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你在高原张炜二张二王张承志王蒙王朔名人面对面许戈辉文化 |
分类: 戈辉直播 |
张炜,中国文学代表人物之一,也是17年前那场著名“二张二王”之争的主角之一。“二张”即张炜和张承志,“二王”即王蒙、王朔。四人展开了一场关于人文精神的“大讨论”。在媒体的渲染下,这场争斗轰动一时。然而张炜并不承认自己曾深度参与了这场缠斗,因为当时他正在如火如荼地创作《你在高原》。
经过22年的创作历程,《你在高原》已经和读者见面了。这450万字的大部头甫一面世就成为了大热点。这是一部关于“行走”的书。张炜写了22年,就走了22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里,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而那场突然的车祸,却更让他坚定了“任何事都可以中断,唯独写作不可以”的信念。
《你在高原》交予时间检验
张炜:我到1988年的时候已经出版了很多作品,但觉得还有大量的生活感触,一般的单行本不足以表达。初步准备是写五六百万字,里边有很多人物。我知道劳动量会很大,但是究竟有多大,还要具体写起来再看。突击一个单行本,一年就可以完成。但如果要写二十多年,就得把它化为日常的生活状态。
许戈辉:能不能概况一下这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
张炜:通俗文学不充分地考虑读者必然是一个失败的作品,如果纯文学很周到地去考虑读者,肯定也是一个失败的作品。现在的人是有深度阅读的,有水平的读者实际上很多。有时候传媒会让人感觉读者是如此的浮躁,但实际上好的读者往往是沉默的。
别为二手资料感动
张炜:局部方向的调度的当然有很多,因为这22年来的,无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包括我个人都发生了很多变动。这个变动会刺激我不停地修正里面一些思维的方向。
张炜:我很羡慕记者。好的记者会有很强的判断力,他要到生活最真的第一线去。对于文学创作来说,也应该冒这种风险,要到第一线去。这会影响他的灵魂,影响他的虚构。他会变得不是为了生存而生存,他要灵魂沉甸甸地落下来。我在写这部书的22年里,一直自我警醒不要人云亦云。
“行走”让我远离争端
许戈辉:写作的过程是痛苦的,孤独的,挣扎的,为什么从您那听到的却是安逸和享受?
张炜:世界上所有的大享受,必然包含着大痛苦。没有一个作家会没有孤独感,挣扎感,分娩的那种痛苦感,但这是享受的组成部分。世界上没有纯粹剔除了痛苦的幸福。写不下去的时候就出去走走,或者睡一觉。这时候你要求助于潜意识,不要考虑工作,最后会有一种力量帮助你解决。
张炜:“二王二张”的争论,媒体弄了大量的言论和作品,但那都不是我为了讨论而写的。我个人没有写过一篇文章来针对于“二张二王”的所谓争论。争论最激烈的时候,我恰恰在最激烈地写《你在高原》。我的心根本不在那,我在到处走。
80后年轻无罪
张炜:这一代人的经历都比较复杂,但仍然比较理想主义。50年代的人出生不久就挨饿,后来又经历了文革,所以他们有了解昨天的欲望。今天正是他们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他们对于生活的改造力也很强,他会影响未来。
张炜:80后作家的作品我看了很多,我觉得他们很好。每一个年纪有不同的文学理想和标准,不能以他们的年轻来否定他们的创作。80后里有很多有才华的青年作家,他们在安静的角落里。年轻的作家不一定有很大的影响,但却是很宝贵的文学的组成部分。
好作家轻长度重质量
张炜:我扛过来了,也就是说这个机会被我抓住了。我当时内伤很重,在床上躺着三个月不能动。稍微能动了,我就在床上看资料。我不能长的时间脱离写作劳动,只要能写我就要写作。劳动有无穷的魅力。任何事情都可以中断,但是劳动可以不停地做下去。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创造,而没有劳动就没有创造。无论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只有在劳动里才会有创造的机会和可能。
11月14日
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