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工作的缘故,有机会接触很多成功人士。他们的创业路有曲折、有艰辛,甚至有只在好莱坞大片里才可能出现的惊险。每一次面对面地交流带给我的都是震撼与思考。这是我工作的乐趣,一种解读他者人生的极致享受。
本书所展现的中央电视台老台长杨伟光的奋斗史,是平凡的纪实,也是辉煌的写真。
杨伟光,一个贫苦农家的放牛娃,一个凭借自身不懈努力考取北京大学的年轻学子,一个满怀憧憬无所畏惧的热血青年,一个半路出家跨入央视的资深新闻人,一个在知天命之年领导中国第一媒体破浪前进的改革家……其一生的辉煌与中国电视的光荣与梦想密不可分。
与杨伟光小院品茗,我在想,他那至今还少有皱纹的宽阔额头后面,蕴藏着多少破解危机的智慧?他的一双看似绵软的手如何推动了中国电视业惊心动魄的改革?他那带着浓厚客家乡音的徐缓而亲切话语,如何成为电视界腾蛟起凤的“天籁之音”……杨伟光的传奇和个人魅力,无疑是吸引笔者搜求和演绎央视故事的第一要素。
聚集世界上最具个性的人,以最需要严密的协作,满足最大多数人的耳目需求,这就是央视的事业。这样的事业,同时是一个巨大的名利场,头上有光环,脚下有陷阱;既使人心旷神怡,又令人意乱神迷。在这个名利场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杨伟光,风雨毁誉始终交织其身。他气定神闲,以其著名的“度”的理论和操作艺术,周旋于政治家、实业家和文化精英之间,在炽热的聚光灯下,启用了一个又一个新人,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媒神话,开发了一座又一座文化富矿,几乎从不失手。
人们忘不了,杨伟光是中国文化产业的最早拓荒者之一。是他,从在《新闻联播》之后加进半分钟广告的试验开始,开启电视广告的强势时代,把一个召开临时会议都要向财政部打报告要钱的事业单位,打造为年收入近百亿的传媒巨人。是他,力主在中国开拓加密电视,一举打破我国有线电视徘徊不进的局面,使电视生产力空前释放。是他,在广告客户还大排队的时候,提出了电视多元化发展的创见,推出中国文化界最早的上市公司……荜路蓝缕中,杨伟光不动声色而坚定自若,表现出过人的事业家兼实业家的素质。
杨伟光深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真味,将“和”的精义运用于媒体管理和竞争中,是那样得心应手。他把芸芸众生的诉求和上司的训令冶于一炉,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相辅相成,提炼出“只要善选角度,就没有不可报道的禁区”。他统观全局,协和产业上下游,在央视独领播出市场风骚、人皆仰之鼻息之时,主动提出要给节目制作方以数倍的加价,使之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从而催放后来电视制作的百花齐放。他提倡“和而不同”,不拘一格用人才。四海电视人投奔央视,在这里,他们在各展个性中达到新的平衡、新的和谐,催生出新的思想、新的创意。
…………
叙说这一切,绝不意味着杨伟光是独孤英雄。相反,与其说本书是一部个人传记,毋宁说是一部微缩的电视事业史记。
人是时代的镜子。在我与杨伟光的交往中,他一再感叹,若非赶上中国电视事业的起飞年代,他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是不可想象的。
的确,越是艰苦的创业,越能使人的潜能被深刻地挖掘与释放。本书作者所要努力的,正是从一位改革领路人心灵史的角度,忠实地对既往岁月的流光溢彩进行充分回放,展现中国电视人的悲与乐,庄与嬉,歌与泪。
有道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也正如我在《分众的蓝海》序言开篇所言,“世界变化的速度总是快的令人炫目,”但也总有些人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奋斗的足迹。故此,谨希望本书呈现的是一个传媒强人精彩的传奇履历,更是每一个后来者自强奋斗的领航图。
本书写作历时数载,其间得到许多好友的帮助,杨伟光同志原来的同事和旧部也热心给予支持,提供了许多好素材和好建议,非常感谢他们,谨致谢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