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故作轩窗挹苍翠,要得弦诵答潺湲”(续)

(2010-08-26 23:05:25)
标签:

杂谈

       2《历代读书诗》概述

 

《历代读书诗》凡35万余字,由曾祥芹教授偕其夫人刘苏义老师共同编著,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在20014月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全面编选和鉴赏中国古今历代读书诗作的集子。

全书在题为《读书的诗情,诗歌的读理》的“绪论”之后,按汉、晋、六朝、唐、宋、辽、金、元、明、清和近代的历史顺序,编选了自东汉班固(3292年)《咏史》诗以来的221位历史人物所作的543首读书之诗。在提取具有书文化特色的原作秀句为标题之后,以“介”(作者介绍)、“注”(典故注释)、“评”(主题点评)的程序,深入鉴赏了所选传统读书诗歌的精义,全面地展示了中华读书诗的人文内涵和文学魅力。

曾祥芹教授在的本书“绪论”中总结说,编选这类读书诗,“可以全面展示中华士子的读书诗情和阅读思想” ,因为它们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向世人揭示了“读书人丰富的情感世界”:

其中有以“为有吟哦殊不倦,始知文字乐无穷”(欧阳修《戏答圣俞持烛之句》),“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观书》)等为代表的“读书友情”;有以“两眼欲读天下书,力虽不迨志有余”(陆游《读书》)、“昔时能读苦无书,今日有书苦难读”(赵翼《读书苦忘以诗自叹》)等为代表的“读书苦情”;有以“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翁森《四时读书乐》)、“有花有酒有诗咏,便是书生富贵时”(祝允明《新春日》)等为代表的“读书闲情”;有以“人家不必问贫富,惟有读书声最佳”(翁承赞《书斋漫兴》)、“读破縹湘书万卷,应教博恰冠群英”(王力《健行斋读书图》)等为代表的“读书豪情”,等等。

他还指出:

白居易《读张籍古乐府》诗云:“读君学仙诗,可讽放佚君。读君董公诗,可诲贪暴君。读君商女诗,可感悍妇仁。读君勤齐诗,可劝薄夫敦。上可裨教化,舒之济万民。下可理性情,卷之善一身。”他揭示出诵诗“可讽、可诲、可感、可劝”的教化功能,特别是“舒之济万民”、“卷之善一身”两句,从“补益社会”和“完善自我”两方面高度概括了读书的客观和主观效应,见解精湛。

好的读书诗,往往形象鲜明,指事议论,饱含情韵。从读书诗中体味读书人的炽热诗情,领略读书人的深刻读理,是一条寻幽探胜、审美求是的科学通道……如果世代传承的莘莘学子,能够从本书中精选“读书诗三百首”熟读成诵,那末对培育中华读书人口,提高民族阅读素质,将是大有裨益的。

因此,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任文香老师撰写专文解读了其书的“阅读学三昧”,认为无论从阅读功用、阅读技法,还是从“有字书”到“无字书”,认为该书“不仅仅为我们展示了历代读书人的阅读功用、阅读技法和阅读内容,而且也为我们领略曾祥芹先生的汉文阅读学说提供了路径。”

本书在体例上值得一说的是,提取具有书文化主题或思想的原作秀句做为选本新标题的做法,如陶渊明《移居二首》诗之一,在选入本书时改题为诗中“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之句;至于自称有难医之“书癖”的诗人陆游,平生写下了大量的读书咏怀诗。

如陆游以《读书》两字为主题的诗作很有不少,在编者创意下,其诗的标题就得到了很好的区别:“稽古衰犹力,翻书夜达晨”、“老来百事废,却觉书多味”、“古人已死书独存,吾曹赖书见古人”、“两眼欲读天下书,力虽不迨志有余”、“床头正可读周易,架上何妨抽汉书”、“扶几欣然时有得,此翁作计未全疏”等,此外如《春夜读书》、《春夜读书感怀》、《秋夜读书》、《冬夜读书甚乐,偶作短歌》、《冬夜读书忽闻鸡唱》、《五更读书示子》、《夜分复起读书》、《读书未终卷而睡有感》、《读书至夜半灯尽敔睡慨然有感》等,皆以曾先生此法得以醒目于读者眼前,从而使得每一首诗歌的精义得以尽情凸现,串联起来,也便是中国历代读书名句的一本“集锦”。

诗后选注者的点评也大可注意。

有的评点言简意赅,点到为止。如对颜真卿(709785年)《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评点,只有20字左右的一句话:“这是一首提倡珍惜青春、刻苦读书的劝学诗”。

有的评说则长达200字,表情达意,循循善诱。如对于前引“抚几欣然时有得,此翁作计未全疏”句所在的陆游《读书》诗,选注者就尽量依据诗作加以阐述发挥,从而对诗人一生爱书读书的心态作了总结:

这是陆游最后的一首标题为《读书》的诗,带有回顾总结的意味。从少儿郎到白头翁,不论从师友读,或独立研读,总爱“讲唐虞”、“舒襟怀”,发表个人见解,评析起来,一些旧说并不成熟,只能当作酒后笑谈,至今才知道“莫若信吾书”,发挥读者的创造性何其重要。数十年来,通宵达旦,“朱黄参错”,“签帙纵横”,每有所得,欣然自若。而生有涯,知无涯,书之义疏解难尽,读书是代代相传的事业,只有“爱书更付未来生”了。

这段评点就写得声情并茂,富有意趣。

由此可见,借助于《历代读书诗》的选材和评点,足以陶冶读者的爱书情怀,养成一个人的读书抱负。或如王夫之(16191692)《示侄孙生蕃诗》云:“忘却人间事,始识书中字。识得书中字,自会人间事。汝年正英少,高远何难企。医俗无别方,惟有读书是。”

 

      3 《历代读书诗》中对八首朱熹读书诗的赏析评点

 

本节试着采撷为文的,是《历代读书诗》曾祥芹教授对于朱熹读书诗的一些思想火花,藉此或可略窥其对于朱熹夫子读书理念的思想接受和情感推崇。

《历代读书诗》选评了朱夫子的八首诗,依次是《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偶题三首》、《鹅湖寺和陆子寿》一首,以及出自《朱文公文集》中的两首,其中“半亩方塘”和“昨夜江边”常为选家所关注锺意而为人熟知,这里姑且不论。

先看出自《朱文公文集》中的绝句《劝学》的点评: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曾评] 这首绝句先议论,后写景,转眼纯草变秋梧,昭示着年华的易逝,由此感慨少年易老,学问难做,劝人珍惜寸阴,抓紧读书。

评点之语可谓言简意赅,旨味深长。下面这首七律是朱熹在江西白鹿洞书院讲学时所撰,原题《再韵四十叔父白鹿洞之作》。其中的名句“故作轩窗挹苍翠,要得弦诵答潺湲”,以其状景灵动、写意深刻而为文人所喜。流传至晚清,即被张之洞取出,略改二字为“故作轩窗掩苍翠/要将弦诵答潺湲”楹联,挥毫题赠予位于广州的广雅书院清佳堂。

诛茅结屋想前贤,千载遗踪尚宛然。

故作轩窗挹苍翠,要得弦诵答潺湲。

诸郎有志须精学,老子无能但欲眠。

多少个中名教乐,莫谈空谛莫求仙。

[曾评] 这首七律写朱熹诛茅结屋、读书讲学的情景和思绪。“故作轩窗揖苍翠,要得弦诵答潺湲”,表明作者特好在青山绿水之间诵读诗书,他的许多阅读道理往往从“揖”山“答”水中领悟出来。“多少个中名教乐,莫谈空谛莫求仙”,显示作者治学“居敬持志”,效法明贤,反对玄谈,务求真实,强调“熟读深思”。

活用朱熹夫子的理念和观点来解其诗,其匠心可知。再看对《鹅湖寺和陆子寿》诗的点评:

德义风流夙所钦,别离三载更关心。

偶扶藜杖出寒谷,又枉篮舆度远岑。

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

却愁说到无言处,不信人间有古今。

[曾评]“鹅湖之争”,在中国学术史上、阅读学史上都传为美谈。理学派在阅读上主张“居敬持志”、“熟读深思”;心学派在阅读上主张“我注六经,六经注我”。学派观点的分歧,不妨害学者之间的友谊,朱熹对此非常怀念和留恋。

本诗便是一首怀友之作。其内容集中反映在颈联上:“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对于已掌握的学问,共同再作探讨,只能更加精密充实;对于新的知识,通过努力钻研,必将更加深刻完备。这种虚心涵咏、切磋琢磨的“商读书”之风,值得大大提倡。

仍用朱夫子的学说观念来解,顺水推舟,得心应手,可见曾先生对朱子说的谙熟和服膺。在所选朱熹夫子诗,以择取三首《偶题》绝句最具只眼,不仅体现了其读诗诵诗的生活体验力,而且表现出了其评点背后的“浩然之气”:

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
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

[曾评]曾国藩在阐释“朱子读书法”时曾说:“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朱熹的《偶题》三首,以“飞雨”、“飞泉”、“流水”为喻,悟出了读书治学的一番道理:凡成就事业要有寻根问底、追本求源的魄力,有冲破困难、奋斗不息的毅力,有笼罩全局、识得整体的眼力。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管中窥豹,是不能得到真理的。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曾先生是如何来为众人熟知的《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写评语的: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曾评]这是两首形象鲜明、充满情趣的读书哲理诗。

第一首以“半亩方塘”比喻文字之书,极言书籍作为自然和社会的“镜子”的价值,好书的标准在于“他”清澈深邃,可以映照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生活画面,可以畅流出源源不断、生生不息的思想活水。

第二首以一江“春水”比喻读者的经验水平,强调读书不要做旱水推舟的蠢事,只要提高读者知识、生活、思想、技能的水准,哪怕“艨艟巨舰”一样的大著,也能推得动,读得懂,像高明的水手轻松地泛舟中流,自在航行。

 

窥一斑而知全豹。通过上述的微观引证和具体解析,我们可略知曾祥芹先生评点历代读书诗的三种常用技法:

一是以其娴熟的“汉文阅读学”的理论方法,深入把握前人读书诗歌中所要表述于外的宏旨精意,以建立自己的评点立场;

二是结合其个人的诵读经验和社会生活阅历,充分阐述自己的鉴赏心得;

三是凭藉长期博览群书后的知识底蕴,知人论诗,尽情发挥自己的人文见解。

拙见以为这三点,正是我们深阅读和高领悟《历代读书诗》的三把关钥,也是顺利进入曾先生所念兹在兹的“汉文阅读学”宝库的三个入口。

以上区区一得之愚,藉此方家云集的平原胜会发表,以便就正而受教焉。庚寅处暑后二日子时于金陵江淮雁斋,时阵雨初歇,正秋凉潜来矣。

 

  作者简介徐雁,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兼任民革江苏省委副主任委员,江苏省政协常委,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图书馆学会阅读与用户专业委员会主任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