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面对面』 赖声川:来自眷村的“团圆”呐喊
(2010-02-21 10:24:52)
标签:
赖声川
王伟忠
宝岛一村
眷村
名人面对面
许戈辉
文化
|
分类:
戈辉直播
|
“一个人能不能积累智慧,主要看他懂不懂得‘如何看’这个世界,如何看自己的动机,如何看自己的习性,如何看自己的生命经验。眼睛只是感官。到底看到什么,看到多少,是心在决定。”关于创意,赖声川如是说。学生时代长达5年的餐馆打工生涯,成为了赖声川艺术创作道路上最宝贵的一段经历。那个位于旧金山渔人码头的五星级中餐馆,可以说是赖声川“最初的舞台”。在那里所观察到的丰富的人性,成为了日后赖声川创作的灵感源泉。当时的赖声川肯定也不会想到,若干年后的他会被誉为“台湾现代剧场的创造者”。
赖声川毕业于辅仁大学英语系,但他似乎对艺术创作更有兴趣。1978年,赖声川申请到美国加州伯克莱大学读戏剧艺术。对于他的选择,身边人并不看好,因为当时的台湾根本就是一片“文化沙漠”。5年后,29岁的赖声川回到台湾,竟然真的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绿洲。
1984年,赖声川的第一部作品《我们都是这样长大》上演时仅仅只有100多位观众。随后,他把中国传统相声艺术和舞台剧结合起来并创作出“说相声”系列,这一独创性的剧作迅速获得了大众的关注和认可。之后的《暗恋桃花源》,更是为他赢得了“台北剧场最闪亮的一颗星”的称誉。
春节前不久,赖声川的话剧新作——《宝岛一村》在北京上演。这是一部呈现眷村三代住民、四个家庭的故事。眷村,是1949年撤退到台湾的国民党军人和家眷们特定的居住区。来自大陆不同省份的人们比邻而居,形成了台湾社会最为特殊和复杂的族群文化。
《宝岛一村》的诞生也要归功于台湾金牌制作人王伟忠的坚持。本身就是眷村第二代的王伟忠不厌其烦地给赖声川讲了上百个故事,最终赖声川将这些故事压缩到了4个家庭里。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会在《宝岛一村》中展现。赖声川说,《宝岛一村》是一路巡演一路修改,在不同的城市展现的剧情都会有些微的不同。比如在北京的演出中就没有出现这样的一个小故事,“有一个村民绝对不愿意买床,他就是睡地上。为什么?他的心情就是马上要回去,买了床就表示意志不坚定了,说明你认输了。差不多过了20年,他终于买床了。”
《宝岛一村》所表现出来的眷村人的矛盾和坚持,引起了所有从眷村走出来的人们的共鸣。林青霞看完《宝岛一村》之后这样写道:“看得我如醉如痴,时而感伤时而欣慰,有时大笑,有时哭得抽泣;泪还没干又破涕而笑;还没笑完又哭将起来。这是什么样的一出戏?把我弄得像个傻子一样。”
《宝岛一村》选择春节这样一个好时机在内地上演,剧里不时透出的对团圆的期盼也同样感动着内地的观众,这也许就是隔不断的血脉亲情吧。
本期节目播出时间
2月21日 (周日) 20:30 首播
2月22日 (周一) 13:25 重播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