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好文转摘 |
从《红楼梦》看经济学:
婚姻家庭选择中的“帕累托最优”
(四)
以上都是从微观角度来分析,从现实情况来分析,个体为实现利益最大化,低质量(包括对社会阶层、个人财富、家庭背景等综合因素所做的质量评估)的还是希望与高质量的异性配成一对。《红楼梦》里的丫环金钗因为“勾搭”宝玉最后送了命就是一个血淋淋的例子。
但从整体上看婚姻,资源最佳的配置模式应该是社会中每个适龄男女都达到帕累托最优。所谓帕累托最优,就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在不使其他人境况变糟的情况下,而不可能再使另一部分人的处境变好。如果一种变革能够使没有任何人处境变坏的情况下,至少有一个人处境变得更好,我们就把这个变化称为帕累托改进。一般地说,如果一个社会的现状不是处在帕累托最优状态,就存在着帕累托改进的可能。相应地,如果没有任何帕累托改进余地,就意味着现状已经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的状态。
做一个简单的模型:假设某男婚前的生活质量用X表示,某女婚前的生活质量用Y表示,婚后一起生活,婚姻带来的共同所得为一个常量m,他们共同拥有双方的资源,婚后的每人所得分别是(X+Y+m)/2
A.如果是一对门不当户不对的人,就是说X、Y相差很大。假设X=3,Y=9,则婚后的各人所得为(3+9+m)/2。
当m<6时,婚后各人所得小于9。此时Y的状况变糟了,她对婚姻是不满意的。
当m=6时,婚后各人所得等于9。此时X得到帕累托改进,Y不变,此时,Y对婚姻不是很积极。
当m>6时,婚后各人所得大于9。此时X、Y都得到帕累托改进,皆大欢喜。
所以,两人的婚后所得至少要达到6,才能维持稳定的婚姻。
B.如果是一对门当户对的人,假设X=Y,那么,只要m>0,两者都能得到帕累托改进。
在这个模型中,m是最有意思的一个常量,它的大小取决于负向搭配的成功与否。本来一加一只能等于二,但有了这个m,人类才前仆后继、心甘情愿地跳入婚姻的围城。
如果两个都拥有较高生活质量的人结合,那么两人帕累托改进的可能性极大,就越能实现个人效用的最大化;而与境况稍差的人结合的话,则可能导致个人效用的减少。因此,从整体上看,门当户对的选择是较符合逻辑的。
不难看出,门当户对的人更易从婚姻中得到满足。曾经被我们看来过时与老套的“门当户对”的观念,自有其曾经存在的合理性。今天的人们,虽然摆脱了种种旧习俗的束缚,却一而再地止步于热恋之后的婚姻门前,想来也正好印证了现象背后成本与收益的影响关系吧。
(摘自http://www.cgzq.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8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