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岩松访谈录音整理

(2006-11-06 17:26:18)

其实从我的经历来说呢,有某些接近的地方,因为我也是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到了中央电视台,杨台本身也是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到了中央电视台,所以这有一种天然的接近感,因为在电台的时候就会有很多人谈起这件事情。其实我第一次见到杨台是在93年的八月份,东方时空刚开办了三个多月,当时就在梅地亚,办了一个东方时空百天的活动,那次我才感受到杨台对东方时空的巨大支持。我相信很多人一谈到杨台当台长的这段生涯当中,东方时空的推出是一个亮点,这不仅仅是中央电视台推出来的栏目,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是中国电视改革的一个标志,那么这个比标志就是以东方时空为载体的,而正是杨台推动了它。从我的个人的记忆当中,就是那天那个百天的活动中,看到了杨台对它有多么的支持,甚至投入了情感。因为我们在梅地亚举行这个活动是第一次,大家多少有点忐忑不安,但是杨台带领了很多台领导出席了一个栏目的百天的活动,我相信在电视台的历史中,这样的事情不会太多。来了之后,和我们的编导,主持人度过了这一个晚上,本来我们要很早走后来又推迟不走,并且在活动的过程中临时增加了一个叫“台长奖”,我们当时有抓奖啊,然后评奖啊,是他决定我要有个台长奖,让他的秘书(助手)回到他的办公室拿了一个电台的一个小电视,好像只有九寸,是我们的一个大姐得到了这个台长奖,大家都觉得真够幸运的。一个栏目的一百天的活动,杨台是个性情中人,很开心,还拿了个礼物给大家,但是这件事情,你回头去看,他对东方时空改革的推进和重视。

那很快的时间就是焦点访谈很快在第二年的四月份就推出了,这两个事情连接在一起,成为中国很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和改革的一个标志,那我就想,通过这样的细节,就知道杨台多么不容易,当时就这个名字,我的印象很深,当时我们新闻部的主任孙玉胜,在跟我们谈讨叫什么名字的时候,说他和杨台探讨了两个多小时,你看,一个栏目的名字,焦点访谈,杨台会细致到谈两个来小时,你就想想他对这个重视的程度。

我觉得杨台是个举重若轻的人,不是一个事无巨细的人,而是一个把握方向的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97年的三峡大江截流,我们是在船上作直播,那个时候中央台刚刚开始做大型事件的直播,之前是香港回归的直播,然后十月份就是三峡大江截流的直播。我是主持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有一天早上在吃早饭,在三峡的船上,我看到杨台来了,我们就和杨台一起吃早饭,当时离直播开始还有一个小时,我就问了杨台一句:“杨台,你有什么吩咐没有?”因为一会直播就开始了,结果杨台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杨台说:“放轻松,该怎么说就怎么说。”这个给我的印象比较深,他知道在那样一个大事件,多少会有点紧张,但是他不是给你施加压力,而是给你排遣压力,给你这种心理按摩。我觉得非常的不容易,有点举重若轻的意思,所以我和杨台唯一的一次单独合影好像就是这次。当然我们有很多其他的合影,视协啊什么的,但是那次是我特别要求的。我说,杨台,我们俩合个影,我们在船上,以大江截流为背景,然后穿了一个工作服,我们俩合了一张影。这个我印象很深,为什么要合这个影,这个和他那天早晨给我的吩咐是有关系的。

我觉得做舆论监督这样的节目在中国这样的环境下,关键是一个分寸感,分寸感的拿捏是最重要的,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杨台的奉献是很大的。作为一个台领导,如何让这个节目让二老满意,就是老领导和老百姓都能满意,这样台领导首先承担着一个巨大的压力,这个事情如果分寸拿捏不好,稍微一冒泡,可能前进就会变成后退,但是他始终让我觉得这个分寸拿捏得很好。我觉得他有一个大原则,杨台对大的方向的判断是准确的,杨台的业务能力是能够让他用业务去化解很多危险,风险,不是求过瘾,是在中间拿捏一个很好的平衡,不是为了安全就牺牲节目,也不会一心就投在节目上不考虑安全,这一点,从分寸的拿捏上,从东方时空到焦点访谈之所以能够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分寸感和平衡感,要么成烈士,要么就成了极其平庸的东西,所以我就觉得杨台这点是很强的。

那么好多次,在我们做得很多大的节目的审片都是杨台,包括我在做十五大的一系列节目等等,都是杨台在审,那么多次看杨台在审片,就能感觉到他的举重若轻和平衡感的问题。他不是看完节目要一二三四说一堆的人,只是点几个点,而且很放松,这几个点都是方向性的东西,他不会纠缠于细节。我觉得这个是非常有道理的,他在方向上给你指出来,而不是细节,我觉得细节的调整是电视人所作的事情,而从把关人的角度来说,他只是把关一些方向,分寸,等等。所以他每次审完片话都不是特别多,但是都很准。那么多次审片,尤其是一些大型题材的审查,你看不出他有太大的压力来,他不会用大量的话语来缓解这种压力,说明他很自信,非常自信于这种分寸感和平衡感的拿捏,我觉得这个印象是很深。   

我做过很多的大型的直播,这么多年,从来就没有他给我们施加压力的印象,说明他是有意识的创造一种相对放松的环境,然后让员工更好的发挥。从另外一个角度可以说,我们这批主持人能够出台,首先来源于我们身边的人的选拔,比如孙玉胜,时间啊,他们这一批人,把我们选出来,但是最后的定夺权还是在杨台的手上,所以我们这批歪瓜裂枣能够迅速的成长起来,我想背后一定有杨台的默许,甚至支持,我想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后来在视协的时候,我们在一起吃饭,我说,“其实我们这一批的主持人都应该非常感谢你,要是没有你带来电视和节目的改革的话,是不会有我们这批主持人的诞生。”我每次见到杨台的时候,都会有一种深切的感谢之情,而且我也在给别人传递这种感谢之情,前不久,在上海的25年,25人,杨台去了,碰见杨台还是非常亲切,晚上我在给更年轻的主持人在介绍:“杨台是我们的挖掘者和恩人,没有杨台的话就不会有我们这批主持人。”

主持人化和节目化就是杨台的功绩,他是一个行动者,而不是一个说很多的人,话不多,但是行动很迅速。很符合广东人的特点,非常的实干而且速度很快,我觉得他是一个非常有勇气的人,回头去看,那段时间的改革是石破天惊的改革,触碰了很多敏感的地区,像舆论监督啊,东方时空,包括机制的变革,比如东方时空采用了新的制片人制。有一定的财权一定的人权,这种对传统体制的突破,是相当了不起的。杨台是有勇气去做这样的事情的,做事情要有勇气,他也要有勇气去做这样的事情。比如说广告招标,我主持了八年,回头去看,广告招标的源头也是在杨台那里,他敢于把这个紧俏的资源,公共的资源,用市场的方式去整合,这比过去求人,找关系,作广告,一下子变得民主和公开,更加的市场化,你看这样的一个行动也是他推动的,他有方法,有勇气,注重行动。

我的经历很简单,我九三年来中央电视台,然后在东方时空,360度,新闻会客室,中国周刊,还有中央电视台所有的大型直播,从97年开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