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发现一枚中国秦代陶制实用官印

(2006-04-21 11:14:30)
发现一枚中国秦代陶质实用官印
    
几年前本人到香港旅游因爱好中国古代文化,一次偶然的机会购得一枚陶印章(见图1-3)。通过笔者几年来对中国古代历史和古代印章知识的学习,发现自己当年购买的这枚陶章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容。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它可以确定;如今的新疆自治区且未县,早在秦代就任命有官员在那里进行管理;近年来,考古专家在对新疆库尔勒市和罗布泊地区的考古发掘中,也已发现秦、汉时期修筑的长城遗址;两千一百多年前的中国和现在一样也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者多方查阅在国内已发表的资料和图片,还没有发现秦代陶质实用官印的资料和图片记载,只有秦代陶封泥的资料、图片发表笔者收藏的这枚秦代陶质实用官印,填补了国内在这方面资料的空白;对研究秦代地名、官职、民族、用印形制等、诸多历史以及在古文字研究、篆刻艺术上都有参考价值。
首先要确定的是,这枚陶印章的真假,如果是假的就失去研究它的价值,只有确定了它的真,才有研究的必要;就此陶印章、笔者先后到,成都博物院请教已有20年工作经验的古陶修复专家党国松老师,通过对陶印的泥质、成色、烧成温度、形制等条件的目测;断代为西汉以前,不晚于西汉早期;四川大学考古系古文字专家卢教授,从文字风格上断为秦代;四川省文史馆篆刻专家高少儒先生,从篆刻风格上断为秦代;最后请博物馆对此陶印和陶印上的墨痕做炭14测验;结果约为两千年历史,由此可断为秦代 ;那么我们还可以再从什么方面,去确定这枚陶印是一枚秦代陶印;而且是一枚实用官印呢?这枚小小的陶印章还隐藏了其它一些什么内容呢?笔者就此谈谈对这枚陶印的认识:
一、印章材质
  从古文字来看,“玺”字在古代印章中有从“金”的 见图9-13;有从“玉”的见图18、 ; 有从“土”的见图19、20、21;史书《汉旧仪》中说秦代印制:皇帝的印称“玺”,用玉材;臣民的印称“印”,用铜或泥陶;王献唐说:“改玺为印始于始皇,分封各诸侯王的印若称“玺”,可以用从“金”字旁的“鉩”或从“土”字旁的“壐” ,以此来别于皇帝玺”。我们现在发现和见到最早的实物印章,从“玉”的“玺”是东汉的一枚“朔宁王太后玺”,见图18;最早从“土”的“壐”是一枚西汉的“淮阳王壐”印章。见图20;印章创用之处,抑按陶器以示负责乃其重要职能。陶器上铃抑印迹,或标明属、或记录制造者乃至督造者以及隶属部门。其远祖可能与新石器时代行用的往陶器上拍印纹饰的[陶拍子]有某种亲缘关系。因此,从渊源、取材以及制作方便等,诸多方面考察;泥陶都应是早期制作印章的主要选材之一。“玺”最早有种常见写法作[土尔],从“土”、与早期印章常见陶制有关。1988年湖北长阳香炉石遗址出土两枚陶印,其时代不晚于西周,当为迄今见到的最早时期的陶印实物。随者青铜文化的发展,秦汉时期陶印已很少使用,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任时光流逝,时至日;遗留保存下来的陶印已是凤毛麟角,难睹尊荣;笔者有幸能收藏到这枚秦代陶印,实属偶然;从印章材质看是符合当时年代的。
二、印章界格、边拦
先从秦印的时代风格说起,秦统一中国后加强了中央权;文字、度、量、衡以及印章在短短几十年内起了很大变化:在印章方面:一是官印有了明确的等级制度;二是要求印文采用统一的文字——小篆(在早期或少数民族地区还有一个过度时期);三是印章出现界格,这样使印文显得更加严整;在考古发掘中,本世纪30年代,出土于安阳殷墟的三枚铜玺中的一枚以有界格出现,被称为“三代印”见图4。在秦代绝大多数官印的界格都施四字印田格或两字印日格(田格、日格是中原地区常用的形式);见图5-8。秦代印章界格依凿刻文字的多少来划分,字多界格就多(西域少数民族地区常用形式);另外在战国官印系统中,习见的边栏见图9-13,在秦代早期继续用,此风延及西汉初年,以后遂成绝唱;日本东京国力博物馆,藏有陈介祺旧藏封泥550余方,其中西汉初年“皇帝信玺”封泥绝品;承接秦代印章遗风,是西汉初年印章有边栏和界格的实物见证,见图14;笔者收藏的这枚陶印章既有边栏又有界格;符合秦代早期制作印章的形制。另外我们还可从印章界格形状和尺寸上区分;是秦代早期印章,还是西汉初年印章;西汉初年印章的界格成正方形,而秦代早期印章的界格较西汉正方形界格稍长一点。见图5、图15-17。笔者收藏的这枚陶印,界格高1.6厘米、宽1.3厘米,比西汉正方形界格略长,在界格形状、尺寸上符合秦代早期印章界格的形制。
三、与秦封泥对比
我们知道封泥是隋代以前,特别是战国秦汉时期使用印章的珍贵遗蜕,历来受到篆刻家和收藏家的亲蔼;以前我们在见到近三千、封泥拓本的研究中,公认的秦封泥不过十枚左右。然而在世纪之交的西安北郊秦咸阳故址南部竟陆续出土秦封泥三四千枚,超过历代封泥发现的总合,而使我们对秦封泥有了更深的认识,现主要收藏在北京路东之博物馆、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西安文物局考古队、中科院西安研究室;在中国民间乃至日本也有少量收藏。这些封泥是当年秦始皇及二世在渭河南岸甘泉宫生活工作时的遗物。从拓片观察这批封泥,文字细挺、具有纯真无邪的味道,是体味秦朝阳文印,风采的绝加标本;笔者到博物馆参观过这些出土的封泥,与笔者收藏的陶印对比,在界格、文字以及时代气息上都与笔者收藏的陶印相同;其风格属同一时代。
四、篆刻风格
篆刻风格是鉴定古印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后世在怎么做伪也只能模仿古印的大慨,也就是能摹仿其形,但对特定时代,形成篆刻风格的内在神韵是难以摹仿的,也就是说有“形”无“神”。秦代的印章多篆凿刻于界格之内,转折自然富有弹性,相对汉代平正雍容的风格,更显它的洒脱和天真。秦立国于春秋之初,其在战国的历史(公元前475-前221年)也有250多年,战国时期,西土秦系文字与东土六国文字区别很大;秦朝统一后的印风,依然是秦战国印风的延续。秦崛起于西周的故地,文字上也上承西周金文,结体较为方简朴实。笔者收藏的这枚陶印,文字出于凿刻,单刀出之,粗细均等;起笔落笔圆齐,较为整伤方整,寓方于圆,显的转折自然富有弹性;其天真率意的篆刻文字风格,符合秦代的时代风貌,具有秦代篆刻文字的神韵感和时代气息感。
五、印文排列
从印文的排列来看,在秦代印文排列尚未固定,以四字印为列(多字印类推)。如;以1324为多的[弄狗厨印]见图15;另外还有1234,如[杜阳左尉]见图5;有1342,如[宜阳津印]见图6;有3124,如[南宫尚浴]见图22,等多种不固定排列形式;笔者收藏的这枚印章为八字印,与1234,[杜阳左尉]的读法相同,读为[沙昌阳侯大安相印]。从排列上是符合秦代印文排列形式的。
六、印章形制
从印章的形制来看,陶印呈扁长方梯形。印总长5.8厘米,印面上宽3.8厘米、下宽3.7厘米;印背上宽3.6厘米、下宽3.5厘米;印上高(厚)0.8厘米、下高(厚)0.7厘米;印面边框长5.8厘米、上边框宽3.8厘米、下边框宽3.7厘米;边框里有八个界格;每个界格高1.6厘米、宽1.3厘米、界格全长5.2厘米、宽3厘米;印背设有;一象征钮的梯形长方框——“坛”;“坛”长5厘米、上宽2.8厘米、下宽2.7厘米;此外在印侧面5分之2处,有一直径0.2厘米的穿孔,是用来穿系绳索,便于携带而作的穿孔;另外在印的侧面,有两个下凹的小三角形压痕,是制作印章时留下的痕迹;不知道是何原因。印章全身各处都有不均匀的墨痕,据此推断,秦人在使用这枚陶印时是沾过墨的。从印面形制来讲秦官印多为方形和长方形印,从印台的厚度来看,其厚薄因时代而有所变化,秦印高在0.3——0.8厘米之间(笔者的陶印高在0.7-0.8厘米之间);中国古印印坛的变化趋势是由薄至厚,越古越低;同样钮的高度也是愈古愈低,愈晚愈高,秦官印的钮仍延周制,玉印做覆斗形,陶和铜印作“坛形鼻钮”;有的印只在印背上象征性做出“坛”的形状(作者收藏的陶印即是这样);在考古发掘中人们发现:古人祭祀时都要设坛,在对商周秦汉地面遗址的发掘中,可以知道;古人祭祀时设的坛,大多是呈梯形的方、长方或者圆形;少量亚形以及其它形状的祭祀坛;考古表明古人祭祀,最早是在地面上画出一个呈梯形的方、长方、圆、亚形或者其他形状的图案作为祭祀地点,是平面的;后来为了增加祭祀时的隆重和庄重感,古人又在地上用土堆成立体形状的坛,并在上面进行祭祀;印章作为权利地位的象征,把印章作成梯形坛的形式,就是表明庄重严肃的意思;战国、秦、汉流行的鼻钮就是在印台上有一层或多层坛上设一个可穿系的鼻叫鼻钮(形制见图25-32)。从古到今印钮的形制千变万化,其式样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同;有了钮后,人们可以更方便的使用印章,这就是钮出现的主要原因。隋唐以前印章是佩戴使用的,在原物上直接钻孔(如;佩戴的兽牙饰物等)佩戴饰物的形式,早在几千年的原始社会就广为流行了。从周代开始盛行的[童子佩觹]之风延及秦汉;我们见到的一枚古角印[韩生上]见图23;还有一枚汉代私印见图24;就是直接在印上穿孔便于携带的实物印章。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笔者收藏的这枚陶印,在形制上是符合秦代,制印形制的。
以上从材质、界格、边栏以及篆刻风格等六个方面对此印作了说明,知道了它是一枚秦代的陶印章,那为什么说它是一枚实用官印呢?
七、官印制度
因为在古代官印制度是非常严格的,秦汉规定,私刻公印是要杀头的,凡官吏升迁或死亡,印、绶皆要交公。对于殉葬用印,官职高的可以允许用仿制品以为殉葬之用,一般质地多为石质(成都王建墓出土的王建殉葬用印即为石质)、陶和铜质的较少;殉葬用印,文字一般凿刻较草率,有的只作墨书未加雕刻,我们称为“急就式”印;为了与官(公)印区别,殉葬官印要加上姓名,表示殉葬者的身份,而实用官印不允许有姓名的出现,这样死者的家人仿制原官印就没有私刻公章之嫌。官名与姓名混刻以充冥器,实为两全其美之事。如上海博物馆藏[左奉羽王忻印]就是一枚殉葬用印。笔者收藏的这枚陶印上有地名、官职、而无姓名;说明它不是殉葬用官印;再则,陶印上有自然古旧的墨痕(在博物馆作过试水实验不发墨、跑墨、擦拭不掉墨,因年代久远,墨以深如陶土里);陶印两侧穿孔的左右上面也有佩戴时,系绳自然磨损的痕迹;从皮壳、包浆上看有明显使用过的痕迹;印章的印文又无姓名;从古代官印制度和陶印自然古旧使用痕迹可以说明,笔者收藏的这枚陶印章,是一枚实用官印。
确定笔者收藏的是一枚秦代陶质实用官印后;我们再来看看这枚小小的印章里还隐藏了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知识。
八、印文所包含的内容
从陶印凿刻出的文字,以及与文字内容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记载来看;此印共八个字“沙昌阳侯大安相印”,上面四字从右至左读“沙昌阳侯”下面四字从左至右读“大安相印”;连起来读“沙昌阳侯大安相印”。我们不竟要问“沙昌”是什么意思?翻阅文献记载:世界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自己写的《马可.波罗游记》中写到:“沙昌省(今新疆且未县)有条河流可从中挖出玉石和碧玉,这些玉石大部分销往契丹、数量十分巨大是该省的大宗输出品。”东汉班固《汉书》记载:“于阗之西、水皆西流,往西海;其东,水东流,往盐泽(罗布泊)河源出焉,多玉石。”根据这段记载,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且未为于阗之东,水东流,往盐泽的河就是车尔臣河。”再查阅历史文献我们知道;且未县汉时为且未国、小宛国地,属西域都护府。东汉至魏晋,且未、小宛为鄯善所并,隋代置且未郡。唐代为播佩镇,后为吐蕃所踞。五代至宋为于阗国之“约昌”城。新疆建省后,清政府置卡墙稽查局,隶于阗县。1914年置且未县,1949年解放后隶属焉稽专区、库尔勒专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现今的且未县位于巴音郭楞 蒙古自治州南部,塔里木盆地东南缘,南以西藏相连,西以甘肃相连;且未县城现有汉、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等12个民族;全县总面积14.025万平方公里,人口6万余人。现今的且未县依旧以产玉闻名,主要有青白玉、青玉和少量白玉。历史上有:“新疆和阗,且未为上之说”。《史记.李斯传》日“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之宝。”到汉代和阗玉已成为“国玉。”据《宋书》记载,公元969年(北宋)于阗国王“谴使且未来贡,凡230斤,愿以上进,乞使取之。”从史料的记载可以知道;早在在两千年前,且未县就是新疆和阗玉的主要产玉地和输出地之一,如今且未县城里,玉器加工厂、玉器销售商店比比皆是,是该县的重要税收之一。由此可见且未县产玉历史的悠久,从以上文献资料的记载中,可以知道“沙昌”即:现在新疆的且未县。
那么古代秦朝为什么要把现在的且未县叫“沙昌”?在古代秦朝“大安”又是什么意思呢?
九、  原来 秦,地处中原以北,为戎狄国,初建都于西丘,即今天甘肃天水市礼县境内,西连新疆、青海;作为崇玉之国,古代西域新疆,早在2000年以前,已有向秦朝进贡和阗美玉的历史。那么古代秦朝和马可.波罗《游记》里为什么把“且未”叫“沙昌”;在五代、北宋又叫“约昌”呢?通过史料查证知道:西周末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始被封为诸侯,并赐给歧山以西之地(即今天甘肃省天水市),正式建国。先秦地处西域,当时西域地区,各少数民族流行以突厥语系交流;在突厥语中“沙”同于“杀”、约(sad)、设(sad)、是突厥国王位的一种称呼;又因“约”或作“烁”;“沙昌”、“约昌”、“烁昌”即“朱里章”或“车尔臣”的异译,而车尔臣河就在且未县境内,古人就以这条河的名字来命名地名的。知道了“且未”的原由后;接下来再说“大安”,翻阅资料“大安”有好几种解释;  一 、为下对上的问候,我们平常说的给某某请安,即平安的意思;二、指每年的第一月;三、指黄道吉日;四、是金朝的年号;那么在古代的秦朝“大安”又是什么意思呢?在陕西省博物馆,馆藏的一枚秦代铜权上刻有一段秦始皇的诏令:“廿六年(公元前221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灭六国)黔首大安(人民安居乐业)立号皇帝。”据此我们知道在秦代“大安”就是安居乐业、太平、祥和的意思。
    知道了“沙昌”、“大安”在古代秦朝是什么意思,就可以知道这枚印有“沙昌阳侯大安相印”的陶印章,在秦代是什么官吏使用过的印章了。“沙昌”(今新疆且未县)“阳侯”(始皇赐予的分封),“大安”(安居乐业)“相”(官职名)“印”(使用的印章);在官职上相当于现今,新疆少数民族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未县一位付县长的职务;秦汉时代官(公)印刊刻官职名,发给官吏本人佩戴使用;到了隋唐时期印章转为,发给以官吏为代表的官署;完成了由官职印向官署印的转变;公印不在佩戴而变为匣装,置诸于衙署。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笔者收藏的这枚陶印章,是秦代的一枚实用官印;是值得收藏和研究的文物。
 
              
   

    
几年前本人到香港旅游因爱好中国古代文化,一次偶然的机会购得一枚陶印章(见图1-3)。通过笔者几年来对中国古代历史和古代印章知识的学习,发现自己当年购买的这枚陶章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容。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它可以确定;如今的新疆自治区且未县,早在秦代就任命有官员在那里进行管理;近年来,考古专家在对新疆库尔勒市和罗布泊地区的考古发掘中,也已发现秦、汉时期修筑的长城遗址;两千一百多年前的中国和现在一样也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者多方查阅在国内已发表的资料和图片,还没有发现秦代陶质实用官印的资料和图片记载,只有秦代陶封泥的资料、图片发表笔者收藏的这枚秦代陶质实用官印,填补了国内在这方面资料的空白;对研究秦代地名、官职、民族、用印形制等、诸多历史以及在古文字研究、篆刻艺术上都有参考价值。
首先要确定的是,这枚陶印章的真假,如果是假的就失去研究它的价值,只有确定了它的真,才有研究的必要;就此陶印章、笔者先后到,成都博物院请教已有20年工作经验的古陶修复专家党国松老师,通过对陶印的泥质、成色、烧成温度、形制等条件的目测;断代为西汉以前,不晚于西汉早期;四川大学考古系古文字专家卢教授,从文字风格上断为秦代;四川省文史馆篆刻专家高少儒先生,从篆刻风格上断为秦代;最后请博物馆对此陶印和陶印上的墨痕做炭14测验;结果约为两千年历史,由此可断为秦代 ;那么我们还可以再从什么方面,去确定这枚陶印是一枚秦代陶印;而且是一枚实用官印呢?这枚小小的陶印章还隐藏了其它一些什么内容呢?笔者就此谈谈对这枚陶印的认识:
一、印章材质
  从古文字来看,“玺”字在古代印章中有从“金”的 见图9-13;有从“玉”的见图18、 ; 有从“土”的见图19、20、21;史书《汉旧仪》中说秦代印制:皇帝的印称“玺”,用玉材;臣民的印称“印”,用铜或泥陶;王献唐说:“改玺为印始于始皇,分封各诸侯王的印若称“玺”,可以用从“金”字旁的“鉩”或从“土”字旁的“壐” ,以此来别于皇帝玺”。我们现在发现和见到最早的实物印章,从“玉”的“玺”是东汉的一枚“朔宁王太后玺”,见图18;最早从“土”的“壐”是一枚西汉的“淮阳王壐”印章。见图20;印章创用之处,抑按陶器以示负责乃其重要职能。陶器上铃抑印迹,或标明属、或记录制造者乃至督造者以及隶属部门。其远祖可能与新石器时代行用的往陶器上拍印纹饰的[陶拍子]有某种亲缘关系。因此,从渊源、取材以及制作方便等,诸多方面考察;泥陶都应是早期制作印章的主要选材之一。“玺”最早有种常见写法作[土尔],从“土”、与早期印章常见陶制有关。1988年湖北长阳香炉石遗址出土两枚陶印,其时代不晚于西周,当为迄今见到的最早时期的陶印实物。随者青铜文化的发展,秦汉时期陶印已很少使用,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任时光流逝,时至日;遗留保存下来的陶印已是凤毛麟角,难睹尊荣;笔者有幸能收藏到这枚秦代陶印,实属偶然;从印章材质看是符合当时年代的。
二、印章界格、边拦
先从秦印的时代风格说起,秦统一中国后加强了中央权;文字、度、量、衡以及印章在短短几十年内起了很大变化:在印章方面:一是官印有了明确的等级制度;二是要求印文采用统一的文字——小篆(在早期或少数民族地区还有一个过度时期);三是印章出现界格,这样使印文显得更加严整;在考古发掘中,本世纪30年代,出土于安阳殷墟的三枚铜玺中的一枚以有界格出现,被称为“三代印”见图4。在秦代绝大多数官印的界格都施四字印田格或两字印日格(田格、日格是中原地区常用的形式);见图5-8。秦代印章界格依凿刻文字的多少来划分,字多界格就多(西域少数民族地区常用形式);另外在战国官印系统中,习见的边栏见图9-13,在秦代早期继续用,此风延及西汉初年,以后遂成绝唱;日本东京国力博物馆,藏有陈介祺旧藏封泥550余方,其中西汉初年“皇帝信玺”封泥绝品;承接秦代印章遗风,是西汉初年印章有边栏和界格的实物见证,见图14;笔者收藏的这枚陶印章既有边栏又有界格;符合秦代早期制作印章的形制。另外我们还可从印章界格形状和尺寸上区分;是秦代早期印章,还是西汉初年印章;西汉初年印章的界格成正方形,而秦代早期印章的界格较西汉正方形界格稍长一点。见图5、图15-17。笔者收藏的这枚陶印,界格高1.6厘米、宽1.3厘米,比西汉正方形界格略长,在界格形状、尺寸上符合秦代早期印章界格的形制。
三、与秦封泥对比
我们知道封泥是隋代以前,特别是战国秦汉时期使用印章的珍贵遗蜕,历来受到篆刻家和收藏家的亲蔼;以前我们在见到近三千、封泥拓本的研究中,公认的秦封泥不过十枚左右。然而在世纪之交的西安北郊秦咸阳故址南部竟陆续出土秦封泥三四千枚,超过历代封泥发现的总合,而使我们对秦封泥有了更深的认识,现主要收藏在北京路东之博物馆、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西安文物局考古队、中科院西安研究室;在中国民间乃至日本也有少量收藏。这些封泥是当年秦始皇及二世在渭河南岸甘泉宫生活工作时的遗物。从拓片观察这批封泥,文字细挺、具有纯真无邪的味道,是体味秦朝阳文印,风采的绝加标本;笔者到博物馆参观过这些出土的封泥,与笔者收藏的陶印对比,在界格、文字以及时代气息上都与笔者收藏的陶印相同;其风格属同一时代。
四、篆刻风格
篆刻风格是鉴定古印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后世在怎么做伪也只能模仿古印的大慨,也就是能摹仿其形,但对特定时代,形成篆刻风格的内在神韵是难以摹仿的,也就是说有“形”无“神”。秦代的印章多篆凿刻于界格之内,转折自然富有弹性,相对汉代平正雍容的风格,更显它的洒脱和天真。秦立国于春秋之初,其在战国的历史(公元前475-前221年)也有250多年,战国时期,西土秦系文字与东土六国文字区别很大;秦朝统一后的印风,依然是秦战国印风的延续。秦崛起于西周的故地,文字上也上承西周金文,结体较为方简朴实。笔者收藏的这枚陶印,文字出于凿刻,单刀出之,粗细均等;起笔落笔圆齐,较为整伤方整,寓方于圆,显的转折自然富有弹性;其天真率意的篆刻文字风格,符合秦代的时代风貌,具有秦代篆刻文字的神韵感和时代气息感。
五、印文排列
从印文的排列来看,在秦代印文排列尚未固定,以四字印为列(多字印类推)。如;以1324为多的[弄狗厨印]见图15;另外还有1234,如[杜阳左尉]见图5;有1342,如[宜阳津印]见图6;有3124,如[南宫尚浴]见图22,等多种不固定排列形式;笔者收藏的这枚印章为八字印,与1234,[杜阳左尉]的读法相同,读为[沙昌阳侯大安相印]。从排列上是符合秦代印文排列形式的。
六、印章形制
从印章的形制来看,陶印呈扁长方梯形。印总长5.8厘米,印面上宽3.8厘米、下宽3.7厘米;印背上宽3.6厘米、下宽3.5厘米;印上高(厚)0.8厘米、下高(厚)0.7厘米;印面边框长5.8厘米、上边框宽3.8厘米、下边框宽3.7厘米;边框里有八个界格;每个界格高1.6厘米、宽1.3厘米、界格全长5.2厘米、宽3厘米;印背设有;一象征钮的梯形长方框——“坛”;“坛”长5厘米、上宽2.8厘米、下宽2.7厘米;此外在印侧面5分之2处,有一直径0.2厘米的穿孔,是用来穿系绳索,便于携带而作的穿孔;另外在印的侧面,有两个下凹的小三角形压痕,是制作印章时留下的痕迹;不知道是何原因。印章全身各处都有不均匀的墨痕,据此推断,秦人在使用这枚陶印时是沾过墨的。从印面形制来讲秦官印多为方形和长方形印,从印台的厚度来看,其厚薄因时代而有所变化,秦印高在0.3——0.8厘米之间(笔者的陶印高在0.7-0.8厘米之间);中国古印印坛的变化趋势是由薄至厚,越古越低;同样钮的高度也是愈古愈低,愈晚愈高,秦官印的钮仍延周制,玉印做覆斗形,陶和铜印作“坛形鼻钮”;有的印只在印背上象征性做出“坛”的形状(作者收藏的陶印即是这样);在考古发掘中人们发现:古人祭祀时都要设坛,在对商周秦汉地面遗址的发掘中,可以知道;古人祭祀时设的坛,大多是呈梯形的方、长方或者圆形;少量亚形以及其它形状的祭祀坛;考古表明古人祭祀,最早是在地面上画出一个呈梯形的方、长方、圆、亚形或者其他形状的图案作为祭祀地点,是平面的;后来为了增加祭祀时的隆重和庄重感,古人又在地上用土堆成立体形状的坛,并在上面进行祭祀;印章作为权利地位的象征,把印章作成梯形坛的形式,就是表明庄重严肃的意思;战国、秦、汉流行的鼻钮就是在印台上有一层或多层坛上设一个可穿系的鼻叫鼻钮(形制见图25-32)。从古到今印钮的形制千变万化,其式样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同;有了钮后,人们可以更方便的使用印章,这就是钮出现的主要原因。隋唐以前印章是佩戴使用的,在原物上直接钻孔(如;佩戴的兽牙饰物等)佩戴饰物的形式,早在几千年的原始社会就广为流行了。从周代开始盛行的[童子佩觹]之风延及秦汉;我们见到的一枚古角印[韩生上]见图23;还有一枚汉代私印见图24;就是直接在印上穿孔便于携带的实物印章。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笔者收藏的这枚陶印,在形制上是符合秦代,制印形制的。
以上从材质、界格、边栏以及篆刻风格等六个方面对此印作了说明,知道了它是一枚秦代的陶印章,那为什么说它是一枚实用官印呢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