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故里吴堡
杨莹
柳青故里
柳青先生是陕北人,在这之前,我是不知的,长期以来,我一直以为柳青先生是长安县人,每年,我与作家朋友一起去长安县参加有关柳青的系列文学活动和拜谒活动,在那里,有看得见的柳青广场、柳青墓园、柳青纪念馆,还有“看不见的”柳青文学网站、柳青文学奖、柳青文学社等等。
我今日来到了陕北的吴堡县,才知柳青先生出生在榆林吴堡县。在吴堡,除了柳青文学馆,我还见到了柳青图书馆,并从县委宣传部部长李光泽处得知,他们正在筹建柳青纪念馆和吴堡博物馆。建造柳青纪念馆,既是对一代文学大师的敬仰和缅怀,又是对后人的激励和鞭策。
在吴堡柳青文学馆资料室的墙壁上,我看到了柳青文学馆创办者张永强先生与作家贾平凹先生合影,以及张永强先生申请柳青故里商标的照片,我这才相信柳青先生确实是出生在这里,并在这里生活过十多年的时间,具体地方在吴堡县城北张家山乡寺沟村,是个依山傍水的村庄。而长安县,只是柳青先生体验生活和他写作的地方。
在这里,我见到了一些有关柳青的重要资料图片,其中有柳青先生与夫人的合影、柳青先生与大女儿合影以及柳青子女们的合影。之前我所见到过的柳青先生的照片,都是少头发的陕人喜欢留的那种“光头”发型,或是戴帽子的照片。每张我没见过的照片后面,都含有一个故事。李光泽先生和柳青文学馆创办者张永强先生,一看就属当地见多识广之人,他们站在我旁边,带着一种对家乡特有的感情,指着一本本收集来的老杂志、老照片、旧书,给我讲着那一个个故事。柳青于1936年在西安主编《学生呼声》,任《西北文化日报》副刊编著,1938年赴延安任随军记者、文化教员、米脂县基层乡政府文书,1949年后任《中国青年报》编委、文艺部主任,西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52年赴长安县乡村插队务农,后作长安县县委书记。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创业史》、《铜墙铁壁》,短篇小说《地雷》、《待车》,散文集《皇甫村的三年》等等。
村子正中央一块醒目的石碑立于公路旁,贺敬之提写的“柳青故居”遒劲有力,经老乡介绍,顺着石碑一条砌砖的破路上去不足百米处便是柳青的故居了。这是一院装修现代化的普通农家小院,青砖大门做工考究,古朴美观,大门俩侧镌刻的一帧对联书法极佳-----“心田种德心常泰,福地安居福自多”。走入大门,是七孔表面装修一致的土窑洞。其中靠右的一孔窑洞上挂了“柳青故居”的牌子,想必这便是柳青先生出生的福地了。
张先生介绍,在文学馆成立时,刘文西、贾平凹等先后为“柳青文学馆”题词。通过讲解,我了解到以前所不知道的柳青先生的很多生活侧面,也是第一次知道他曾在1965年5月,与日本女作家吉佐和子在西安有过会晤。柳青先生一贯深入生活,解放后,他辞去文化部部长的职位,在西安市长安县皇甫村落户蹲点14年时间,扎根农村进行文学创作,几十年如一日生活在农民中间,有着丰厚的生活积累,以他作品魅力和人格魅力,在国人心中塑起了一座丰碑,他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作品,他的精神也永远激励着无数人。
愿更多的人知道柳青先生的故里。
谢谢柳青文学馆创办者张永强先生多年来默默所做的这一切。
空心挂面
有趣的是,我看到了张永强先生与原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周明的一张合影,照片上,他们二人用手提着周明的一幅题词,上写:“柳青故里空心面”,“柳青故里土蜂蜜”,原来,张先生在为“柳青故里”奔走的同时,在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奔走,还在为家乡的土特产奔走,还在为空心挂面奔走,并把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为挂面注册了“柳青故里”商标。他用“柳青故里”用长长的面条把吴堡人与全国人民联系起来。我似乎明白了,一个省上的贫困县,在短短的十年内脱贫走向了小康的秘密,那便是我从当地人身上看到的那种在艰苦环境下努力奋斗的精神。
原来,我只知陕南和关中一些地方在做手工挂面,我想不到从不产麦子的吴堡县的空心挂面已是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还是他们祖辈们流传下来的一门具有十二道工艺的绝技。
原来,柳青文学馆创始人张永强先生,是老张家手工挂面合作社理事长。4月份,在老张家手工挂面亮相央视《舌尖上的中国》时,他出现在节目里,与主持人一起带领观众了解“人”与“美食”的亲密关系,这是今年来我省唯一登上《舌尖上的中国》的民间绝活。
走进村子,宽敞的村道在绿荫间通进农家小院,院落干净整洁,屋内窗明几净,其乐融融,一排排挂面挂在山上淳朴的小院里,在窑洞面前铺展开去,强烈的阳光照在上面。制作的方式还是家庭式,还没有现代化,真正的手工,整个制作流程需和面、搓条、盘条、上筷子、阴条、分筷子、再阴条、出筷子、装封等工序,需要20多个小时。家庭作坊式每户产量并不高,但远远望去,有70多户在制作手工空心面的村子,一院院高悬的铁丝和竹竿上挂满了面条,明晃晃,像一面面旗帜,好壮观、好美的画面,形成了秋日里的一道风景,暖融融的气息四处飘扬。中国传统烹饪在工艺上神秘繁复,它的传承和流变往往以家族或师徒的形式承载,这种心口相传,延续了家的味道,也传承了千百年来中国人饮食文化的基因,《舌尖》节目组能选中这个地方,是有道理的。
炸末
在这里,我还意外发现了一种让清汤面变得异常清香好吃的秘密,那就是用一种叫炸末的野花。我问了很多人:这个花一样的调料脚什么?每个人都知道这是种调料,知道怎么吃,用热油煎了调面,都说“可香咧”,但没一个人能告诉我这两个字怎么写。我想,那种野花本来长得就很细小,晒干后再经油炝炸,那不就像油泼辣子一样成粉末了么,于是,我根据他们的发音,加入我的想象,认为这两个字应该写成“炸末”。炸末调近碗里,有点像小个的炸焦了的花椒。他们所制作的空心手工挂面,只有做成清汤的才可口,而清汤挂面有了这种炸末,格外清香。
张永强陪着我在村子里走走时,他指着路边很不起眼的一种草对我说:“这就是炸末。”我端详起来,它们比我们见过的兰花草更细小一些,花儿有点像就花,呈淡粉色或淡紫色。那些花儿干了以后就叫炸末。太奇特了,那么一朵朵小小的花儿,竟能产生那样奇特的令人回味的香味。
其实,在榆林的山区,这样带花儿的草遍地都是,我们没有发现,只有到了生产手工挂面的地方,我们才特别留意起它来。
2014年8月
http://s14/mw690/001l9q8Gzy6LBIz6YLrad&690
杨莹与柳青文学馆创办者张永强先生交谈后,在柳青像旁合影留念。
http://s9/mw690/001l9q8Gzy6LBIyOX8cb8&690
著名作家柳青。我以前见到柳青先生的照片,都是戴帽子或少头发的发型。
http://s8/mw690/001l9q8Gzy6LBIyTJcz67&690
少年柳青。气质非凡。
http://s4/mw690/001l9q8Gzy6LBIyW5Vh83&690
1965年5月,柳青先生与日本女作家吉佐和子(右)在西安合影。
http://s16/mw690/001l9q8Gzy6LBIyWNZB3f&690
柳青夫妇。
http://s3/mw690/001l9q8Gzy6LBIz21UK22&690
柳青夫妇。
http://s7/mw690/001l9q8Gzy6LBIz41oy46&690
柳青先生与大女儿。
http://s11/mw690/001l9q8Gzy6LBIz9rOGda&690
张永强先生与贾平凹先生在一起。
http://s9/mw690/001l9q8Gzy6LBIyJX1628&690
柳青文学馆所藏柳青著作《创业史》部分版本。
http://s4/mw690/001l9q8Gzy6LBHqn8VZ73&690
http://s3/mw690/001l9q8Gzy6LBHqnijE52&690
http://s14/mw690/001l9q8Gzy6LBHqpsL30d&690
http://s16/mw690/001l9q8Gzy6LBHqsvgz9f&690张永强在柳青文学馆
http://s11/mw690/001l9q8Gzy6LBHqunk64a&690
http://s9/mw690/001l9q8Gzy6LBHqwmow48&690
“柳青故里空心面”“柳青故里土蜂蜜”
http://s16/mw690/001l9q8Gzy6OH2110mP0f&690
张永强用“柳青故里”用长长空心挂面、用《舌尖2》把吴堡人与全国人民联系起来。
网络媒体访问团在吴堡
http://s12/mw690/001l9q8Gzy6LKH8Q5dhcb&690老张家
http://s15/mw690/001l9q8Gzy6LBKHaIvsae&690油煎过的炸末
http://s13/mw690/001l9q8Gzy6LKGVRv9G7c&690
http://s9/mw690/001l9q8Gzy6LBKHcML678&690野生的炸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