,文吏以苛刻求当时名誉,故在职以宽和为政。立春日常召督邮还府,分遣儒术大吏,按行属县显孝悌有义行者,及举冤狱,以春秋大义断之,是以郡中无怨声,百姓化其恩礼。其出居者皆归养其父母,追行丧服,推财相让者二百许人。置立礼官,不任文吏。又修理鲖阳旧渠,百姓赖其利,垦田增三万余倾。吏人共刻石颂敞功德。壬辰四年(公元92年)窦氏事败,有司奏敞子与夏阳侯窦瓌厚善,坐免官退归,由扶风平陵徙家庐州冶父山。读书种花以自娱。尝踵鄢公续修何氏谱牒。并于永元九年丁酉(公元97年)刻瘗
“何氏历代源流碑”于冶父,以垂不朽。和帝永元庚子十二年(公元100年)三迁五官中郎将。常忿疾中常侍蔡伦。伦深憾之,为所陷,抵罪。殇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卒於家(别本记为‘和帝永元十七年’)。生灿、煜。《汉书》有传。
81敦
:宠公次子,字文厚。生熙。
82玮
:腾公之子。生芸。
82灿
:敞公长子,字耀彩。东汉安帝永初时(公元107年—公元113年)为驸马都尉。
82煜
:敞公次子,字耀先。东汉安帝元初时(公元114年—公元119年)由庐江冶父山出任山东任城刺史,卒於官。子
孙遂籍任城樊邑。樊县故城在今兖州瑕邱县西南。生豹。
82熙
:敦公之子,字缉光。东汉安帝永初时(公元107年—公元113年)为大司农,庚戌四年(公元110年)三月迁车骑
将军,击降匈奴。生二子:长淳、次忠。
83芸
:玮公之子。东汉顺帝阳嘉时(公元132年—公元135年)为水衡都尉。生雄。
83豹
:煜公之子。东汉时为少府。生休。
83淳
:熙公长子,字质良。迁河南南阳,生固。
83忠
:熙公次子,字汉升。迁河南襄阳,生凤。
84雄
:芸公之子。东汉桓帝和平时(公元150年)为中牟令。生瞻。
84休
:豹公之子,字邵公,山东任城樊邑人也。公为人质朴,讷口而雅有心思。精研六经,世儒无及者。以列卿子,诏拜郎中。非其好也,辞病而去,不仕州郡,进退必以礼。桓帝延熹乙巳八年(公元165年)太傅陈蕃辟之,与参政事。蕃败,公坐废锢。乃作《春秋公羊解诂》,覃思不窥门十有七年。又注训《孝经》、《论语》、《风角七分》,皆经纬典谟,不与守文同说。又以春秋驳汉事六百余,妙得公羊本意。公善历算,与其师博士羊弼,追述李育意,以难二传,作《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党禁解,又辟司徒群公表。公道术深明,宜侍帷幄,幸臣不悦之,乃拜议郎,屡陈忠言,再迁谏议大夫。年五十四,光和五年(公元182年)卒。自商杞惠公所创制之谱牒,经定、灵、钦、靖、釐、禹裔、脩、毅、鄢续修,后传至东汉顺帝永建时(公元126年—公元131年)佚失,休公因此抱残续修,阙其贲偾以上不可知者,而述其以下可知者,即断自贲偾为始。生黼、黻。《汉书》有传。
84固
:淳公之子,字守坚。生二子,长进、次苗。又生一女为东汉灵帝后。
84凤
:忠公之子,字文通。生一子颙。
85瞻 :雄公之子。生一子楷。
85黼
:休公长子,字道济。东汉灵帝中平时为光禄主事,克绍家学,著《五经要义》十六卷。生一子潜。
85黻
:休公次子,字道翼。
85进
:固公长子,字遂高。河南南阳人,其妹为东汉灵帝后。灵帝光和庚申三年(公元180年)十二月征为侍中,中平甲子元年(公元184年)为大将军。已巳(公元189年)年秋七月为宦官等所杀。生一子源。
85苗
:固公次子。(按:《后汉书》何进列传摘抄补之:汉灵帝中平四年(公元187年)荥阳贼数千人群起,攻烧郡县,杀中牟县令,诏使何进弟何苗(河南尹)出击之。苗攻破群贼,平定而还。诏遣使者迎于成皋,拜(授)苗为车骑将军,封济阳侯。后被匡遂、董旻(董卓弟)所杀。)
85颙
:凤公之子,字伯求,河南南阳襄乡人。东汉灵帝中平时(公元184年—公元188年)见曹操,叹曰:“汉家将亡,安天下者必是人也”。《汉书》有传。
86楷
:瞻公之子。为南陵令。生恂。
86潜
:黼公之子,字孔昭。东汉献帝兴平时(公元194年—公元195年)为九江太守。由山东任城樊邑迁还庐江灊县。汉武帝登礼灊之天柱山。即今安徽安庆府,春秋时为皖国。今安徽省,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汉属庐江,今潜县西北有水曰潜水,亦名皖水;有山曰潜山,亦名皖山。潜公继休公述有谱牒。生一子旻。
86源
:进公之子,字逢之。为豫章太守。生一子宴。
87恂
:楷公之子。生贞。
87旻
:潜公之子,字奉天。魏文帝曹丕黄初时(公元220年—公元226年)为中郎将,与吴战不克,死之。生心德、恒德。
87宴
:源公之子,字平叔。南阳宛人。美姿容,少以才名著。魏明帝曹睿景初三年(公元239年),与邓颺、曹爽谋夺
司马懿权,为懿所杀,夷其族。(按:有史书作何晏。)
88贞
:恂公之子。为桂阳太守。生宣。
88心德:旻公长子,字正广。魏明帝景初时(公元237年—公元239年)为博士。生祐。
88恒德:旻公次子,字承休。迁陈郡阳夏。生夔。
89宣
:贞公之子。生攀。
89祐
:心德之子,字助国。博学洽闻,为儒者宗。生恽。
89夔
:恒德之子,字叔龙。陈郡阳夏人。东汉献帝建安癸巳十八年(公元213年)十一月为魏曹操尚书。生曾。(按:
《中国大姓》摘抄补之: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辟(授)为司空掾属,后出任城令、长广太守、乐安太
守,曹丕即位,先后任太仆、太傅,封阳武亭侯。)
90攀
:宣公之子,字惠兴,蜀郡郫县人。武长子,况之十二代孙。西晋武帝咸宁时(公元275年—公元279年)为王濬
参军。濬入建业,王浑以濬不待已,将攻之。公劝濬送皓与浑,由是,事得止。后为散骑侍郎。生一子璋。
90恽
:祐公之子,字谋昌,庐江灊人。西晋武帝咸宁间(公元275年—公元279年)为扬州别驾。太康庚子元年(公元
280年),晋伐吴,恽谓刺史周浚宜速渡江直指建业。浚使白王浑,浑曰:“受诏”。但屯江北,不使轻进。且诏
令龙骧将军王濬受我节制,但当具君舟楫,一时俱进耳。恽曰:“龙骧克万里之寇,以既成之功,来受节制,未
之闻也。”浑不听,后王濬入建业,其明日王浑乃济江,以濬不待已,欲攻之。恽又与周浚笺使谏止浑。生敏。
90曾
:夔公之子,字颖考。陈国阳夏人,性奢侈。魏元帝曹奂景元时(公元260年—公元263年)为魏司隶。咸熙甲申元年(公元264年)升司徒。乙酉二年(公元265年)晋武帝伐魏,袭王位,改号“泰始”时,以曾为西晋丞相,位太傅,谥曰“孝”。生二子遵、邵。
91璋
:攀公之子。(其后待考)
91敏
:恽公之子,字叔达。西晋惠帝元康乙卯(公元295年)五年为司隶校尉。生表、泰、绍。又生女适临沂
西晋太傅王导字茂宏。
91遵
:曾公长子,字思祖【邵庶兄】。有干能,少历清职,终于太仆。生四子:嵩、绥、机、羡。
91邵
:曾公次子,字敬祖。西晋武帝太熙庚戌元年(公元290年)即惠帝永熙元年,惠帝立广陵王为太子,以邵为师
保,后任尚书左仆射。(按:其它书籍作何劭。)
92表
:敏公长子,字儒宗。西晋怀帝永嘉时(公元307年—公元312年)为繁昌令,遂家焉。生行。
92泰
:敏公次子,字岱宗。西晋怀帝永嘉壬申六年(公元312年)为豫州刺史。生五子:函、充、范、矩、准。
92绍
:敏公三子,字道宗。迁东海郯。生修。
92嵩
:遵公长子,字伯岳。西晋怀帝永嘉时(公元307年—公元312年)为吏部郎中。
92绥
:遵公次子,字伯蔚。西晋怀帝永嘉时(307年—312年)为尚书,参机密。已巳三年(309年)为太傅越所杀。
92机
:遵公三子,字逸仙。初,何曾侍武宗,宴退,谓诸子曰:“祖上开创大业,吾每宴,见未尝闻经国远图,惟说平生常事,非贻厥孙谋之道也,及身而已,后世其殆乎!汝辈犹可以免。”指诸孙曰:“此属必及于难”!及绥死,兄嵩哭之,曰:“我祖其殆圣乎!曾日食万钱,犹云无下箸处,子邵日食二万,绥及弟机、羡汰侈尤甚。与人书疏,词礼简傲。”王尼见绥书,谓人曰:“伯蔚居乱世而矜豪乃尔,其能免乎?”人曰:“伯蔚闻卿言,必相危害。”尼曰:“伯蔚比闻吾言,自已死矣!”永嘉之末,曾后无遗种。
92羡
:遵公四子。
93行
:表公之子,字遵道。生琦。
93函
:泰公长子,字伯道,庐江灊人。东晋明帝太宁癸未元年(323年)为庐江太守。尝踵潜公重修谱牒。生玄。
93充
:泰公次子,字次道。东晋成帝咸康间(335年—342年)为丹阳尹。丞相王导、司徒庾亮共荐曰:“充,气度风概,有万夫之望。”已亥五年(339年)七月为护军将军,参录尚书事,庚子六年(公元340年)为中书令。壬寅八年(342年)成帝崩,康帝即位,凉阴不言,委政于充与庾冰。康帝建元癸卯元年(公元343年)征为扬州刺史,录尚书事。甲辰二年(344年)康帝崩。穆帝立,方二岁,太后褚氏临朝称制,充,加侍中录尚书事,封都乡侯。充有器扃临朝正色,以社稷为已任,所进用,皆以功效,不私亲旧,辅两朝幼主,尤有大勋。于晋穆宗永和丙午二年(公元346年)二月卒,谥“文穆”。无子,嗣弟准长子放为后。
93范
:泰公三子,字叔道。东晋成帝咸康时(公元335年—公元342年)为宣城内史。
93矩
:泰公四子,字季道。东晋康帝建元时(公元343年—公元344年)为义兴太守。
93准
:泰公五子,字幼道。庐江灊人,高尚寡欲,弱冠知名州府,交辟并不就,兄充为骠骑将军时,劝其仕,准曰:“弟五之名,何减骠骑。”后于东晋康帝建元时(公元343年—公元344年)为散骑常侍。去官后,散带衡门,不及人事。惟诵佛经,修营塔庙而已。卒后,封晋兴侯,子惔以父行高洁,表让不受。生放、惔、澄;又生一女,为东晋孝穆帝后。
93修
:绍公之子,字明道。生谦。
94琦
:行公之子,字万伦。充从兄子,繁昌人,年十四丧父,哀毁过礼。居于宣城阳谷县,好古博学,事母孜孜,朝夕色养,常恐甘鲜不赡。乃为郡主簿,历补泾县令。丁母忧,居丧泣血,杖而后起。停柩在殡,为邻火所逼,烟焰已交,家乏僮使(仆人),计无从出。乃匍匐抚棺号哭,俄(突然)而风止火熄,堂屋一间免烧。其精诚所感如此。从此,遂杜门高尚,屡召不起。桓温过其地,曰:“此中有人,以琴书自娱”。著《三国评论》。年八十二卒。
94玄
:函公之子,字妙子。东晋哀帝隆和间(公元362年)为莱州【今山东莱州府】太守。遂由庐江灊县流寓于齐之莱
州。兴宁间(公元363年—公元365年)为兵都左侍郎。尝踵函公续修谱牒。生一子风度。
94放
:充公嗣子。原为准长子,出嗣充为子。(其后待考)
94惔
:准公次子。东晋时为南康太守。生二子,元度、叔度。
94澄
:准公三子,字季元。东晋时为尚书左仆射,领本州大中正。生融。
94谦
:修公之子,字子恭。生谨度、慎度
95风度:玄公之子,字宜雅。东晋时为东海郡太守。遂由齐之莱州再流寓于东海郯县。尝踵玄公重修谱牒。生羡之。
95元度:惔公长子。东晋时为西阳太守。
95叔度:惔公次子,准孙。东晋安帝义熙时(公元405年—公元418年)官太常侍卿尚书。后为金紫光禄大夫。吴郡太守王宏每称其清身洁已,少笃行谊。姨与母厚。母早亡,奉姨卒,朔、望必往哭之。哀子尚之为吏部,归省。叔度问曰:“汝行同朝相送可有几人?”对曰:“数百”。叔度笑曰:“此送吏部尔,非为何氏有彦德也。昔殷通任豫章,效钱甚众。及废江亭,积日故旧无复窥之者”。世谓尚之立身简略,实本叔度之教云。生尚之、佟之。
95融
:澄公之子。东晋时为大司农。生祚徵。
95谨度:谦公长子,字式金。娶刘牢之之妹。生无忌。
95慎度:谦公次子,字式玉。生长瑜、承天。
96羡之:风度之子,字彦贤。生达。
96尚之:叔度长子,字彦德。准曾孙,庐江灊人。宋文帝元嘉间(公元424年—公元453年)为丹阳尹。戊寅十五年(公元438年),文帝建四学,庚辰十七年(公元440年)为吏部尚书,庚寅二十七年(公元450年)为仆射,辛卯二十八年(公元451年)为尚书令。壬辰二十九年(公元452年)以老致仕,退居方山。既而诏书敦谕数四,复起视事,仍为尚书令。癸巳三十年(公元453年)太子邵弑文帝,以尚之为司空,子偃为侍中。及邵败,尚之左右皆散自洗,
黄阁宋王特宥(宽恕)之,复以为尚书令,偃为大司马长史,任遇无改。生偃、伦。
96佟之:叔度次子,字士威(别本误作“士成”)。少好三礼,师心独学,强力专精。齐高帝建元间(公元479年—公元482年)官将军,武帝永明间(公元483年—公元493年)为国子助教,都下称其高儒。武帝命掌修《五礼》,书成,遭齐末兵燹。及梁武帝天监时(公元502年—公元519年)为右丞相尚书。武帝修《五礼》,复命佟之总其事,未成而卒。生昌寓。
96祚徵:融公之子,字锡吉。生燧。
96无忌:谨度之子。东海郯人,刘牢之之甥也。牢之与贼臣桓玄通,无忌与刘裕极谏不听,其子敬宣又谏。与刘裕等谋诛桓玄。东晋安帝元兴甲辰三年(公元404年)二月与刘裕起兵京口诛桓玄,无忌为琅玡内史,及桓谦战于覆舟山下,大破之。玄出走。夏四月,无忌等及玄兵战于桑落州,玄挟安帝东下。五月,无忌与刘毅及玄战于峥嵘州,大破之。玄复挟义帝入江陵宁州,督护冯迁击玄,诛之,帝复位。安帝义熙乙巳元年(公元405年),无忌与刘毅讨灭桓玄余党,荆、湘、江、豫皆平。诏以无忌为都督,江东五郡会稽内史。丙午二年(公元406年)论建义功,封无忌为安城郡公。庚戌六年(公元410年)无忌讨徐道覆战败,死之。谥曰:“忠肃”。生春。
96长瑜:慎度长子。南北朝宋人,与谢灵运、荀雍、羊璿以文学相赏,号曰“四友”。
96承天:慎度次子。东海郯人,宋文帝元嘉初年(公元424年)为太子率更令。戊寅十五年(公元438年),宋立四学,
使承天立史学,制有《元嘉历》。生遹。
97达
:羡之之子,字通翁。宋明帝泰始庚戌六年(公元470年)为侍中御史。生敬叔。
97偃
:尚之长子,字仲弘。庐江灊人,宋文帝元嘉壬辰二十九年(公元452年)为太子中庶子,癸巳三十年(公元453年)为侍中,后改为大司马长史。孝武帝孝建时(公元454年—公元456年)为吏部尚书。大明时(公元457年—公元464年),袭父职,为中书令。生戢、炯。
97伦
:尚之次子,字仲常。生求、点、胤。
97昌寓:佟之之子,字俨望。齐武帝永明间(483年—493年)为荆州刺史。海临王昭秀行事废帝,昭文延兴甲戌元年(494年)九月,萧鸾遣徐元庆害昭秀,昌寓止之曰:“仆受朝廷意,寄翼辅外藩,殿下未有愆失,何容即以相付耶?若朝廷必须,殿下当自启闻更听后旨”,昭秀由是得还建康。明帝建武时(494年—497年)屡官吏部尚书,后又为宰相。昌寓独立不群,所交皆当世名儒,风流籍甚,为相以清白称。有姓闵者乞官,自言子骞之后,昌寓笑曰:“遥遥华胄矣!”生敬容。
97燧
:祚徵之子,字端甫。生二子:迈、宪。
97春
:无忌之子,字若木。生象坤。
97遹
:承天之子,字德循。生昭序、昭度。
98敬叔:达公之子,字立礼。齐明帝建武间(公元494年—公元497年)为长城令。其政清约,不通问遗,夏节至,忽榜
门受节数日,共得米二千斛,悉取以贷贫民输租,民大悦。尝踵风度重修谱牒。生思澄。
98戢
:偃公长子,字惠景。尚宋武帝山阴公主,齐高帝建元已未元年(公元479年)为太子詹事,庚申二年(公元480
年)为吏部尚书加骁骑将军。
98炯
:偃公次子,字士光。胤从弟,庐江灊人。
98求
:伦公长子,字子有。历丹阳郡丞,后除永嘉太守,逃归,隐居武邱山。
98点
:伦公次子,字子皙。容貌方雅,博通群书,善谈论。宋、齐屡徵中书郎,中庶子,并不就。豫章王命驾造点,点从后门遁去,隐居吴郡山中,或驾柴车,或蹑草履,随意所适,必醉归。人谓之通隐。与梁武帝有旧,及践祚(音作,君主的位置),天监壬午元年(公元502年)赐川鹿皮冠,手诏徵之,引入华林园,因欲拜(授)为常侍中。点以手捋帝须,曰:“乃欲臣老子耶?”不屈,寻辞疾归。与兄求弟胤皆隐遁不仕。世称:“何氏三高”,又称点为大山,胤为小山、亦曰东山。点少时常患渴痢,积岁不愈,后在吴中石佛寺建讲,于讲所昼寝梦一道人,形貌非常,授丸一掬,梦中服之,至此而瘥,时人以为淳德所感,好施与,远近致遣,随复散焉。点,雅有人伦,识鉴多所甄拔。卒年六十八岁。(其后待考)
98胤
:伦公三子,字子季。年八岁居丧哀毁若成人。既长好学,入宝林寺听内典,其业皆通。为建安太守,有恩信民,不忍欺。每伏腊放囚归家,依期而返。历黄门侍郎,齐高帝建元中(公元479年—公元482年)拜表辞职,不待报辄去。齐武帝永明中(483年—493年)为国子祭酒,齐废帝昭业隆昌甲戌元年(公元494年)为中书令。慕会稽之胜,举家而往住云门山,隐居教授。齐和帝宝融中兴辛巳元年(公元501年)萧衍奏,徵为军谘祭酒,不至。梁高祖武帝天监壬午元年(公元502年),诏赴光禄大夫,遣司马王果劝驾,不应。谓果曰:“卿,何不表留我同隐。”果曰:“不闻比例”。胤笑曰:“擅君两卷,皆言物始,何必有例。”梁高帝诏赐白衣尚书禄,命山阴库钱月给五万,胤皆固辞。乙酉四年(公元505年),武帝选学生往云门山从胤受业。命胤选经明行修者以闻。胤初迁云门山起学舍,别为小阁,寝处其中,将筑室,忽见二人,容貌甚伟,问胤曰:“君欲居比耶?乃指一处,云:“其中殊吉”。忽不复见。胤依其言而止焉。寻而山发洪水,树石皆倒拔。惟胤所居室,岿然独存。后移居虎丘西寺,讲经论学。徒复从之,有虞人遂鹿,鹿径趋胤,伏不动。又有异鸟如鹤,红色,集讲堂,驯狎如家禽焉。初,开善寺藏法师与胤遇于云门,后卒於钟山。其死日,胤在般若寺,见一僧,授胤香奁并函,书云“呈何居士”。言讫失所在,胤开函乃是《大庄严论》,世所未有。又于寺内立明珠柱,七日七夜放光昭明。太子钦其德,致手书褒美之,卒年八十六。先是胤疾,妻江氏梦神人告曰:“汝夫寿尽,既有至德,应获延期,尔当代之”。妻觉说焉,俄得疾而卒。胤疾乃瘳。至是,胤梦一神女并八十许人,并衣恰行列至前,俱拜床下。觉,又见之,便命营凶具,既而疾重,因不治。
98敬容:昌寓之子,字国礼。梁武帝大同已未五年(公元539年)为尚书令。性好洁,衣冠必鲜丽直悫无文,以纲维为已任。壬戌八年(公元542年)以吏部尚书出为吴郡太守,政为天下第一。癸亥九年(公元543年)复为太子詹事,太子频于玄圃,自讲老庄。敬容谓曰:“昔晋代丧乱,颇由祖尚玄虚,使中原沦于仇敌。今东宫复习,此江南亦将致寇乎?”时武帝笃好佛老,故敬容反得罪。
98迈
:燧公长子,字超远。宋孝武帝大明时(公元457年—公元464年)为宁朔将军,尚宋废帝子业姑新蔡长公主。
98宪
:燧公次子,字子思。博该群籍,任昉、刘沨共执秘阁四部书试,问其所知,自甲至丁,连日累夜,莫见所遗,位
本州别驾国子博士。
98象坤:春公之子,字宏载。生子朗、子守。
98昭序:遹公长子,字著明。生逊。
98昭度:遹公次子,字九龄。生远。
99思澄:敬叔之子,字元静。东海郯人。作游庐山诗,见重于沈约。齐和帝中兴间(公元501年—公元502年)为殿中侍
御史。少与族弟水部郎中逊及散骑常侍子郎俱擅文名,世称“东海三何”。生晦。
99子朗:象坤长子,字世明。东海郯人。与逊、思澄齐名,时人语曰:“东海三何,子朗最多”齐武帝永明癸亥元年(公元483年)四月为散骑常侍。
99子守:象坤次子,字世禄。徙西城。生一子细胡。
99逊
:昭序之子,字仲言。八岁能赋诗,南北朝时仕梁,为扬州法曹。公廨有梅一株,逊常吟咏其下。后迁洛阳,思梅花不得,因请再任扬州,上从之。至日花适盛开,逊于东阁延诸名士赏之,笑傲终日。少与族兄思澄及子朗俱擅文名,时人称为“东海三何”。沈约谓逊曰:“每见卿诗,一日三复,犹不能已。”武帝天监中(公元502年—公元519年)为水部郎中。
99远
:昭度之子,字义方。东海郯人。
100晦
:思澄之子,字明叔。梁武帝太清间(公元547年—公元549年)领国子助教。晦,尝踵敬叔重修谱牒。生俊。
100细胡:子守之子。由东海郯通商入蜀,遂家郫县。生通、妥。
101俊
:晦公之子,字秀士。陈宣帝太建丁酉九年(公元577年)为御史中尉。生容。
101通
:细胡长子。善斫玉。生稠。
101妥
:细胡次子,字栖凤。西城人,亦作蜀郡郫县人。少机警。兰陵萧慎亦有俊才,住青阳巷。时人为之语曰:“世有两儒,白杨何妥,青阳萧慎。”隋高祖文帝开皇壬寅二年(公元582年)为龙州剌史,有负笈从游者,亲为教授。作《刺史箴》勒(雕刻)石州门外。戊申八年(公元588年)为国子博士。公善音乐,已酉九年(公元589年)文帝令考定钟律,作《清瑟调》三声。又作八佾鞞铎巾拂四舞,以太常所传宗庙雅乐,深乖古意,奏请用黄钟。(其后待考)
102容
:俊公之子,字正修。隋文帝仁寿间(公元601年—公元604年)为国子司业。生政。
102稠
:通公之子,字桂林。妥兄之子。隋炀帝大业丙寅二年(公元606年)为太府少卿。
103政
:字立纪。唐高祖武德甲申七年(624年)以明经出教舒城,由东海郯复归庐江。踵晦公重修谱牒。生德馨。
104德馨:字泽霈。唐太宗贞观甲辰十八年(公元644年)为给事中。生芬。
105芬
:字济芳。唐高宗麟德间(公元664年—公元665年)为中书侍郎。生宽。
106宽
:字公绰。唐中宗嗣圣甲申元年(公元684年)拜舒州都督。生应奎。
107应奎:字联辉。唐中宗神龙间(公元705年—公元706年)登明经高第。初为常州剌史。改除长沙太守。生修文。
108修文:应奎之子,字超武。唐玄宗开元间(公元713年—公元741年)第进士。初,拔相王府司马,改除御史
大夫,升授国子祭酒。为人直谅慷慨,见推于同平章事韩休。尝踵政公重修谱牒。生欣。
109欣
:修文之子,字同人。清奇雅正,有诗名。唐肃宗上元间(760年—公元761年)为江南道巡察使。生翰、翬。
110翰
:欣公长子,字西园。唐德宗建中时(公元780年—公元783年)为翰林侍诰。生浩。
110翬
:欣公次子,字斯飞。唐德宗贞元时(公元785年—公元804年)为大理寺评事。生淮。
111浩
:字其天。唐宪宗元和已丑四年(809年)进士,任河北按察使。博学工词赋,时人称为“庐江学士”。生伟。
111淮
:翬公之子,字自桐。生进滔。
112伟
:字丰宗。唐穆宗长庆癸卯三年(公元823年)判度支。后为同州刺史。伟尝踵修文公重修谱牒。生彙、彝。
112进滔:灵武人,为本军校。文宗太和已酉三年(公元829年)六月知留后使,八月为魏博节度使。卒於文宗开成庚申
五年(公元840年)十月。生宏敬。
113彙
:伟公长子,字秉钧。唐武宗会昌时(公元841年—公元846年)为剑南巡察使。生琇、莹。
113彝
:伟公次子,字秉常。唐武宗会昌时(公元841年—公元846年)为刑部侍郎。生瑜。
113宏敬:进滔之子,初名重顺,赐名宏敬。唐文宗开成庚申五年(公元840年)冬十月知魏博留后使,寻为魏博节度
使。武宗会昌癸亥三年(公元843年)为南面招讨使。唐懿宗咸通丙戌七年(公元866年)卒。生子全皞。
114琇
:彙公长子,字子美。迁黄州。生锡嘏。
114莹
:彙公次子,字子玉。迁浙江杭州府会稽县。生锡畴。
114瑜
:彝公之子,字子光。唐文宗太和癸丑七年(公元833年)擢进士,迁(任)户部郎中。生锡恩、锡圭。
114全皞:宏敬之子。唐懿宗咸通丙戌七年(公元866年)为魏博留后使,寻为魏博节度使。以年少骄暴好杀,庚寅十一
年(公元870年)秋八月,军中作乱,全皞单骑走追杀之。自进滔得魏博至全皞传三世,四十二年而灭。
115锡嘏:琇公之子,字光禹。唐时为大理司直。生鼎。
115锡畴:莹公之子,字范禹。唐时为太常侍丞。生羲图。
115锡恩:瑜公长子,字绳禹。唐僖宗光启间(公元885年—公元887年)为会稽守,甚有能名。生羲易、羲庆。
115锡圭:瑜公次子,字缵禹。唐时为司农寺卿。
116鼎
:锡嘏之子。唐末,为容管经略使。生泽。
116羲图:锡畴之子,字辉山。会稽人。唐昭宗天复壬戌二年(公元902年)进士。铨陕西延安府郡守。生渊。
116羲易:锡恩长子,字肇三。唐昭宗天祐时(公元904年—公元918年)为监察御史。生神剑。
116羲庆:锡恩次子,字肇基。唐昭宗天祐乙丑二年(公元905年)进士及第。世乱不仕。生清。尝踵伟公重修谱牒。
117泽
:黄州人,后唐庄宗同光癸未元年(公元923年)为洛阳令。甲申二年(公元924年)九月庄宗猎,泽遮道谏曰:“陛下赋敛既急,今禾稼将成复蹂践之,使吏何以为理,民何以为生。臣愿先赐死。”庄宗慰遣之。乙酉三年(公元925年)为太仆少卿。
117渊
:羲图之子,字溥博。生延。
117神剑:羲易之子。生福进。
117清
:羲庆之子,字洁怀。后唐庄宗同光时(公元923年—公元925年)为建昌令。生二子:廷、建。
118延
:渊公之子,字世熙。生继夏。
118福进:神剑之子,字善长。太原人。五季初为颖州防御使,后晋齐王开运时(944年—946年)为恒州将,丁未四年
(947年)闰七月逐辽将满达勒遣使降汉,后汉隐帝承祐乾祐已酉二年(公元949年)为刺史。生继筠。
118廷
:清公长子,字朝立。生一子继禹。
118建
:清公次子,字道立。宋太宗太平兴国壬午七年(982年)为巩昌刺史,有惠政,性恬雅,琴书自随。生继杞。
119继夏:延公之子,字昌炽。生允元。
119继筠:福进之子,字化龙。宋太祖乾德时(公元963年—公元967年)为李继勋前锋将。开宝戊辰元年(公元968
年)击破北汉兵,斩首三千级,遂夺汾河桥。生承矩。
119继禹:廷公之子,字昌裔。生允诚、允信。
119继杞:建公之子,字昌先,号菊友。筑室冶父,种菊十余年,自号菊友,日偕词客,泛舟白湖之间,煮酒吟诗为物外游。复于淳化二年辛卯(公元991年)建祠冶父,掘得敞公所瘗“历代源流碑”,续成《何氏历代世谱》五十六卷。生允文、允修、允武。按:庐江县之北有巢湖,其北有黄波湖,黄波湖之南有白荡湖,白荡湖之南为长江。继杞公之泛舟白湖,其七代孙镕【字声一】之欲与从兄铸【字伯寿】一叶巢湖即指此二处。
120允元:继夏之子,字惇德。生绍。
120承矩:继筠之子,字正则。宋太宗淳化癸巳四年(993年)三月为河北屯田制置使。至道乙未元年(995年)四月
契丹寇雄州,承矩御却之(击退)。生龟龄、昌龄、九龄、遐龄。
120允诚:继禹长子,字纯一。
120允信:继禹次子,字近义。
120允文;继杞长子。迁浙江余杭郡。生经。
120允修:继杞次子,字高文。豪纵不羁,诗酒自适,生纶。
120允武:继杞三子。迁浙江处州府龙泉县,生纲、纪。
121绍
:允元之子,字祖述。生自康。
龟龄:承矩长子。
昌龄:承矩次子。生象中。
九龄:承矩三子。
遐龄:承矩四子。
经
:允文之子,字子圣。生自修。
纶
:允修之子,字子贤。隐居教授,不入城市,剌史高其行谊,造门,屡辟不起。生自明。
纲
:允武长子,字子常。生自强。
纪
:允武次子,字子律。迁四川顺庆府南充县,生自行、自尊、自立。
122
自康:绍公之子,字尔寿。迁湖北武昌通城县,今湘人奉为迁湘始祖,葬通城县,妣田氏,生周士。【按:旧谱只载自康迁湘为湖广之祖,以下未悉,民国丙辰五年(公元1916年),有湖北何立功(系“运”字派)上川清族,携来刻谱查对,乃知此支实自康亲支,因抄补之。】
象中:昌龄之子。
自修:经公之子,字进益。生煌。
自明:纶公之子,字训典。潜心好学,笃志立行,富贵利达,毫不介意,生炳。
自强:纲公之子。生琬、琳。
自行:纪公长子。生涉、涧。
自尊:纪公次子。生群。
自立:纪公三子。生郯、邦。
123
周士:自康之子。妣吴氏,生淙尧、淙舜。
煌
:自修之子,字耀祖。生程、秩。
炳
:自明之子,字耀天。宋仁宗庆历辛巳元年(公元1041年)为国子直讲,壬午二年(公元1042年)十一月,朝廷征晋州处
士孙复,遂避贤,复修先人菊圃,杜门读书,乡里罕识其面,生一子穆。
琬
:自强长子,字子温。浙江龙泉人,宋仁宗尝疏其名于屏曰:“政事何琬,文章叶涛”涛亦同里。生守中。
琳
:自强次子,字子斑。生执中、致中。
涉
:自行长子,字济川。四川南充人,汛览博古。宋仁宗宝元间(1038年—1039年)迁著作郎,管勾鄜延路招讨使,
机宜文字,时夏景宗元昊扰边。军中经画,涉与有力。所至多建学馆,劝课诸生。虽在军中亦尝为诸将讲《左氏春
秋》,狄青之徒皆横槊以听。
涧
:自行次子。
群
:自尊之子,字通夫。西充人,博学好古,喜激扬论议,著书数十篇。宋仁宗嘉祐间(1056年—1063年)直龙图
阁,何郯表其行义,赐号“安逸处士”。
郯
:自立长子,字圣从。四川成都府人,宋仁宗庆历间(1041年—1048年)为御史,后迁龙图阁学士。生榛。
邦
:自立次子,字圣国。迁四川成都资州直隶州,生栗。
124
淙尧:周士长子。妣焦氏,生翼凤、附凤。
淙舜:周士次子。
程
:煌公长子,字德昌。迁浙江金华府。生钊。
秩
:煌公次子,字德音。生铸。
穆
:炳公之子,字友昌。宋徽宗政和间(公元1111年—公元1117年)为翰林学士,忤蔡京意,遂隐归。生镕、锦。
守中:琬公之子,字大本。
执中:琳公长子,字伯通。浙江处州龙泉县人,宋徽宗崇宁间(公元1102年—公元1106年)为吏部尚书。大观丁亥元年(公元1107年)春正月为中书侍郎,已丑三年(公元1109年)六月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政和丙申六年(公元1116年)四月,病甚,年高,以太傅致仕、就第朝朔,望物仪廪稍,一如居位时,未几,卒。生修年、亿年。
致中:琳公次子,字位高。迁浙江温州府。生南轩。
榛
:郯公之子,字文密。
栗
:邦公之子,字文缜。四川资州人。宋钦宗靖康丙午元年(1126年)三月为尚书右丞,八月为中书侍郎,栗主战,与
曹恪,耿南仲不合【时朝议割三镇以缓金师,栗力言其不可】,十一月罢为开封尹。寻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125
翼凤:淙尧长子,字翔霄,行细六。同弟附凤捷宋理宗宝庆二年丙戌(公元1226年)科进士,故至今称双凤仕。至大理
寺评事,迁衡州签判,勅授承德郎。妣戴氏,生鹏。庶室周氏。
附凤:淙尧次子,字千仞,行义六。与兄翼凤同捷宋理宗宝庆二年丙戌(公元1226年)科进士。任岳州府平江宰,迁浙
江杭州司理厅,封奉直大夫。妣邱氏,生鹓。【按:此即湖北沔阳州何家塆益兰马埠四世祖考、妣也。】
钊
:程公之子。生伯熭。
铸
:秩公之子,字伯寿。余杭人,宋高宗绍兴已未九年(公元1139年)为侍御史,庚申十年(公元1140年)七月为中丞,辛酉十一年(公元1141年)十一月签枢密院事,壬戌十二年(公元1142年)七月权参知政事。初,秦桧陷岳飞于狱,命铸鞫。铸颔之,引飞至庭,诘其反状。飞裂裳以背示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字深入肤里。既而阅实,俱无验,遂白其冤于桧。桧怒。铸曰:“铸岂区区为岳飞者,强敌未灭,无故戮一大将,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长计。”至是年八月,桧以铸不传会岳飞之狱,怨之,讽万俟卨论其过,欲窜诸岭,表,帝不许。遂出知徽州,后复授秘书少监。徽州居住。生大德。
镕
:穆公长子,字声一。宋高宗绍兴戊午八年(公元1138年)十二月为礼部左侍郎。辛酉十一年(公元1141年)十月秦桧矫诏下飞于大理狱,令中丞何铸,大理卿周三畏鞫。镕谓铸曰:“岳鹏举乃宋室社稷,天下生灵之所系也。桧欲诬而死之,将以和议图富贵,欺天罔上,莫此为甚。兄既坐狱,须赤胆白肺以明其诬。毋令权贵戕害忠良”。铸颔之,既而阅实无状,遂白其冤于桧。桧乃改命私人谏大夫万俟卨。镕见桧必欲死飞,又谓铸曰:“天下事,不可为矣,小人道长,君子道消,无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余与兄,一叶巢湖,数杯笛浦,庶北风不致吹衣,雨雪不致沾裳也。”铸不以为然,镕遂隐去,筑菊圃以待清。及桧卒害岳飞。镕叹曰:“二圣不返,三光无色。”基于此矣!因为泣下。生大受。
锦
:穆公次子。生大一。
修年:执中长子,字南翔。生澹。
亿年:执中次子。后无考。
南轩:致中之子。生逢源。
126
鹏
:翼凤次子,字云程。于宋理宗淳祐已酉九年(公元1249年)同制置使余玠治蜀,任利州【今四川省保宁府广元县】
守将,诰封武烈大夫。妣汪氏,生朝栋。
鹓
:附凤之子,字云路,行念六。邑庠生,应经艺制科中式,任江南道临州新淦宰。妣张氏,生朝祯。
伯熭:钊公之子。生基。
大德:铸公之子。
大受:镕公之子,字超儒。宋宁宗嘉定壬午十五年(公元1222年)进士,任安徽颖州府泰和县教谕,严师弟礼,训诲谆
恳,至忠孝节烈,丁宁告诫,不啻再三,诸生咸遵其教,一邑赖之,后以老解组归里,撮取《历代世谱》著《图
系》一卷,娶魏氏,生一子侯。
大一:锦公之子。由庐江徙楚之梅城,生尚一。
澹
:修年之子,字自然。浙江处州府龙泉县人,宋孝宗淳熙间(1174年—1189年)为司业,光宗绍熙时(1190年—1194年)为中丞,宁宗庆元丙辰二年(1196年)夏四月参知政事,庚申六年(1200年)知枢密院事。
逢源:南轩之子。浙江温州府人,宋宁宗开禧中(公元1205年—公元1207年)知四川嘉定府,以忧民为心,与何耕、孙
松寿、宋海前后守嘉,皆有惠政,民绘像以祀,曰:“四循良”。
127
朝栋:字国柱,行祥三。生而颖异,早登贤书,后任江西道赣州府瑞金邑宰,循良著绩,封文林郎,妣徐氏,生煁心。
朝祯:任齐地青州剌史,诰授奉直大夫,生煁思。
基
:伯熭之子,字子恭。婺州金华人,少师事黄干,告以必有真实心,刻苦工夫而后可,基悚惕受命,遂得渊源之懿,穷伊洛之学,赵汝腾、蔡杭、杨栋相继荐于朝,诏以崇政殿说书,徵不起,宋理宗景定癸亥四年(公元1263年)都省言婺州布衣何基得先儒理学之传,年高德邵,隐居乐道。于是,诏补迪功郎,又改承务郎,基终不受,时差婺州教授兼丽泽书院山长,宋恭帝德祐乙亥元年(公元1275年)四月诏赐基谥“文定”。所著有《大学》、《语》、《孟》、《太极通书》、《西铭近思录》等。
侯
:大受之子,字公次。性静谧,博览群书,抚宋室之衰微,痛乾纲之不振,尝作诗以寓意。诗曰:“黄袍启运业承天,五曜娄奎诞大贤。圣主慈祥甘露润,奸臣罪恶飓风颠。江山瓦裂苍生病,国祚波漂宝位悬。最是不堪回首处,朱仙镇上目凄然。”于是,忧愤不己,以楚之江安多产名贤,且又干戈稍静,遂以访道之故,于度宗咸淳时(公元1265年—公元1274年)挈家溯江而南,爱明水山,乃筑室居之,后又迁于齐安【齐安:湖北黄州府别名】。娶潘氏,生三子:顺、颐、颜。
尚一:大一之子。生宣仪、宣仁。
128
煁心:朝栋之子,字盛光,行千二。举宋端宗景炎元年【即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丙子乡榜,生平廉静寡欲,
不求闻达,乐志林泉,且际时艰,妣孙氏,生万一、万二、万三、万四、万五、万六。
煁思:朝祯之子,字慎修,即千三。其子迁监利【湖北荆州府监利县】、沔阳【湖北汉阳府沔阳县】。
顺
:侯公长子,字理翁。宋度宗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岁进士,任浙江严州府寿昌县教谕,娶杜氏,生宽、安。
颐
:侯公次子,字养翁。娶潘氏,生容。
颜
:侯公三子,字悦翁。娶邱氏,生宥、宜。
宣仪:尚一长子。生念一、念四、念七、念八、念九、念十。
宣仁:尚一次子。生念二、念三、念五、念六。
129
万一:煁心长子。迁湖南岳州府巴陵县,生得经。
万二:煁心次子。娶白氏,生得申、得晋,何桥关祖。
万三:煁心三子。举方正,不就。妣胡氏,临湘县胡士昂公女,生得量。神二祠中源祖。
万四:煁心四子。妣焦氏,生得瑛、得春,西关祖。
万五:煁心五子,字豫章。妣沈氏。生得世、得众,凤雁二关祖。
万六:煁心六子。生得绶。
宽
:顺公长子,字洪人。元时,府庠生。娶周氏,生三子,福、祉、祥。
安
:顺公次子,字济人。娶祝氏,生祖。
容
:颐公之子,字受人。娶左氏,生三子:祐、祧、祜。
宥
:颜公长子,字育人。元庠生。娶焦氏,生二子:祀、禧。
宜
:颜公次子,字谐人。娶白氏,生礼。
念一:宣仪长子。旧居新化沣溪,转徙蒋家坪,今成都司马进卿公之后是也。
念四:宣仪次子。旧居御浦河底溪,转徙新仪口东,今文学自如公之后是也。
念七:宣仪三子。旧居新化何家坪,转徙大洋溪三江口,今文学自得公之后是也。
念八:宣仪四子。旧居新化石溪塘下山,转徙思沣溪,今孝廉东俊公之后是也。
念九:宣仪五子。旧居新化白溪,转徙白沙坪,即昔旧县,今颖川司马相公之后是也。
念十:宣仪六子。徙豫章。
念二:宣仁长子。徙中湘彭山。
念三:宣仁次子,名德明,字又新,行念三。元初,由新化徙宁乡黄材市,娶姜氏,夫妇合葬司马山,癸山丁向兼子
午,去黄材市十五里,为造钟怡祖,生时兴。
念五:宣仁三子。徙宝庆何家桥。
念六:宣仁四子。徙资阳小子江,今万历解元守初之后是也。
130
得经:万一之子。同父迁湖南岳州府巴陵县,生辛一、辛二、辛三。辛三迁巴陵襄阳。
得申:万二长子。自临湘县雁岭迁湖北武昌府嘉鱼县,娶甘氏,生胜一、胜二。
得晋:万二次子。生胜三。
得量:万三之子,字达卿,行绍六。妣罗氏,临湘县罗启辉女。生大器、大成、大传、大贵、大明、大俊、大宝、大荣
【长二祠中四关祖】。
得瑛:万四长子。妣周氏,继妣汤氏,公生二子,长子由西井桃林迁巴陵县官桥塅;次子迁寒婆坳。
得春:万四次子。妣周氏,继妣陶氏,生三子:长元泰,西港山祖;次谅泰,何家洞祖;三晨泰,平桥祖。
得世:万五长子,字问十。妣赵氏,生子:长承纲,雁岭祖;次承纪,长安祖;三承纶,凤凰祖。
得众:万五次子。
得绶:万六之子。生承坤。
福
:宽公长子,字维祺。
祉
:宽公次子,字维嘏。娶罗氏,生三子:玉明字师寄、绍明字师齐、开明字师启。
祥
:宽公三子,字维祯。元世祖至元癸巳三十年(公元1293年)举人,甲午三十一年(1294年)进士,任云南大理府
浪穷县知县。娶赵氏,生九子:圣、贤、英、哲、邦、国、七隆、盛(后更德明入蜀涪)、光。
祖
:安公之子,字维念。娶徐氏,生新字师知。
祐
:容公长子,字启寿。
祧
:容公次子,字启后。
祜
:容公三子,字启祚。元,县庠生。
祀
:宥公长子,字受膰。元,太学生。
禧
:宥公次子。字受喜。
礼
:宜公之子,字受矩。
时兴:念三之子。娶李氏,夫妇合葬黄材市何家塆对门塅中,乙山辛向。生克仁、克义、克礼、克知。
131
辛一:得经长子。
辛二:得经次子。
辛三:得经三子。迁巴陵襄阳。
胜一:得申长子,原名雁岭。妣李氏,生仁二、仁五、仁七、仁八。
胜二:得申次子。
胜三:得晋之子。同父迁湖北荆州府监利县何家塆,娶胡氏。
大器:得量长子。失传。
大成:得量次子。失传。
大传:得量三子。迁兴国州,通神关祖。
大贵:得量四子。迁兴国州,通神关祖。
大明:得量五子,字清远,号熙象。盛德贻谋,通易理,每有神机,家颇饶。乐行善事,殁后,得公子铸铜像以祀之,其像因兵燹失于临湘县苦竹坳郑姓家。盖苦竹坳是我祖籍发源之所,故先世祖坟多在其处,以元鼎革失之,原配鲁氏,生一子讳贵,迁湖北兴安府,为彼十一世,继妣左氏,生四子:道,振,祥,奇。
大俊:得量六子。
大宝:得量七子。
大荣:得量八子。字华远,迁巴陵县,在岳州府城西门外张骆坊外。娶官氏,生一子义,马源祖。
元泰:得春长子,行一。生一子至广。
谅泰:得春次子,行二。生一子伏五。
晨泰:得春三子,行三。娶杨氏,生一子俸元。
承绪:
仲五:
添视:
文富:
文贵:
承纲:得世长子,字周典。妣闵氏,生二子:储丰、储足。
承纪:得世次子。妣高氏,生二子:长功鼎、次山鼎。
承纶:得世三子。徙居银邑凤凰山阳界,因元乱,仍转黑洋洞,箩筐等处,妣钟氏,生一子仕成。
承坤:得绶之子。迁湖北荆州府监利县。
玉明:祉公长子,字师寄。与弟师齐于明洪武初年自湖南岳州府巴陵县迁四川叙州庆符县,光绪间署涪州训导何世熙,
堂即其后也,介堂出庆符志,证其始祖师寄、师齐之名。
绍明:祉公次子,字师齐。明洪武初(公元1368年为洪武元年),同兄玉明由湖南巴陵县迁四川叙州府庆符县。
开明:祉公三子,字师启。明洪武初年携《大受谱》由齐安迁黔。娶唐氏,生起、赴。
圣
:祥公长子,字师鲁,后更德远。元武帝至大己酉二年(公元1309年)举人,仁宗皇庆癸丑二年(公元1313年)进士,延祐甲寅元年(公元1314年)授广东高州府石城县知县,英宗至治癸亥三年(公元1323年)内转除礼部郎中,泰定帝泰定丁卯四年(公元1327年)以贤劳迁云南布政使司,遂泛舟泊岳阳见洞庭山水之胜,有栖隐志,乃命财力仆于府治北仓,后卜地数亩,筑室其间为何家庄,作他日解组之计,是年冬始莅任。顺帝至正壬辰十二年(公元1352年)徐寿辉兵陷岳州,公举家至大桥【在今湖南岳州府巴陵县】,依弟玄六居,癸巳十三年(公元1353年)以寿终于大桥,甲午十四年(公元1354年)其子超复归何家庄,元配吕氏,生一子超字绍先。庶妣苏氏,生一子越字茂先。
贤
:祥公次子,字师孟,后更德大。元顺帝至正丁亥七年(公元1347年)因沿江盗起,分迁湖北汉阳府沔阳州八角楼。
英
:祥公三子,字师杰、后更德浦。元顺帝至正丁亥七年(公元1347年)因沿江盗起,分迁湖南岳州府巴陵县雁岭。或
哲
:祥公四子,字师睿,后更德长。元顺帝至正丁亥七年(公元1347年)因沿江盗起,分迁湖北荆州府公安县公安门。
邦
:祥公五子,字玄敏,后更德茂。元顺帝至正丁亥七年(公元1347年)因沿江盗起,分迁湖南岳州府临湘县聂家市。
国
:祥公六子,字师政,后更德盛。元顺帝至正丁亥七年(公元1347年)因沿江盗起,分迁湖北安陆府潜江县。
隆
:祥公七子,字玄昌,后更德光。家湖北黄州府。
盛
:祥公八子,字师发,后更名德明。元延祐戊午五年(公元1318年)十月十二日卯时生於齐安【湖北黄州府,即湖广麻城县孝感乡】。元顺帝至正乙酉五年(公元1345年)科武举。至正丁亥七年(公元1347年)沿江盗起,继而叛元者纷纷四起,闻徐寿辉驱元除乱,公亦早有其志,因此于至正辛卯十一年(公元1351年)託妻陈氏、蔺氏及子赵、赳(舜卿)、趋等于七兄玄昌,为避成败莫测,株连族众,更名德明,毅然往从徐寿辉部。至正丁酉十七年(公元1357年),公同族弟新字师知与徐部将明玉珍入蜀,陷成都,据重庆……至正癸卯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玉珍称帝,国号“夏”,年号“天统”,建都重庆,封公“万户侯”(沿袭元制),世袭“千户伯”,掌涪陵军伍,取眷齐安移籍蜀之涪州徐坪(鹤游坪、又称北坪,公元1953年划入垫江县)沙坪庙场石堰口而家之。至正甲辰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公见玉珍无复远图,往从明太祖,授公“恢剿副总兵”。公曾前后镇涪两次,蜀中黔地屡乱皆平之。明太祖洪武辛亥四年(公元1371年)蜀平,太祖以公在蜀久,授公“涪陵卫指挥”。甲寅七年(公元1374年)黔贼侵犯,公兵寡不敌,于八月二十六日午时殉难失尸,仅拾血衣,铸金首招魂以葬。太祖嘉其忠勇,追赠“建威将军”。赐谥“忠节”,世荫“千户”一人。寿五十六岁。葬鹤游坪沈家场(坪山镇杨柳村)尖山坡下金子山,立丁山癸向。(其行实,已载入《涪州志》、《涪陵辞典》等史籍。)失《大受世谱》。妣陈氏,诰封正一品夫人,生赵,字光先。母子均未入蜀,生卒不详,葬湖北黄州府。妣蔺氏,湖北黄州府进士蔺先模女,诰封一品夫人。生於元英宗至治辛酉元年(公元1321年)正月十九日子时,亡明洪武乙丑十八年(公元1385年)十二月十八日未时,寿六十四岁,与公合葬。生二子,次子赳字武先,入川更名舜卿,字重华。三子趋,字启先,入川更名尧卿,字放勋(尧卿出后何新字师知)。
光
:祥公九子,字玄六,后更德久。元顺帝至正丁亥七年(公元1347年)因沿江盗起,分迁湖南岳州府巴陵县大桥。
新
:祖公之子,字师知。元季,与从兄德明佐明太祖以征剿功授“武显将军”。偕德明入蜀涪陵。娶赵氏,无嗣,以德明三子尧卿字启先为后。公卒,与妣赵氏合葬涪陵鹤游坪箐林山。
克仁:时兴长子。
克义:时兴次子。
克礼:时兴三子。
克知:时兴四子。民国黔军中有何振华者携一袖珍谱。考其谱乃穆公七世孙克知之后徙于滇者。
132
仁二:胜一长子。失传。
仁五:胜一次子。失传。
仁七:胜一三子。失传。
仁八:胜一四子。失传。
贵
:大明长子。迁湖北兴安府,为彼十一世祖。
道
:大明次子。神关祖。
振
:大明三子。祠关祖。
祥
:大明四子。止。
奇
:大明五子。中关祖。
义
:大荣之子。马源祖。
至广:元泰之子。
伏五:谅泰之子。
俸元:晨泰之子。
储丰:承纲长子。
储足:承纲次子。
功鼎:承纪长子。
山鼎:承纪次子。
仕成:承纶之子。
起
:开明长子,字立先。居贵州。
赴
:开明次子,字行先。
超
:圣公长子,字绍先。元顺帝至正辛卯十一年(公元1351年)举人,壬辰十二年(公元1352年)进士。乙未十五年(公元1355年)授山东济南府长清县知县,戊戌十八年(公元1358年)转经筵博士。庚子二十年(公元1360年)升河南彰德府知府。初,从父圣自湖北黄州府官云南,去官后迁湖南岳州府治北仓后何家庄。元顺帝壬辰十二年(公元1352年)徐寿辉兵陷岳州,父圣举家至大桥【湖南岳州府巴陵县大桥】。甲午十四年(公元1354年)超挈家复归何家庄。癸卯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大明兵及陈友谅战于鄱阳,友谅死。其子理复据武昌。是年,超迁湖北汉阳府沔阳州之南湖。超之后世多有闻人。今湖北汉阳府沔阳族众。生子五:仁、义、礼、智、信。公述有《何氏本纪》。
越
:圣公次子,字茂先。明太祖洪武乙卯(公元1375年)举人。生於元顺帝至正辛卯十一年(公元1351年)。原籍湖南岳州府。癸卯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与兄超迁湖北汉阳府沔阳州南湖。生一子孝。
赵
:盛公(德明)长子,字光先。元,县庠生,与母陈氏仍留齐安未入蜀,妣氏未详。生一子弟,名恭卿。
舜卿:盛公(德明)次子,原名赳,字武先,入蜀后更名舜卿字重华。公,元县庠生。明洪武甲寅七年(公元1374年)荫“千户”,兼任涪陵卫千户所千户。诰赠“武显将军”,镇涪三十八载,边隅肃清。元顺帝至正癸未三年(公元1343年)七月初一日巳时在湖北黄州府诞生。明永乐壬辰十年(公元1412年)二月二十九日戌时在鹤游坪石堰口家告终,寿七十岁。葬石堰口侧箐林山。立申山寅向。【其行实已载入《涪州志》和《涪陵辞典》等史籍。】妣冯氏,明诰封二品夫人,生於元顺帝至正丁亥七年(公元1347年)六月十四日卯时。明永乐甲午十二年(公元1414年)冬月初十日辰时卒,寿六十八岁,与公合葬。生三子:兴、清、洪。
尧卿:盛公(德明)三子,原名趋字启先。入蜀后更名尧卿字放勋。于元顺帝至正癸巳十三年(公元1353年)十月二十日辰时在湖北黄州府诞生,至正癸卯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公年十岁,因父德明遣使取眷齐安,从生母蔺夫人,兄舜卿入蜀。嗣因从叔新字师知无后,遂出嗣之。明洪武辛亥四年(公元1371年),公年十八,是年三月娶白孺人。八月即奉父命返齐安迎陈夫人并兄赵入蜀。九月十九日申时以疲劳得疾卒,葬麻城县孝感乡。妣白氏,南京刑部侍郎白勉之姑母,生於元顺帝至正辛卯十一年(公元1351年)七月初八日寅时,卒於明洪武壬子五年(公元1372年)正月二十八日巳时。寿二十一岁,葬鹤游坪水口。生一子澄,原名忠。
133
仁
:超公长子,字长卿。
义
:超公次子,字善卿。
礼
:超公三子,字政卿。
智
:超公四子,字贵卿。
信
:超公五子,字才卿。
孝
:越公之子,字敬卿。
弟
:赵公之子,字恭卿。县庠生,与父居齐安。
兴
:舜卿长子,字诗斋。公长而贤,例应荫“千户”,因先舜卿公而逝,故未得荫,涪人深惜之。生於明太祖洪武戊申元年(公元1368年)九月十四日卯时,卒於明成祖永乐庚寅八年(公元1410年)四月十五日亥时,寿四十三岁。葬北拱坝何家山。妣潘氏,生於元顺帝至正丙午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七月初八日午时,卒於明永乐壬寅二十年(公元1422年)正月二十五日子时,寿五十六岁,与公合葬。生五子:友直、友益、友于、友善、友义。
清
:舜卿次子,字洁斋。公,明成祖永乐九年辛卯(公元1411年)科举人。永乐壬辰十年(公元1412年)荫“千户”兼涪陵卫千户所千户,镇涪十七载,行实详墓志。公生於明洪武丁巳十年(公元1377年)九月二十四日寅时,于宣宗宣德戊申三年(公元1428年)七月二十六日未时殉“五姓流贼”难。寿五十二岁。赠“武显将军”,赐谥“义烈”。葬鹤游坪沙坪庙周元山,立艮山坤向。(其行实,己载入《涪州志》和《涪陵辞典》等史籍。)妣韩氏,明诰封二品夫人。生於洪武戊午十一年(公元1378年)正月十五日未时,卒於景泰丙子七年(公元1456年)四月初七日子时,寿七十八岁。葬石堰口石瓦坟,立寅山申向。生一子友亮。
洪
:舜卿三子。出后舅父冯氏。(注:洪公之后不复何姓,为冯氏一支矣)
澄
:尧卿之子,原名忠。生於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十二月初七日未时。公幼孤,赖蔺太夫人(祖母)抚育成立。事明惠帝,建文壬午四年(公元1402年),成祖靖难兵入南京,公与方孝儒等同殉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