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老贾哥
老贾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734
  • 关注人气:32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摄眼看“跨界” “跨界”整摄影

(2012-07-19 11:04:12)
标签:

老贾哥

画展

王瑛

刘力

陈红旗

肖时安

跨界

艺术沙龙

王伯群

摄影

原创

文化

分类: 图片随行

  摄眼看“跨界”

 

“跨界”整摄影

 

 

       近日,在贵阳市区的一座老宅内,举办了一场名为《跨界》的艺术画展。我与摄友们慕名前往,意在欣赏艺术家们的风采的同时,寻找摄影的创作灵感。

    说句大实话,我真的不懂得艺术,没有其文化修养与底蕴;对美的事物,只是天性的喜好。虽爱好摄影,当属快乐摄影一族,很少认真从艺术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摄影动机。

    通过参观,得知本次画展所反映的思想是“手工和艺术的相遇、传统和现代的对话”。艺术家们用贵州原始的土法造纸方法生产的白棉纸为载体,更加鲜活地创作艺术作品。参观中,我在没有认真的思考下,尽可能地在光线许可的条件下拍摄了部分艺术家们的作品。

    回来后,我在寻找这次画展为什么取名“跨界”的答案。

    我翻阅参观时获取的《跨界》宣传册。

    原来《跨界》是贵州公益沙龙的一个主题。跨界艺术沙龙团队对未来愿景是:“跨界”艺术沙龙以建构性后现代主义的价值为认知,关注“他者”、尊重差异,回复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是一次企业、媒体、艺术家和自愿者团队对跨界核心价值的初始实践,也是一次小规模的文化行动;在未来,“跨界”将邀约来自更多领域的人群,以集体式的关怀和个性风格的表达参与构建当代社会的独立精神。这应该算是其中的一个答案吧。

    宣传册中,著名艺术评论家张建建是这样说的:跨界是“边界”的消亡,是一个中心扩散为多个“岛屿”;是来自不同生活场景的相互触摸、共同参与到对方的场域、实现文化互动,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对彼此的认识。这也是其中的一个答案吧。

    据此精神,我在整理这次拍摄的照片时,有的力求用摄影(摄影后期)的手段,以自己理解、以掌握的点滴摄影技巧去表达他们的作品。我想这算是“跨界”的尝试吧,这种尝试可能与艺术差异很大,甚而有涂污之嫌,但“跨界”要靠勇气,要靠探索;我的尝试,望朋友们见任见智。如对原作有冒犯之处,也望原创艺术家们根据“跨界”精神给予谅解。

 

画展举办地“王伯群故居”

摄眼看“跨界” <wbr>“跨界”整摄影

摄眼看“跨界” <wbr>“跨界”整摄影

摄眼看“跨界” <wbr>“跨界”整摄影

摄眼看“跨界” <wbr>“跨界”整摄影


摄眼看“跨界” <wbr>“跨界”整摄影

 

艺术家肖时安的作品

摄眼看“跨界” <wbr>“跨界”整摄影

摄眼看“跨界” <wbr>“跨界”整摄影

摄眼看“跨界” <wbr>“跨界”整摄影

摄眼看“跨界” <wbr>“跨界”整摄影

摄眼看“跨界” <wbr>“跨界”整摄影

摄眼看“跨界” <wbr>“跨界”整摄影

艺术家陈红旗的作品
摄眼看“跨界” <wbr>“跨界”整摄影

摄眼看“跨界” <wbr>“跨界”整摄影

摄眼看“跨界” <wbr>“跨界”整摄影

摄眼看“跨界” <wbr>“跨界”整摄影

摄眼看“跨界” <wbr>“跨界”整摄影

摄眼看“跨界” <wbr>“跨界”整摄影

艺术家刘力的作品


摄眼看“跨界” <wbr>“跨界”整摄影

摄眼看“跨界” <wbr>“跨界”整摄影

摄眼看“跨界” <wbr>“跨界”整摄影

艺术家王瑛的作品


摄眼看“跨界” <wbr>“跨界”整摄影

摄眼看“跨界” <wbr>“跨界”整摄影

摄眼看“跨界” <wbr>“跨界”整摄影

摄眼看“跨界” <wbr>“跨界”整摄影

摄眼看“跨界” <wbr>“跨界”整摄影

摄眼看“跨界” <wbr>“跨界”整摄影

摄眼看“跨界” <wbr>“跨界”整摄影

摄眼看“跨界” <wbr>“跨界”整摄影

摄眼看“跨界” <wbr>“跨界”整摄影

摄眼看“跨界” <wbr>“跨界”整摄影

摄眼看“跨界” <wbr>“跨界”整摄影

摄眼看“跨界” <wbr>“跨界”整摄影

摄眼看“跨界” <wbr>“跨界”整摄影

摄眼看“跨界” <wbr>“跨界”整摄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